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勇闯文学人生的於梨华会长

2021-09-15张凤

名作欣赏 2021年9期
关键词:哈佛

早年见面认识时,於梨华姊就热情地要我叫她於姊。娇小的她是北美华文文学的先驱开拓者、经典小说家,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鼻祖。她自己也喜欢说笑,自称祖师奶奶,不喜欢别人把她的姓读为“乌”,要读“于”,一定不可简化为“于”。她常笑声爽脆开玩笑地问,要不要叫於阿姨?

於姊少年时举家从大陆迁去台湾,其父是农化专家於升峰。曾留法,后返沪任教光华大学,跟随翁文灏工作,1947年父亲被派往接收台中糖厂任厂长,曾以厂房襄助故宫文物暂存。於姊插班就读台中女中,与小三岁的赵淑侠同班。她个性活跃不拘传统,结识了台中文艺人物龚稼农、崔小萍导播等,在校还因拍群戏,违反校规翻墙等乖张之事被记过。

她1949年考入时髦热门的台大外文系。到大二,因台大傅斯年校长夫人俞大彩教授而转读历史系。俞大彩出自名门,是哈佛人物俞大维的妹妹,她授课,觉得於姐英文发音欠佳,就认定她不适合学外文,严苛建议她转系。无奈之下,於梨华经此转捩,她决心自强,要用成绩证明俞教授错断。在於姐留美并写作获得成功后,俞教授常跟学生讲:要不是我当年的坚持,就没有今日的於梨华。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首度邀她和夏志清教授到哈佛郊区演讲,一见面她就亲切地拥着看我说:你像陈少聪!当时我还不认识少聪姊,想不到日后竟成了相知相惜的好朋友。会面那次我抓紧时机向同样出身历史系的於姊讨教写作技巧,惊讶地首次听到她被迫转系的往事。她个性率真,时常诉说往事,言谈豪放,毫不隐讳感情婚姻。她曾因我主持演讲书展,赠我一套著作,嘱咐我进行研究。

在台大时,她以笔名方莉夏、鸿鸣在夏济安主办的《文学杂志》,及《自由中国》《现代文学》《文坛》《野风》等刊发表小说。每次作品发刊,就用稿费买零食请弟弟。1953年她毕业赴美留学。其父糖厂的美籍友人顾问,愿意提供经济担保和食宿,她先搭机赴港,再与同学接驳转乘美国总统克利夫兰号轮船抵旧金山,其中仅4位女生。

美籍友人顾问的担保和食宿,原来是让她肩负辛劳的家务,常在洗地刷厕,清理油锅绞肉机的忙碌中,期望的留学深造竟被报名初级秘书班,未提防地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后经亲戚介绍,在洛杉矶加大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孙至锐,二人通信协助她申请入学同校英文系,后转新闻系。曾写下短篇留学小说《小琳达》,主角燕心总有一点她的影子。

硕士毕业前於姊的英文短篇《扬子江头几多愁》,1956年获得米高梅电影公司MGM在洛杉矶加大校内设立的Samuel Goldwyn文艺创作奖首奖。她信心大增,在日记中写下:无论对我有多困难,现在都必须坚持下去。转小说给赛珍珠过目,於姊也想如张爱玲一样,去打入英文文坛,但连写连退6篇英文小说,使她梦醒,从此就专注写打动人心的中文。

同年,她与满心为她欢喜的孙至锐博士结婚,20多年婚姻,获两女一儿:长女孙晓凡、儿子中涵、小女儿晏冉出生后,抚育责任压得她困顿愁闷,写作成痴人说梦,无奈就带回南迁的娘家——台南三崁店,永康糖厂官舍,由外婆照顾。

於姐自小小年纪,即爱看中西典籍,读留学生文学。透过於姐笔下,在普林斯顿和芝加哥西北大学,还有纽约及郊区,无根的一代生活,辛酸不已,都能由她家庭迁徙的轨迹,追溯出她创作的逻辑。

孙至锐教授因与师友同行,略闻他生于安徽舒城,为抗日名将孙立人堂兄孙雨人之子,1924年生,被将军留守故乡的龚夕涛夫人视如己出,饱受离乱,先西南联大就读,因健康转加尔各答大学得学士。1950—1956年在加大获得物理学博士。

