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国恩学术年谱

2021-09-15

名作欣赏 2021年9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学报学术

陈国恩,1956年5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县城。5岁,随祖母回祖籍浙江省鄞县龙观公社(乡)大路大队(村)生活并上小学。1969年9月,上龙观公社雪岙大队小学的戴帽初中观嶺中学读书。这个“中学”是教学革命的产物:两个年级,一个班级(复式班),总共不到二十个学生,两位教师分教语文和数学。一年半后的1971年2月,受教学革命形势的促进,该初中让学生提前毕业。父亲感觉不妥,转学到户籍所在地奉化县第一中学读完两年制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初中毕业,因母亡、父病重,经济困难,急于就业,遂放弃升学。在家待业一年余,1972年12月31日进奉化第二农机厂(后改为奉化石油机械厂)当工人。

1977年恢复高考,因为没有高中学历,虽初中时偏爱理科,却只能报考文科一试,结果有点意外地被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分校(后改为宁波师范学院,1998年与宁波大学合并)中文系录取。1978年2月入学(按政策,五年工龄,享受带薪上学的待遇)。1982年2月从宁波师范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留宁波师院中文系任教,开始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职业生涯。

1994年春,学校领导从学科建设考虑,调整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读研究生,遂报考武汉大学,被录取。1994年9月,师从易竹贤先生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7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8年9月,开始在武汉大学中文系任教,2000年晋升教授,2001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4年至2012年任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外事及学科建设等,兼中文系主任。现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受聘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天山学者”岗位。

1973—1977年,17—21岁

元旦前一天,即1972年12月31日,进奉化县第二农机厂(后改名为石油机械厂)当工人。先当大炉工——每当开炉浇铸,火花四溅,站在炉前捅铁水,颇有些意气风发的感觉。这是重体力活,要挥舞18磅大铁锤把报废的大铸件敲成20公分见方的铁块,方便回炉熔化,这才体会到铁打的家伙原来也经不起重锤的不断敲打。不久因病转为油漆工,给刨床喷漆。1973年底,又转为铣床工。铣工,要计算参数,颇合我当时的心意,同时也为后来高考复习提供了一点小小的方便,也即在铣床自动走刀时可以在工具箱上用粉笔做做数学练习题。

下班,常得三四好友聚众而谈,海阔天空,吵得邻居时有意见,不过由此铸就的友谊延至今日。空闲时喜欢读《航空知识》《兵器知识》《船舰知识》,看天文星图,看《参考消息》,对世界充满好奇,然不求甚解。也曾自学半导体技术,用油漆在贴铜的底板上描好电路,经化学腐蚀,制成电路板,打孔,焊上三极管、二极管、电容、电阻之类,装了个四管来复式收音机,能出声。

小时习过毛笔字,读初中也学着报紙上的口气写作文。这些“特长”被厂里发现,结果承包了石油机械厂的“大批判”专栏,从写文稿、用毛笔抄写,到画粉彩的报头,不亦乐乎,在干中学习。

高考消息传来,喜忧参半。喜的是,这是一个机会。忧的是,从小喜欢数理化,可没上过高中,考不了喜欢的专业。最终决定报考大学文科,开始着手准备。同车间的一位朋友借给我她的全套高中数学课本和数学作业本,感谢她的作业本几乎全对,可以据以弄懂计算规则。期间又去蹭了曾读过半年初中的奉化一中办的补习班,因为是初中生而被劝出教室,好像站在教室外听了几次课,知道了一些“冗”字头上没一点之类的速成知识。

乱七八糟的经历,后来竟有些用处。比如高考政史卷有一题是关于中东乱局的,我从阅读《参考消息》的经验知道这与地缘政治、宗教、石油问题相关,所以答题时窃喜。再如地理卷中有一题是要求指出长江口的崇明岛,没学过地理,但从老人们在夏天星空下纳凉的闲谈中听说过“塌东京、涨崇明”的八卦(至今不知道塌的什么“东京”),猜想这个长江口的岛,就是崇明岛。

