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表现手法传承红色文化
2021-09-15蔡晓
蔡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老山界》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经典文本。文本通过记叙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赞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侧面表现红军长征胜利的基础——军民一家亲。如何将文本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笔者借助表现手法传承红色文化的教学方式,效果很好。
一、借助对比,反衬红军的革命宗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全国很多地方的劳动人民并不了解,居住在偏远地区老山界(五岭中的越城岭)的瑶民更不会了解。作者巧妙地将红军与当地群众的关系嵌入文本,通过叙述红军偶遇瑶民的事件,表现红军与当地百姓的鱼水之情。
教学时,笔者借助文本中的对比手法,设计了3个问题,引导学生挖掘并理解军民鱼水之情:①红军初遇瑶民,瑶民是什么态度?②与红军接触后,瑶民的态度有哪些变化?③红军为瑶民做了些什么?请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学生在细读文章第3~9段后,陆续发言。有学生从文本中的“躲”“惊惶”等关键词中读出当地瑶民对红军的恐惧,甚至有学生从中读出广西军阀对红军的污蔑宣传,暗示了广西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也有学生从“照着习惯”等语句中读出瑶民对军队的态度,暗示了红军之前的任何军队都是残害百姓的军队。第1个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对于第2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红军的宣传工作,二是瑶民的表现。有学生从“不论……不论……只要……没有不……”句式中读出红军为人民利益而革命的宗旨,迅速拉近了红军与群众的距离,瑶民的态度立即发生改变,这也表现了红军善于发动群众、善做群众思想工作的特点;有学生从瑶民“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灶上煮粥给部队喝,并因米少、无大锅而内疚的表现中读出瑶民的善良和对人民军队的理解、支持。
红军是如何反哺瑶民的呢?在笔者的指导下,学生找到了关键的两处表述:“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不准拆篱笆当火把”。笔者进一步引导:“红军战士明知缺粮,仍然把自己的粮食送给瑶民,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红军写标语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稍加分析即明确了:“红军送粮表现红军与瑶民的鱼水之情;红军写标语表现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笔者结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样总结:文章通过瑶民前后态度的对比、红军与反动军队所作所为的对比,反衬出红军的革命宗旨:打倒反动统治、争取人民解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正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从虚实入手,探究乐观、浪漫的精神
《老山界》虽是长征回忆录,但全文的叙述有实有虚,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引导学生探究革命者以苦为乐的精神,深刻领会红军解救中国穷苦百姓的崇高思想境界。
笔者在执教时,主要引导学生从对老山界的环境描写和红军攀登老山界的言行表现两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老山界的描写,经过比较,学生找出了“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简直是绝壁”“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等语句,并能从这些描写中归纳出老山界环境的特点:陡峭、崎岖、危险、寒冷。然后,笔者让学生找出描写红军攀登老山界的言行表现的语句,学生分组讨论后,找出下面的句子:“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并从中归纳出红军战士在现实中正视困难、在思想上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正是通过实写老山界的恶劣环境和红军战士的言行,才让抽象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形象化;也正是因为红军战士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在长征途中,无论红军遇到多大的困難,甚至有些战士牺牲了,都不能阻止红军前进的步伐。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笔者用PPT呈现老山界的夜景:“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并提出问题:作者如此抒情地描写夜景,目的何在?然后要求小组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甲小组认为“语段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排比手法,把老山界的夜景写得很美,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恶劣环境下的乐观”。乙小组认为“语段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夜景,表现了红军战士不以困难为苦的精神”。丙小组认为“作者借助老山界特殊的地势和地形给红军战士带来不同的声响,让红军战士产生了愉悦的美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浪漫情怀”。笔者顺势指出:作者既实写了寒冷的天气,又虚写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虚实结合。正是因为虚写基于实写,才显出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这也正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
通过这样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品读出文字背后的精神实质,也将革命传统融入心中,教学也因此达到了以红色文化育人的目的。
三、从衬托入手,探究艰苦朴素的精神
红军长征是一种战略转移,长征途中的艰辛与困苦不言而喻。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红军长征途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官兵一心、平等互助的朴素情感是教学时容易忽视的地方。这两种精神,恰恰是体现红军军队性质的地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地方。
《老山界》的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乐观精神,深入分析其写作手法,我们还可以从中领会到艰苦奋斗、朴素、平等的精神。
笔者在教学中从衬托入手,引领学生进行探究。课堂中,笔者让学生细读翻越雷公岩一段,并提出问题:“文中描写石梯的陡峭和跌伤的马匹,为什么没有写到人?”沉默几分钟后,一位学生回答说:“马匹尚且跌伤难行,人就更不用说了。”另一名学生回答说:“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以马难行衬托人难走。”笔者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小结道:“虽没有直接写人翻越雷公岩的情况,但垂直的石梯和跌伤的马匹衬托了人的艰难处境,表现出红军艰苦奋斗、无所畏惧的精神,于是叙述中就淡化了行军苦难。”
在红军队伍中,官兵又是如何相处的呢?笔者抓住“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等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经过分析,学生明确:抢饭吃是为争取时间,也体现了官兵平等;女同志的处处慰问和帮助,体现了同志间互相帮助的朴素情感。
《老山界》是长征路上的红色文化地标,是红军精神的一个符号,教学本文必须特别强调这一点。
(作者单位:黄冈市团风县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