即就任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员,与牟复礼等汉学名教授熟悉,而后执教西北大学、纽约市皇后学院,最后任教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教授科研涵盖史丹福直线加速器,费米国家实验室及欧洲核子研究等200多篇科研论文,培养数十博士,荣退后乔迁佛州南部,任珊瑚泉文化协会长青社社长,喜与友人诗词唱和及交谊舞活动等,因於姊极具生命力感染力的禀赋,能与家人,甚至敌友,建立逾越人情世故的亲悦关系。令孙教授与前妻於姊重组的两家庭上下亲人,有着难以置信、与众不同的密切。

於姊理清家族旧事,明说以自己聪明率真、又有些心计的影子为主角来演绎,1961年创作了《梦回青河》,连文稿带儿女回到台南,翌年由皇冠连载,一面改编成广播小说,1963年出版,再版6次。先慈与我们顿成书迷。

每晚电台8点一播出,其父就去散步,不要听,觉得书中的父亲是说他不对。於姊就此在文坛著称,声名鹊起。名导李翰祥曾欲拍电影但未成功。2006年大陆又根据此作拍摄为电视剧。有了娘家声援,於姐勉力织梦,深感成为作家比什么都重要。也完成了短篇小说集《归》和1967年完成传颂久远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连载在台湾《中国时报》前身《征信新闻报》,主编王鼎钧讨论,建议请夏志清作序,以意识流内心变幻,穿越时空意象,得嘉新文艺奖。后名列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56位。

由芝城迁纽约昆士贝赛,於姊的生活丰富,得见张爱玲、钱锺书。1967年春,曾跟紧夏志清教授到阿拉玛旅馆,与张爱玲相见,后约着三位同往百老汇91街全家福餐馆吃汤包豆浆早点。继1966年夏张爱玲应庄信正代印大系主任邀请演讲,11月迈阿密大学演讲,张爱玲在哈佛1969年春演讲前日,也翩然光临波士顿亚洲学会夏老主持的东亚英雄文学会场,同进午餐时分,於姊即邀张爱玲春末赴纽约州大演讲。但於姊却说:在纽约时惶惑迷乱,找不到自己要什么。

1979年4月23日,於姊再跟着夏老及王洞师母出席钱锺书做东的晚宴,1981年,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辑其作品《於梨华作品集》14卷,钱先生就为她题写书名。迄今,在中国港台出过全集的女作家,只有张爱玲和於梨华。怎么不是获益良多!

於姊著作等身,20多部作品当中,仅《谁在西双版纳》《新中国女性及其他》《记得当年来水城》《别西冷庄园》为散文。亦曾中译伊迪丝·华顿和凯瑟琳·安·波特之作。《变》《也是秋天》《会场现形记》《三人行》等小说,材料来自学界。尤其《考验》《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在离去与道别之间》这三部小说,经长期的思考,写到整夜不眠。不是失眠,而是沉浸在小說中,不能自拔。后者写了三年,久久不能下笔,写时每每搁置特别辛苦,写完心情也没放松,放不下书中人物。

书中的多位主角所影射的原型,都是我思想传记文学《哈佛问学录》前传的传主。出书后,於姐还来探询他们读后的反应。吴玲瑶也代为传达。同事中算未波及居中劝和的有郑培凯教授等。不意,当年主角根本未读,也许是昏天黑地的反差纠葛之后,日月无光,什么都看透,放下了吧?

是以她与孙教授盛年复杂的学术事业伙伴,还有前后夫婿对她呵护,常备妥咖啡、瓜子、薄荷菸、口香糖,体贴入微的生活,都写入作品。是少数描写华侨留学就业竞争,学术界争一席永久聘,互助与决裂的创作。移民漂泊当其境,挟风雨而能挹注穷其边崖,弥补了历史的真空。

她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先导。1968年秋任教纽约州大后,1975年起隔年,夫妻就不断访亲中国大陆,寻得被抱养之妹见后又犹豫不愿再见。又做学院交流,1979年6月11日起程,奥尔巴尼纽约州立大学代表团访问时,王浩教授与她为桥梁之一,她应邀大学讲演,倡议将中国台湾文学视为现当代文学关注。

纽约州大与北大、南大、复旦等建立校际交换后,1980年她兼任交换计划顾问。她写得布局多线错综的30万字的《傅家的儿女们》等也在《收获》《上海文学》刊出,小说《寻找老伴》后在2004年得《小说月报》百花奖。但联邦调查局曾到府家访。她也被台列入黑名单,尚未戒严禁止回台,并封杀其作品,至1987年左右才解禁。

