APP下载

论教师题材电影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

2021-12-07张荣伟张旭亚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优秀教师教师职业

张荣伟,张旭亚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福建福州 350117)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电影资源的获取与利用越来越便捷,同时也因其声像兼具、丰富多样而越来越受师范生青睐。从师范教育创新的角度来看,许多教师题材电影都具有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能够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地讲述教育故事、传播教育理念、揭示教育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将结合实例重点探讨教师题材电影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应用价值和应用原则问题。

一、教师题材电影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方式

从当前各类师范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尤其是课程设置来看,普遍存在着过于注重基本理论讲解和书本知识记诵的缺陷,出现了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调等问题。研究表明,通过教育理念探析、电影片断赏析、教师形象评析等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题材电影辅助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有效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水平。正如鲁迅所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1]

(一)教育理念探析

就传统师范教育的实际效果而言,师范生所接受的教育教学理念往往比较正统甚至刻板,所秉承的教育教学理念往往比较单一甚至片面,因而很容易对教育教学形成大一统认知甚至固定型思维模式。师范生观赏中外教师题材电影,最直接的收获是见识不同国别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观、教师观、儿童观、课程观、教学观,在欣赏教育教学理念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同时,思考自己将来踏入校园应当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毕竟,对于他们而言,只有看到了教育教学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才有可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当然,作为教师教育者,在与师范生一道探析教师题材电影中的教育理念时,有时可能需要讲解什么是镜头与场景、什么是段落与区隔、什么是180度角原则等基本常识,但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场面调度”的重要性,考察置于“教育场景”之中的核心元素是什么,弄清楚影片所蕴含和传达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例如,在我们看来,中国电影《美丽的大脚》所赞颂的是朴素而坚定的乡村教育理想,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彰显的是“不抛弃不放弃”的教育情怀,美国电影《死亡诗社》所倡导的是“独立思考”的主体意识和自由精神,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所崇尚的是“为教育而生”的职业信念。至于这些电影算不算优秀的教师题材电影,针对其教育理念的相关判定是否真实准确,则需要展开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二)电影片段赏析

如果说“教育理念探析”需要围绕整部电影展开的话,“教育片段赏析”则灵活自由了许多。中外教师题材电影片段赏析,除了也可以探讨教育理念这一比较宏观的主题外,还可以围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师职责等不同主题展开。众所周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技能训练,师范生经常要面对一些比较复杂的专业难题,仅凭个人经验往往难以进行深入思考和准确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辅以教师题材电影片段开展教学的话,学生则有可能触类旁通、恍然大悟。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赏析电影片段时,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的表面,而应结合相关理论知识深入挖掘,才有可能看清问题的本质。以美国电影《热血教师》片首的一个故事情节为例,当克拉克老师看到垃圾桶里站着一个学生时,立刻走上前去了解原因,并巧妙地运用“姓名测试法”让这个学生认识到自己其实并不笨。这种测试不仅让正在受罚的学生“理所当然”地离开了垃圾桶,而且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教师教育者而言,这个片段的赏析如果只以教育方法为视角来评价克拉克的话,就会显得简单、草率甚至肤浅,而如果让师范生在教育智慧、教育良知方面展开阅读、思考和对话的话,则会将问题引向深入,进而对优秀教师的职业素养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对于师范生而言,从书本知识学习走向电影片段赏析,再从电影片段赏析走向书本知识学习,两者相辅相成,不但有助于深入理解相关教育文献,还能够提高对教育电影的鉴赏水平。“由电影走向书本,本身也是培养阅读兴趣,加深对于经典作品理解的重要途径。让教师从电影中汲取教育的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更多的尝试与推广”[2]2。

(三)教师形象评析

师范生对优秀教师形象的认知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甚至直接决定着他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教师。目前,广大师范生对优秀教师形象的认知与憧憬,广大在职教师对优秀教师形象的领悟与建构,社会各界对优秀教师形象的期待与认同,使优秀教师形象研究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教师题材电影作为一种审美文化,所塑造的优秀教师形象,以其独特的视觉魅力给人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若在师范教育中恰当使用的话,会深刻地影响师范生的职业理想和教育信念,为其专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以电影《天那边》为例,其中的许晓萌老师虽然出生在大城市,却有着坚定的教育理想,大学毕业之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支教。在艰苦的乡村,许晓萌逐渐从一个大学生蜕变成一个有韧性、有爱心、有智慧的优秀乡村教师。这种教师形象特别能够点燃师范生的教育激情,从而更加坚定他们的教育理想,尤其是经过讨论和分享之后,电影所传递的价值理念会长久地影响他们的职业信念。这种以教师形象评析为取向的电影教学法,不仅能够给师范生提供书本知识以外的内容,还能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感染师范生、塑造师范生,“使其为将来的教师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3]。