录取通知书比别人晚几天收到。当时正准备第二年报考理科,收到录取通知书反而开始纠结:上不上中文系呢?一个老师傅说,你今年不去,明年一定会被取消报考资格了。于是——“去”,时在1978年初。

1978—1981年,22—25岁

1978年2月,入学宁波师院中文系,第一周即出洋相。当个小组长,政治学习读报纸,读得抑扬顿挫。读完,一杭州女同学满脸茫然,问:你读的什么意思?突然明白,我用的是宁波话。时空错位,反映出身份的尴尬,但这也是进步的契机——在宁波的范围里曾是值得自豪的“才华”,扩大到包括杭州的圈子就成笑话。明白了是笑话,就有了新的方向。

上大学第一次课程考试,是现代汉语,得了全年级两个满分中的一个。关键是“短兵相接”这个词老师在课堂上特别强调过,我感觉她有所暗示,特别用心地记住这个“兵”不是指士兵,是指兵器,结果答对了。

专心听老师讲课,并非一定是优点,尤其是人文科学。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既有时代因素,也有我个人的问题。

时代的因素,可以从上大学的第一次作文中看到一些端倪。作文题目是“H主席送我们上大学”,这题目实际上已经规定好了主题和套路,写得好的同学是玩技巧、编故事,比如说报到的路上碰到一个卖鸡蛋的老大娘,大娘问:你们干什么去啊?回答:上大学。大娘笑呵呵地说:你们碰到好时代了,好好努力吧。改变这种套话习惯,面向实际的问题,要费不小的劲。

我个人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偏爱数理化而形成了理科的思维习惯。理科思维,在中学阶段,就是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课堂上,标准的答案在哪里?在老师那里。上大学后打破这种封闭式的思维,是一次古代文学课的考试。试卷里有道题,是分析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思想和艺术。课堂上没讲过,只能依感觉胡扯,结果得了高分。突然明白,古代文学乃至人文科学,是应该直面对象,或者直指本心,可以“胡扯”的。从此,由追求答案的标准化转向从不同角度寻找和追问意义的多样的可能性。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经过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包括受惠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学习和讨论。

1982—1984年,26—28岁

1982年初从宁波师范学院毕业,留中文系当教师。我期待分到现代汉语教研室,或者文艺学教研室。现代汉语,是中文专业中最具逻辑严谨性的,合乎我的偏爱。文艺学,则是侧重学理的探讨,我本科学位论文选的就是美学的题目。可是,我被分到了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大失所望。然而今天回想起来,感觉领导看问题高人一等,有先见之明。当年我若去了现代汉语专业,凭我的宁波牌普通话,想在专业上有所作为,一个“难”字。

于是,开始系统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备课、上课。逐渐喜欢上中国现代文学,是因为发现中国现代文学与人的关系特别密切,但要真正了解人,并非易事。

1985年,29岁

1984年,宁波师院中文系举办全国性的巴人学术研讨会。我利用奉化图书馆藏的两册《新奉化》杂志,撰写《巴人与剡社及〈新奉化〉》,发表于《宁波师院学报》1985年第1期。

1986年,30岁

《论应修人诗的牧歌风味》,发表在《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巴人乡土小说探析》,发表在《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9月,经考试,进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助教进修班学习,为期一年(1986年9月—1987年6月)。主持进修班的姚春树、汪文顶先生邀请王瑶、萧乾、樊骏、马良春、倪蕊琴、王富仁、杨义、庄钟庆、陈孝全等来做为期三天或半月的专题讲座。这些系统性的讲座中,既有老一代学者的严谨和深邃,又有当年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壮年学者的犀利和敏锐,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为完成进修班的课程作业,开始研究郁达夫、屠格涅夫,写成的论文后来发表在中国社科院主办的《外国文学评论》等刊物。

1987年,31岁

《从苏曼殊到郁达夫──现代浪漫抒情小说发展的一个侧面》,《宁波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1988年第3期全文转载。后入选《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1988年,32岁