告急一时,如隐地主编《书评书目》用香港来稿评她刊出,就被上面紧告盯住。1976年秋,她莅临密歇根首府,研究所同学会请她演讲,然而只要冒险去听的台湾留学生,都被校园密探记上黑名单。只能铭心焦灼悄然远观於姊,却苦无机会趋前致意,不少粉丝如我,即与失之交臂。

还有浪漫浓情的传说,在1979年夏纽约州大中国访问代表团,充满矛盾感情的於姊,大力襄助访问领队欧立文(为1977到1990年纽约州立大学校长)。坐轮椅的校长,她暱称Vince,回美更不断以鲜花美酒烛光晚宴的迅猛攻势,打动半百的於姊,孳生情愫。1982年结婚。

1983年夏,她应邀赴稍北的耶都艺区任写作员。1984到1985年得富尔布莱特奖金,赴夫婿的祖籍南斯拉夫与作家交流。

因高宗鲁教授推荐,我远去与康州的科技专家周剑岐等联手主持十年人文交流会。1993年6月19日先在哈佛近郊,募款购机票邀请到於姊,举办迎宾晚宴。对我谦称作家知友,於姊的教授叶嘉莹顾问也光临。之前有哈佛博士,奥巴马总统母校洛杉矶西方学院的亚美专家尹晓煌教授,透过我寻到於姊,研究她。

翌日,由我主持哈佛文学大会后,初夏朝阳再次普照的晌午,6月21日,《南京不哭》的作者郑洪,长程导航来回开车,带我们参与南纽英仑科技人文交流会,往康州哈特福市三一学院会场,郑院士也加入主讲。

1998年春,她已荣退,从纽约州斯克内克塔官邸的回廊庄园,移居校长成长故地旧金山,湾区中半岛,住在有泳池庭院深深的圣马刁 8年。旧金山中国文学演讲会,她领衔演讲,我再与於姊同臺,另有主办人胡为美、吴玲瑶、周芬娜、叶文可、喻丽清、邓海珠、范思绮与我主讲。

2006年为便于照顾校长,於姊想住得离儿女近些,东迁马州盖瑟斯堡,夫妻俩选中有医护的豪华老人社区艾什伯瑞卫理公会村,未料最终,微失忆两年的她,辞世前三天她出现咳嗽和不适,即被长期照料的医护感染。杰出的儿女,晓凡为《华盛顿邮报》医疗记者,哥大毕业,普立兹奖得主;中涵为哈佛毕业流行感染病医师,晏冉从事教学,也咨询其舅,决定开药不送医院受罪,睡眠中无痛仙去。早有小儿麻痹,而致残障的校长,2011年因跌倒后,状况恶化,也是四月与世长辞。

於姊1929年1月28日生于上海,她曾声明:在身份证上报小了两年。因感染新冠病毒呼吸衰竭,她不幸于美东时间2020年4月30日深夜10-11点被病魔夺走生命!享年91岁。她是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的第2届会长。我是预选的第16届会长,为此我悲痛地推出於梨华会长纪念专辑。

她常说:在美国,我只能落叶,不能归根。她的根在故乡宁波镇海,同乡为她在作协捐资创立“於梨华文学奖”鼓励青年写作。暑假她常备好纸巾,给儿女拭泪,强制进行三个月的中文课,不然就痴迷不懈地加紧写作,最爱与儿孙短聚。2006年5月28日她获佛蒙特州名校明德学院荣誉文学博士,就是肯定她在写作与语文教学上的贡献。

於姊在家排行老二,其兄因疟疾而早逝。疼惜生死劫难的环节,於姊隔墙听母亲啜泣喃喃自语:“你为什么死?梨华为什么不死?” 这样重男轻女岂不是她一世的悲怆,她遂以长达75年持之以恒的写作,来关注女性。

写于哈佛

作 者: 张凤,北美华裔女作家,哈佛思想传记系列作者,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硕士,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现任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副会长暨执行长。

猜你喜欢

哈佛
哈佛规则
哈佛规则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哈佛大学里的一座雕像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学生撰写的校史
“哈佛模式”:成功的最佳资产
哈佛的学生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