二、教师题材电影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教师题材电影不仅能让一般观众感受到高品位艺术的审美价值,还能有效地发挥其师范教育的独特功能——帮助师范生认识教育和理解教育,进而增强职业认同、明确职业理想、提升职业素养。

(一)增强职业认同

师范生作为教师行业的预备军,对教师职业的认同至关重要。“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是教师教育的应有之义”[4]。从逻辑上讲,认同教师职业是师范生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然而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师范生来说,对教师职业的情感相对朴素,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相对粗浅,对自身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也相对模糊。也就是说,大部分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有待加强。如果将教师题材电影运用到师范教育当中去,通过一个个教育故事和一个个优秀教师形象来传递职业理念的话,则能够有效地引导和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教师职业。在选择教师题材电影的过程中,可以从“教师是谁”和“教师该如何”两个维度展开。其中,与“教师是谁”有关的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塑造典型的优秀教师形象,有利于师范生认识和明确教师的身份与地位;与“教师该如何”有关的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教师职业的伦理规范进行阐释。此外,在培养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如何让他们认识、看待和预防职业倦怠,在这方面,美国电影《摇滚校园》《奇迹男孩》,中国电影《苗苗》《心灵渡口》,都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值得深入研究和课程加工。

(二)明确职业理想

作为教师,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就难以体会到教育的幸福和意义,也难以体会到职业的价值和魅力。职业理想“不仅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教师忠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5]。坚定的职业理想不但能够点燃师范生的教育激情,同时也是师范生自我提升的动力源泉,能够持续支撑他们在教书育人这个岗位上努力工作和奋斗。“没有理想的教师往往把职业当做谋生的手段,而有理想的教师则把职业当做事业来做,充满热情、不断创造”[2]3。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师范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理想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往往缺乏坚定执着的教育追求[3]。教师题材电影的显著价值就是能够让师范生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以《走路上学》《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人的课堂》为例,这些影片对我国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进行了写实化的呈现,并对当地艰苦的教育条件和学生的求学精神进行了描述,很容易从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同时冲击师范生的内心,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坚定职业理想和教育信念。

(三)提升职业素养

传统师范教育主要由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两部分组成,特别重视师范生的学科知识掌握和教学技能训练。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培养模式看似全面系统,实际却缺少了衔接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就此而言,教师题材电影的特殊价值在于,可以将教育的核心要素和一般问题搬上银幕,让师范生从旁观者、评价者的角度更加直观地认识教育和感悟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教育理解力和自身专业素养。例如,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玛利亚老师的音乐才能,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尼克老师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中国电影《新来的李老师》中的快乐教学法等,都值得师范生反复观赏和探讨。这种教师题材电影鉴赏既能让师范生见识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又能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教师题材电影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原则

中外教师题材电影有助于社会各界正确看待优秀教师的文化差异性和国际性特征,相关研究有助于教育学界全面认识教育电影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而为相关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基本依据。教师题材电影的应用包括“用前选择”和“选后使用”两个基本环节,其中用前选择水平是选后使用水平的前提和保证,总体看来,在选择和使用教师题材电影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教育性、趣味性和现实性三大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所谓教师题材电影,就是以教师职业活动为主题,能够生动演绎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价值或教育问题的电影。引领师范生观赏这类电影不但能够比较立体地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状况和教师风范,还能够比较生动地解答教师教育中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教师题材电影赏析不但有利于师范生全面认识教师的个性差异和共同特征,还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各类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智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择和使用教师题材电影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的简单变革,而是为了完善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提高师范生的整体素质。当前被冠以“教育电影”之名的电影很多,但其实质未必是真正的教育电影,更未必适合纳入教师教育课程。比如,有的电影故事虽然发生在校园,但并没有传达积极的教育理念,也没有反思真正的教育问题。就这一点而言,日本电影《告白》和美国电影《教室别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另外,即使是一些公认的教师题材电影,如果运用不当的话,也难以展现其教育学意义,更难以发挥其育人价值,不但难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反而会挤占师范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以美国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例,如果缺乏教育学视角或不能自觉地考察其教育学元素的话,则可能偏向“女权主义”方面的争论,难以挖掘其“主体教育”的价值意蕴。