《心有灵犀一点通——屠格涅夫对郁达夫小说的影响》,《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1990年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后入选《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郁达夫小说抒情风格的演变》,《宁波师院学报》 1988年第5期。

1989年,33岁

《“五四”文学的文化品格》,《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1990年,34岁

《关于鸦片战争以后文学史分期问题──与近现代文学合并说商榷》,《宁波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1991年,35岁

《巴人作品中的宁波方言》,全国第三届巴人学术讨论会论文。

1992年,36岁

《鲁迅〈狂人日记〉新论》,《宁波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1993年,37岁

《鲁迅〈狂人日记〉的结构艺术》,《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关于〈沈光文与晚明易学〉一文史料失实及沈光文祖籍问题》,《宁波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柔石小传〉补正两则》,《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

《论五四文学的自我表现特征》,《学术论坛》1993年第5期。

1994年,38岁

《论现代浙江作家群的崛起》,《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學复印报刊资料(J3)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

《论“自我表现”的多重涵义》,《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巴人作品使用宁波方言得失略论》,《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9月,考入武汉大学,师从易竹贤先生功读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学位。

1995年,39岁

《与方方池莉谈创作》,《阅读与写作》1995年第1期。

《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增刊。

《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19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1996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96年,40岁

《文学的民族化方向与外国文学的影响》,《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及其研究的反思·对人性的探索》,《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

《自由主义文学与启蒙思潮》,《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4期。

《论婉约词对新月“诗人”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1期摘录。

《巴人作品宁波方言词语释义》,《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1997年,41岁

《整体世界史观与文学的民族化》,《宁波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论中国“自由”派文学》,《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1998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现代文学为何较少深刻性》,《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2期。

《当代文学的文化地理图志──评樊星的〈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作家报》1997年11月20日第2版。

1998年,42岁

《五四浪漫主义的局限与衰落》,《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男性的音调”:论郭沫若的〈女神〉》,《中国新诗研究》1998年第2期。

《社会革命与浪漫主义的调适》,《浙江社会科学》 1998年第4期。

《废名小说的禅意与佛性》,《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序《易氏作家群论》,《武陵学刊》1998年第2期。

《社會革命与浪漫主义的调适》,《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999年,43岁

《30年代的“最后一个浪漫派”──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中的沈从文小说》,《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9年第12期摘录。

《浪漫的传奇──论抗战时期的新浪漫派小说》,《江汉论坛》1999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199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回顾与反思》,《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4期。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论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人生边缘的牧歌──论30年代的浪漫主义思潮》,《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

《“感伤的行旅”──论五四浪漫抒情小说》,《宁波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闪光的浪漫主义流星──论新时期的知青小说》,《文学评论》1999年青年学者专号。

《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郭沫若〈女神〉综论》,《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世纪初的启蒙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萌芽》,《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2期。

专著《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结项成果,16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参与筹办“99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1999年9月18—19日在武汉大学举办。《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陆耀东、赵慧、陈国恩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2000年,44岁

《〈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小说”吗?──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中的观念与方法》(与易竹贤先生合作),《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收入《来自东方的视角——莫言小说研究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潜在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

《民族精神的延续与新生──论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现代浪漫主义思潮》,《人文论丛》2000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收入《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专著《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博士学位论文,30万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2001年获安徽省政府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严家炎先生主编的整套丛书),2003年12月获湖北省文学奖提名奖。

2001年,45岁

《废名小说与禅佛精神》,《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回归、新变与泛化──论20世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1期。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宗教》,《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

《周作人思想蜕变问题的再检讨》,《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历史反思”应该具有历史感》,《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2001年)第1期。

《关于流行文化的对话》,《深圳特区报》2001年8月6日B3版。

《现代派文学背景中的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思潮》,《洛阳师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1月12日、14日,先后在湖南文理学院、岳阳师范学院做“关于20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

2002年,46岁

《论浪漫主义的自由本质——兼及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长江学术》第2辑(2002年)。

