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2021-09-15刘青云
刘青云
【内容摘要】家国情怀意识是我国人民团结奋进、促使我国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品质,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意识是有必要的。语文教学课堂不仅传授学生语文相关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中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好奇、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需要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形成爱国的精神品质。因此本文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家国情怀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从语文教材、课堂导入和课堂作业三个角度探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让学生具有家国情怀意识。
【关键词】家国情怀 初中语文 教学 策略
引言
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拥有家国情怀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正是塑造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识字、阅读等,还在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更在于通过语文学科让学生了解真善美等,让学生从小明辨是非对错,形成正确的价值趋向。其实语文学科选取的课文都有着鲜明的价值指向,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可以说语文学科中所蕴含的人文理念更是开展语文学科开展的价值与意义。其中家国情怀是我国历代传承的优良品质,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下去和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根基所在,因此借助于语文学科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过分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过分看重语文成绩,忽视了借助语文学科这一有效工具来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本文致力于在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现状基础上去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实现初中语文与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紧密融合。
一、家国情怀相关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国情怀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但究其根本家国情怀指的是一个人对祖国的热爱,表现的是对国家发展理念的认同感、投身国家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一种处理好家与国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家国情怀是一直根植于中华儿女心中的情感,它指引着无数中华儿女做出无数的判断与抉择,家国情怀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石。家国情怀主要体现的就是家与国的统一结合,具备家国情怀意识的人往往具有仁爱精神,不仅是对家庭,更对国家有一种甘心奉献的热爱精神。
从初中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开始关注社会现象,也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该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初中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前进道路的指路明灯,是学生在人生十字路口做出抉择的依据。其次,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来传承家国情怀,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为祖国的未来,从小就培养这种意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家国情怀,时刻将个人得失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担当起为国家事业奉献的责任。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家国情怀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对家国情怀的培养意识还普遍薄弱,虽然教师已经意识到家国情怀的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顶级目标,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执行过程中还是容易忽略顶级目标。另外当前初中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较欠缺,大多数初中生只对家国情怀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并不知道它代表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同学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存在偏差,单纯地认为爱国之情即为家国情怀,实际上这是片面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为国家发展奉献力量,注重家庭关系和睦等方面。最后,初中生对表现家国情怀类的文章的敏感程度不够高,参与的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实践活动较少。
究其原因,当前初中生存在的对家国情怀的意识薄弱、理解偏差等问题都与初中语文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语文课堂中传播家国情怀思想,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该思想。但是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并没有切实落实对家国情怀思想的引领,在课堂上并没有与学生探索、挖掘語文课文背后蕴含着的家国情怀思想,这就使得初中生无法正确理解。另外,初中语文教师受自身综合素质的限制,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可能并不深入,导致在讲解家国情怀相关文章时,教学课堂较为空洞,对家国情怀的讲解较为空泛,影响初中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与认识。最后,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家国情怀相关文章时,往往采取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依旧将词句理解等作为重点,对于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学生认为只需要记忆背诵即可,并不需要去深入理解,不能激起学生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入思考。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策略分析
1.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与家国情怀相关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文章类型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先对文章类型进行分类,比如教师可以根据作者寄情对象是景物还是人物来划分文章。有些文章的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描述来表达个人的家国情怀。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对景观描述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去体会作者的心境。还有一些文章则是在描绘人物的过程中表达家国情怀的情感的,这时又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个视角来展开。第一人称往往是对自身经历的一个写实,这种情感的表达较为直接,便于学生理解;第三人称则是对他人经历的一个描述,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揣摩作者的感情色彩与情感基调。除了按照作者寄情的对象来分类之外,教师还可以按照家国情怀的实现路径来完成教材文章的分类,比如有些文章主要是讲述个人道德品质的,重点在于个人素养的修炼,这些文章是学生学习优秀品质的素材,较佳的个人素养是家国情怀意识形成的前提;还有些文章是讲述家庭情感的,重点在于描述亲情等,这些文章能够让学生理解何为“家”,何为“孝”,让学生体会到传承的意义;另外一些文章则是直接强调爱国情感的,这是情感的最高层次,也是家国情怀的内核所在。
2.借助课堂导入环节渲染文章家国情怀情感
语文课堂的导入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在面对描写家国情怀文章时,最为适用的导入方式为背景引入法和多媒体引入法。其中背景引入法是在课程开始之前对文章的背景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心境等有一个了解,这能够帮助学生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也能够让学生理解不同年代家国情怀的不同表现方式。多媒体引入法则是借助于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音频等形式来完成。直观的画面对学生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感更有代入感,更能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这种视觉冲击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音频则能让学生更为专心地投入到作者营造的氛围中去,静心情况下,学生更容易与作者所描绘的情感建立联系,比如在讲授《父亲》这篇文章时以音频的形式来导入课程,学生则可以在听音频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与父亲之间的情景,同时也给学生联想自身与父亲相处情景提供了机会,这就使得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文章所描写的父爱。
3.课堂作业助力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
初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面临着缺乏实践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于课堂作业形式的转变来实现。语文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课堂作业,改变传统的课堂作业模式,创新课堂作业形式,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感知到何为家国情怀,更能在作业中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具备家国情怀的前提是学生对家国情怀有了吸收、理解的能力,并有一定的输出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与家国情怀相关的作文来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家国情怀的看法。作文没有标准答案,作文是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的途径,因此在讲授完与家国情怀主题相关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与之相关的作文,让学生借以去进一步梳理自己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并将自己对文章所描述的情感加以升华,与自身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在主动思考并不断斟酌辞藻,完成文章写作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强化文章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这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在心中具备了家国情怀的责任意识。
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仅是读几篇文章和写几篇作文就能夠养成的,关键还是要在实际生活中去实践。对于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践完成。首先是个人修养方面,学生个人道德品质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学生家国情怀的基础。因此语文课堂的实践作业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素质,去引导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守信用,对学生的乐于助人行为给予表扬。其次是家庭亲情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孝敬父母、体谅家人的付出等,鼓励学生帮助家长做家务,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培养学生敢于、善于表达对父母感恩之情的习惯。最后是国家层面,对于学生来说,为祖国发展做贡献可能较为空洞,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拥有爱国之情,让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为国家事业发展奋斗终身的开拓者和牺牲生命的英雄,在学生心中树立榜样,并引导学生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去为国家发展贡献微薄之力,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去养老院关怀老人、在学校植树和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受家国情怀带来的快乐。
结论
国家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充满家国情怀的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语文作为我国的母语,在学生家国情怀培养上自然充当着重要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成熟的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初中阶段就开始重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是必要的,这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年来语文教学正面临着改革,在学生家国情怀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自然需要担负起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重任,在不断摸索中前进,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的综合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珊.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家国情怀缺失问题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19(27).
[2] 胥凤翎.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培育学生家国情怀[J]. 课外语文(下),2019(5).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