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班级激励制度的制定原则
2021-09-15韦红秀
摘要:在农村地区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制定激励制度,是为了通过激励机制运作的形式协调学生个人因素,驱动学生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生活的各项实践环节之中,从而促成学生实践效率的提高,使其真正在高效实践之中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为了使教师在农村地区教学中更好地构建激励机制,切实落实激励制度以辅助学生的实践,教师应首先对制度制定的具体原则做好分析工作,真正形成具体的规范以辅助后续班级管理工作中具体制度,并以科学原则切实保障激励机制的可行性,以此切实为学生的高效实践构建良好的制度体系,切实推动学生的高效成长。
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小学班级管理;激励制度
建立激励制度是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崭新系统工具,通过班级中具体激励制度的制定以及其机制的实际运作,学生的多项心理因素将真正在激励的作用下得到协调,从而真正主动地参与到校园生活的各项实践环节中去,真正成为实践的主体,最终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最大化提高。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尚处于应用激励制度辅助班级管理的初步尝试阶段,这一阶段中教师所建立的激励制度呈现出了较强的无序性,这是由于教师在激励制度构建前缺少了原则分析这一环节,导致激励机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漏洞百出,难以真正发挥出制度本身的积极教育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首先结合教育实践以及学生特征做好激励制度制定原则的分析工作,为激励机制的优化打下重要基础。
一、强调主体性原则
班级激励机制的建立本质上是服务于学生当前实践需求的。这需要教师在实际的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实践特征以及心理特征,以尊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做好班级管理激励机制的建立工作。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激励机制才能真正作用于学生现阶段的心理环境,真正渗透在学生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实践参与心理,使学生能够最大化地参与到课堂实践环节之中,使学生以较强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实践环节的主体,从中获得更为良好的实践体验,最终真正实现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的中小学班级学习管理工作中,教师即可以通过构建榜样激励机制的方式,在班级中通过表扬、组织先进学习代表进行学习经验分享等活动,在班级范围内树立学习环节中的典型代表,通过正向鼓励以及给予表现机会的方式真正强化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作用,激励学生积极的在学习领域中向榜样学习,并在争当榜样的心理作用下真正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实践之中,真正成为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角色,最终实现学习效率的切实提高。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班级中,学生相对而言更加渴望受到外界的关注,通过对学生这一心理的分析以及利用构建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榜样激励机制,将真正对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因素进行调节,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真正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遵守公平性原则
激励机制本质上是对学生心理因素进行调节的教学管理系统,因此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该始终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心理需求,以此使学生能够从内心中接受激励制度的具体内容,认可激励制度从而真正受制度内容的激励,最终在机制的运作中实现实践心理因素的调节,真正提高实践效率。为此,教师在激励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始终坚持公平性的原则,使机制的运作真实性得到保障,从而最大化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为学生的高效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量。
例如在情感激励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农村地区教师应该始终对班级全体学生保持关注,并做到一视同仁地向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正向支撑,以此以教师的鼓励、表扬等正向情感的支持使学生的学习、劳动等实践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应始终坚持公平性的原则,即在某一环节中教师应该给予不同学生以相同形式的情感激励,以此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落差,极大地降低情感激励的实际效力。如教师在发现学困生学习成绩出现进步后会对学困生进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正向情感的激励作用下认同自己在学习实践之中所做的努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之中。而后,教师也应对班级优等生的学习情况保持关注,在学生出现进步或是保持良好的情况时教师不应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而是以公平性原则同样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能够在同等的情感激励作用下平衡心理,并同样在认可中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活动之中,最终实现全班学习成绩的同步提高。
三、注重适度性原则
另外,在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还应始终注重以适度性原则执行激励机制。这是因为激励机制运作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学生的成长,如果激励机制过度执行,学生则会将激励导向的目标达成作为自身的根本实践目标,从而出现过犹不及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例如农村地区教师常常在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通过构建奖惩机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利用具体的物质奖励以及简单的惩戒项目的方式激励学生更为有效地参与到实践环节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始终坚持适度性的原则,如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教师应适当给予学生以约定的惩戒,并在实践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改正态度与改正效果,在学生真正改正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及时减轻对学生的惩戒或是停止惩戒。以此适度执行奖惩激励机制,学生将在灵活的实践模式中以更积极的心态开展实践,并真正以提高为核心目标,最终真正实现多方面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展琳,杨新士.关于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初探[J].中華少年,2019(10).
广西马山县林圩镇黄幡小学 韦红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