《激情的写作理性的坚守——陆卓宁文学评论的风格》,收入《悄然崛起的相思湖作家群》(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2002年12期全文转载,收入《传承与创新》(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堂·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道家色彩》,《文学评论》 2002年专号。

《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与朱华阳合作),《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 2003年3期转载。

《不虑胜而先虑败——回忆我自己参加高考的日子》,《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11月号。

2003年,47岁

《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与左敏合作),《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小说稿费制与清末民初的文学变革》(与左敏合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摘录。

《再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与易竹贤先生合作),《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世俗认同与身份焦虑——池莉创作简论》,(香港)《新亚论丛》2003年第3期。

《新月派诗与婉约派词》,《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10月17日,在井冈山学院做“现代派文学背景中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学术报告。

2004年,48岁

《论池莉的小说创作》(与王艳合作),《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收入《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下)《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周作人与“江户情趣”——兼与永井荷风比较》(与孙德高合作),《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论闻一多的“文化国家主义”》(与孙德高合作),《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

《情感的矛盾与艺术的超越——论闻一多的爱情诗》(与魏家文合作),《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

《论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萧红的小说与“五四”文学传统》(与任秀霞合作),《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

《论冯至叙事诗中的现代意识》(与刘悠扬合作),《长江学术第》6辑(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

《“拉普”和中国左翼文学批评的历史反思》,《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5期。

《游走于多重文学思潮之间——论林徽因的诗歌道路》(与王一珂合作),《创作评谭》2004年第4期。

《中国乡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浮躁〉〈废都〉〈高老庄〉的精神症候分析》(与王俊合作),《文艺评论》2004年第5期。

专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22.4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版。

教材《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36万字),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版。

主持教育部“211”重点项目子项目:“中外文学交流与比较研究”和“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主持湖北省教改项目:“中国现代话剧名作教学汇演的研究与实践”。

5月15日,在重庆涪陵师范学院做“沈从文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学术讲座。

10月29日,在新疆塔里木大学做“新时期浪漫主义思潮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

11月9日,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为研究生做“学术研究的有关问题”的学术讲座。

11月10日,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讲堂做“沈从文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学术讲座。

12月11日,在聊城大学做“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30年代的转型”的学术讲座。

参与筹办“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2004年8月21—23日在武汉大学举办。《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陆耀东、陈国恩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005,49岁

《透射理性之光的浪漫情怀——论萧红小说创作风格》(与万娟合作),《创作评谭》2005年第2期。

《龙泉明教授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

《还原历史的真相——关于舒芜和七月派的几个问题》(与朱华阳合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2005年第12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2009年获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与魏家文合作),《中国电影年鉴》(2005年)。

《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陈国恩教授访谈录》,《文学教育》2005年7月(下)。

《易竹贤先生的“鲁迅研究”与“胡适研究”》,《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拉普”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爱情的想象与恋爱的告白——“湖畔”与“新月”情诗比较论》,《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论巴金的〈寒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心中有良知彩笔写春秋——评龙志毅的长篇小说〈政界〉》,《贵州作家》第1辑。

专著《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25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

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办公室批准,承接原来由龙泉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

主持湖北省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建设。

“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以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的创点导师为依托,策划并主办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发起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设有博士点的各高校博士生导师代表以及国外的博士生导师总计四十余人,到武汉大学共同会商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学习时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会议研讨的内容。

10月26日、11月9日、10日,先后为湖北省作协讲习班、淮南师范学院和阜阳师范学院学生做“鲁迅和茅盾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学术讲座。

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6年,50岁

《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后译成俄文,发表于《东方学、非洲学与圣彼得堡——俄罗斯和欧洲大学纪念东方系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卷,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009年获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鲁迅和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收入《鲁迅厦门与世界》(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自觉》(与权绘锦合作),《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收入《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远东文学研究》,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一世珍藏的散文130篇·序》,《写作》2006年第2期。