(二)趣味性原则

相较于传统师范教育以讲授和阅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题材电影赏析是一种更有趣味性和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更能够调动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率和整体水平。好电影离不开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好电影养眼、养脑、养心。教师题材电影辅助教学的显著特征是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寓教于影。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具有趣味性的教师题材电影应该是那些通俗高雅、赏心悦目、积极向上的电影,而不是那些低俗、恶搞、无厘头的电影,这类电影不但不能发挥视听艺术的价值引领作用,反而可能败坏师范教育的文化品味和精神意蕴。以此观照,中国电影《驴得水》、日本电影《恶之教典》、韩国电影《女老师与女学生》、捷克电影《女教师》、美国电影《不良教育》,均属于无趣电影。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即使是富有趣味的教师题材电影,如果应用不当的话,也可能丧失其本身的趣味性。电影是一门艺术,如何利用电影辅助教学,同样也是一门艺术。教师题材电影本身具有的趣味性是电影辅助教学具有趣味性的重要条件,教师教育者的职业素养和教育智慧是电影辅助教学具有趣味性的基本保证。

(三)现实性原则

电影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就其本质而言,“电影是这样一门艺术,它为力求现实主义地再现现实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6]。教师题材电影应用的现实性原则,可以分解为“电影主题选择的现实性”“教师教学情境的现实性”和“师范生认知水平的现实性”三个方面。就“电影主题选择的现实性”而言,所强调的是所选择的电影能够对当下的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或教育理想进行诠释或界说。这是因为,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必然具有其戏剧性、超越性的一面,但从其辅助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言,更为重要的则是其内容的纪实性和对教育现实的表现力。以此为视角,中国电影《紫香槐下》、日本电影《麻辣教师》、美国电影《自由作家》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本土文化印记。就“教师教学情境的现实性”而言,所强调的是所使用的电影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紧密关联、有机衔接,而且教师本人能够全面把握电影剧本演绎与教学计划实施之间的内在逻辑。以此为视角,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历史系男生》、美国电影《心灵访客》《心灵捕手》中四位教师的教学智慧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就“师范生认知水平的现实性”而言,所强调的是师范生能够基本把握或大致理解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内容,在激发他们观赏兴趣的同时不至于误导他们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念。以此为视角,不仅要考虑到电影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和语言文化,还要考虑到师范生的个体经验、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电影辅助师范教育的种种期待就有可能落空。

四、结语

一部好电影就是一个好故事,一个好故事就是一种好教育。显然,所有好电影尤其是教师题材电影,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观众传递某种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因而必然具有其特定的“师范教育”意义。总体而言,所有能对作为“受教育者”的观众产生积极影响尤其是教育作用的电影都可以称为教育电影,而所有能对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产生启示意义的电影都可以称为教师题材电影。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理解既可能泛化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也可能遮蔽师范教育的专业功能和专业特性。毋庸置疑,师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每一个师范生都能够胜任未来的教师岗位,都能够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因而,尽管《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甘地传》这类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人文教育价值的电影,以及《回归》《海洋天堂》《网络妈妈》《当幸福来敲门》这类对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电影,都值得研究和观赏,但更值得师范生研究和观赏,或者他们首先应该研究和观赏的电影则是《凤凰琴》《草房子》《小孩不笨》《老师·好》《教师万岁》《万世师表》《霍兰先生的乐章》《浪潮》这类经典的教师题材电影,因为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探讨了教育的基本问题和价值追求,都各自塑造了非常经典的优秀教师形象,对于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教育理想和职业素养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至于究竟哪些电影可以认定为经典的教师题材电影,以及究竟应该如何应用这些电影,有待开展更为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优秀教师教师职业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
——记全国优秀教师朱阿娜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优秀教师
优秀教师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