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法治素养

2021-09-15胡玮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1年15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

胡玮

【内容摘要】《道德与法治》不仅是一门思想教育的学科,还是一门能够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的学科。道德与法治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常会用到情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然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情境创设往往存在针对性不强、忽略学生的法治体验等现象。基于此,文章将结合教学经验,分别从兴趣导入、灵活设问、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基于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情境教学  法治意识

法治素养是现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公民的核心素养之一。国家正在全面推进、落实依法治国,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也应注重用过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法治素养,响应国家号召,让学生对我国的法律知识、制度有初步的了解和判断,并将其内化,用来约束个人行为。其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可行性

近年来,通过更新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来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成为改革的热点。其中,通过创设情境教学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机会,符合当下社会对教学的要求。

首先,《义务教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注重将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已有教学观念,社会在不断进步,网络也越来越普及,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原来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而在改革后的《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不仅有正文内容,还有一些文字图片、阅读感悟、探究分享作为补充内容,教师可以加以利用,创设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这些就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的可行性的原因。

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分析

1.兴趣导入,形成法治认知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学生在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时候,才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优秀的一节课往往从导入环节开始,也是奠定整节课教学质量的基础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为我们护航》列举了未成年人具有的特点,从人类社会的发展等角度说明为什么未成年人应得到特殊保护。接着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感受法律的关爱。初中生处于人格成长的关键期,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足,在生活中往往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网瘾少年、被拐卖儿童、儿童溺水、校园欺凌等漫画,相信学生一定会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是听说相关的新闻。学生看到漫画后,会产生相应的思考。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身边的人正在经历这些事情,你会借助哪些方式来帮助他们呢?”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再为学生播放《未成年人保护ABC》的视频,学生在津津有味的观看过程中认识了国家给予未成年人多方面的保护和关爱。教师要通过本节课导入教学,让学生形成法治认知,并知道当他们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国家有相关法律存在并在保护着他们,他们可以从法律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良好的情境创设基于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中,教师更应该借助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感官,为学生营造出良好、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知识的兴趣。

2.灵活设问,激活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认识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精神,并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人们能够灵活运用法律原则、法律方法去思考、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之所有产生学习这个概念,是因为有了问题需要解决。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也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来实现。

在教学“依法行使权力”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虽然法律赋予了我们一些权利,然而我们在运用法律时并不是没有界限的。针对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教学情境:为学生播放轻音乐《高山流水》,并让学生观看一则纪录片,纪录片中有一片湖水,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颜色各异的金鱼欢快地游来游去。在学生观看入迷之时,教师展示“锦鲤相嬉戏,空若无所依”的诗句。接着,教师設置问题链:(1)鱼儿为什么能自由地嬉戏?相濡以沫又是靠什么活下来的?(2)人们在生活中同样享有很多权益,那么这意味着我们具有绝对的自由吗?该情境的创设有两个优点,一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师结合了相关学科进行教学,将美丽的景色带入课堂当中,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二是根据自然界中鱼和水的关系:鱼儿爱水,所以才能在水中嬉戏,如果鱼儿离开了水,就无法生存,更别谈游来游去了。其实,纪录片中的“水”就是“界限”。教师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法治思维,让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权利也是有界限的,我们在使用权利的同时,一定不能滥用权利,跨越法律的“界限”,失去原有的自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思维状态有两种形式,一是思维的平淡期,另一个是思维的活跃期。而人们的思维一直处于两种形式的交替状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处于情景教学中的学生思维正处于活跃期,教师此时要设置有挑战性、灵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3.小组讨论,培养法治信仰

法律信仰是指人们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是人们在做选择时形成的普遍选择状态。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只有人们发自真心自觉地遵守法律、拥护法律、信仰法律,才能够体现法律的权威。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两难”情境,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

以《公民基本义务》为例,本节课在讲解基本义务时,将主要帮助学生明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每个公民应意识到我们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的,所以我们在行驶权利的同时,还应自觉履行义务,在不断地实践当中形成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针对此,教师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2021年1月17日,G1234次列车将要从南京开往上海,但是其中乘坐該列车的杨某中以等朋友归来为由,强行用身体挡住车门,导致列车无法正常行驶,最终导致三班列车晚点5分钟。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自觉地分成了两个组,其中一个组认为“车等人”的现象非常常见,而且只是晚点了5分钟,却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美好品德。另一个小组认为,杨某的行为“罪不可恕”,导致了三班车的晚点,耽误了别人的行程。虽然他是乘客,有一定的权利,但是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相关规则,否则,人人都浪费5分钟,那么高铁就永远不能守时了。对于两个小组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交流彼此的想法,并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场以“高铁是否应该等人”的辩论赛,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点评:“我国宪法在给予我们一定的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我们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损害社会和其他公民的利益,所以,这场辩论赛是有对和错的。”与此同时,教师要肯定和表扬否定该行为的一方,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产生心灵和思维碰撞的地方,这也是课堂的独特魅力。教学不是简单知识的堆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两难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并在学生讨论后,回归教材,找出矛盾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启示,从内心敬畏法律、信仰法律,做一个尊法、守法、有责任担当的社会公民。

4.联系生活,体验法治情境

体验是提高学生心智的一种活动,也是教师创设情境的核心。学习法律是为了运用于实践和约束个人行为。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法治行为环境的情境,如表演和游戏情境,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法治,养成尊法、守法、护法的自觉行为习惯。

以《做守法的公民》为例,这一课的教学有一章是要教会学生善于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教师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可以设置以下教学情境:情景一: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往往会参与美团、口碑等团购活动,促进消费者消费。有一天,王先生团购了某一用餐券,但是在进行消费时却被告知需要加钱,两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吵。情景二:有一天王某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电话中的人自称是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向王某推荐了纪念改革开放的纪念币,价格优惠且具有升值空间。于是王某立刻买了3万元的纪念币,买回来后发现纪念币制作粗糙,根本不值这个价钱。对于两个情境的设置,都是源自现实生活。而且,两个情境都具有戏剧性,爱表演又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进行对话,也可以做适当的补充丰富人物形象。在表演完毕后,让受害者一方陈述自己最后是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进行维权的,教师加以评价。古人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在于法之难行。”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认知法律,培养法律思维,形成法律信仰,更是要让学生拥有践行法律的机会,落实法治行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掌握法律法规,激发学生对法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在积极探索新型情境教学时,要注意让法律法规回归我们的日常生活,加强法治的实际运用,引领学生走在法治素养的阳光大道上。

【参考文献】

[1] 丁瑞.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 名师在线,2017(1):35-36.

[2] 肖青. 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J]. 法制博览,2020(10):224-225.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情境教学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