《略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与庄桂成合作),《光明日报》2006年4月4日第11版理论周刊。

《文学的审美泛化》(与庄桂成合作),《人民日报》2006年4月20日第九版。

《〈堂·吉诃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4月版)。

《巴赫金接受中的主体性问题与巴赫金形象》(与雍青合作),《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06年4月版)。

《启蒙神话、命运悖论与现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关于〈伤逝〉与〈寒夜〉的笔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萧萧〉〈丈夫〉〈三三〉〈贵生〉的版本问题》(与孙霞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2007年第1期。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1辑,副主编,中华书局2006年4月版。

《一世珍藏的美文130篇》,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参与筹办“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编为《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陆耀东、李少云、陈国恩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合作筹划“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暨远东文学国际研讨会”。研讨会2006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举办,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二十余学者与会。《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远东文学研究》),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07年,51岁

《俄苏文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07年版)

《市民世态历史文化欲望叙事——九十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与吴矛合作),《福建论坛》200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

《论张承志小说中的男权意识》(与王淼怡合作),《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

《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论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珞珈讲坛》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新的开拓 新的挑战——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意识》(与张健合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文学革命:新文学历史的原点》,《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联想》,《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及其经验》,《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

《澳门新移民文学的语境及发展前景》,《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美国〕《红杉林》2008—2009冬春季合刊。

《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

《“两个口号”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傳播中的期刊》(与孙霞合作),《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收入《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四辑(中华书局2019年12月版)。

《中国乡土小说论稿(陈昭明)序》,《长江学术》2007年第3期。

《商品拜物教与作家的创作心态》,《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受虐倾向与权力欲望——余华早期小说人物心理分析及其他》(与王钟屏合作),《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

《论鲁迅启蒙主义观的转变——从〈祝福〉说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序权绘锦著《转型与嬗变——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7月版。

序魏洪丘著《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沈从文小说〈静〉的空间形式》(与吴翔宇合作),《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

《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和构思方式》(《一世珍藏的微型小说130篇·卷首语》),《写作》2007年第12期。

《“左联”十年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韩〕《韩中言语文化研究》2007年第13辑。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2辑,合作主编,中华书局2007年4月版。

《博士原创学术论丛》(7种),唐金海、陈国恩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7月版。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4月16日,在安徽师范大学做“关于学术创新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

11月10日,在吉林大学文学院为研究生做“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的学术讲座。

12月7日,在宁波大学文学院做题为“国学热:中国现当代文学所面临的压力与机遇”的学术报告。

2008年,52岁

《挣扎在欲望与救赎之间——论西方人性观的演变》(与杨永明合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8期摘录。

《关于文艺学知识依据的对话》,《长江学术》2008年第1期。

《〈红日〉的“红色狂欢”叙事与革命战争想象》(与吴翔宇合作),《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950年代文艺论争与苏联文论传播中的〈文艺报〉》(与祝学剑合作),《江汉论坛》200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2008年第9期全文转载。

《国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1期摘录,《光明日报》2007年8月24日用300字的篇幅重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迁徙的经验与现代化的梦想——从知青下乡到民工进城的文学叙事》,《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张默诗选〉:从狂野回归澄明》,《华文文学》2008年第2期。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7期摘录,Revolutionary Modernity and Chinese Left—Wing Literature,《纪念中国南宋伟大文学家陆游去世8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远东文学研究》2010卷(2),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28年至1934年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与孙霞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收入《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三辑(中华书局2011年12月版)。

《论〈长明灯〉的空间形式与意义生成》(与吴翔宇合作),《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

《接受与过滤:中国先锋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雍青合作),《长江学术》2008第3期。

《论汪曾祺小说的悲剧意味》(与娄琪合作),《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女人的命运与政治——论毕飞宇的〈玉米〉》(与娄光辉合作),《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序雍青著《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1990年代文学批评话语转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4月版,《红岩》(理论版)2009年第1期。

序孙德高著《唯美的选择与转换——日本文学与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思潮》,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4月版,《燕赵学术》2010年(春之卷)。

序朱华阳著《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4月版,后以《古今文学关系研究的新开拓——读朱华阳的〈屈原与中国现代文学〉》发表于《三峡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2008(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纯文学究竟是什么?》,《学术月刊》2008年第9期。

《论〈野草〉的时间意识》(与吴翔宇合作),《贵州社会科学》2008第9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意识与学术创新:兼答俞兆平先生》,《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文章之美与人格修养——序《中国百年美文选·闲情雅趣卷》,《写作》2008年第12期。

《在商品大潮中寻找文学的梦想——“80后”博士谈文学》,《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专著《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45.3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录入《中国比较文学年鉴》(2009)。

《博士原创学术论丛》第2辑(7种),唐金海、陈国恩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一世珍藏的散文130篇》,陳国恩、张健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版。

《一世珍藏的微型小说130篇》,陈国恩、祝学剑、吴翔宇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5月版。

《武汉大学中文学科九十年论文集粹》(负责文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中册(文学类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主持教育部三期“211”项目子课题:“建构现代的文化传统——中国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的冲突与互动”。

主持湖北省教育厅项目:“启蒙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理论与实践”。

主持“985工程”二期拓展项目:“文学经典阐释与当代文化创新”。

主持国家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建设。

3月20日,为武汉大学学生做题为“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的学术讲座。

4月12日,在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做“闻一多的诗学思想”的学术报告。

4月17日,在中南民族大学做“启蒙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报告。

6月19日,在湖北师范学院做“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反思和前景”的学术报告。

12月7日,在咸宁学院做“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在二三十年代的探索及转型”的学术讲座。

12月8日,在江汉大学做“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问题”的学术讲座。

2009年,53岁

《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南方论坛》2009年第1期。

《从“传播”到“交流”——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基本模式的选择》,《华文文学》2009年第1期,收入《跨越时空——中国文学的传授与接受(现当代卷)》,Pepustakaan Negara Malaysia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Data 2009年8月初版。

《3W:华文文学的学科基础问题》,《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J3)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百年后学科架构的多维思考——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问题的对话》《,学术月刊》2009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收入《民国文学讨论集》(李怡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在哪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3期。

《嬗变与建构的当代意义——论五四文学传统》,《福建论坛》2009年第5期。

《论启蒙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陆耀东教授的学术道路和治学风格》,《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评范伯群先生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

《通向故乡的朝圣之路——评叶永刚教授的诗集〈故乡的小河〉》,《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时势变迁与现代的古典诗词入史问题》,《博览群书》2009年第5期。

《文学批评的状态和批评家的角色》,《文艺研究》2009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2011年获第七届湖北文艺论文奖三等奖。

《依托导师组集体智慧锤炼博士生科研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研讨课的设计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 2012年获得湖北省第七次研究生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反思五四应坚持现代性的根本立场》,《孝感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如何“现代”,怎样“中国”?——新保守主义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性问题》(与王俊合作),《江汉论坛》2009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 2010年第3期转载。

《海外华文文学不宜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峡论坛》2009年第11—12合刊。

《评〈“两浙”作家与中国新文学〉》,《当代文学前沿》2009年第1期。

专著《跨文化的传播与接受——20世纪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20世纪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的结项成果,57万字),龙泉明、陈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博士原创学术论丛》第3辑(8种),唐金海、陈国恩等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出版。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刘中树先生主持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工程首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编写。

主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西部地区特色课程项目:“当代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

主办“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2009年11月20—21日在武汉大学举办。《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版。

代表武汉大学文学院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合作发起“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研讨会”,研讨会2009年8月8—9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

3月13日,为武汉大学医学院学生做题为“文学革命传统的建构及其意义”的学术报告。

5月13日,在三峡大学文学院做“五四文学传统的建构及当下审视”的学术讲座。

6月8日—15日,在新疆大学人文学院做学术讲座,题为:1.嬗变、建构及其当代意义:论“五四”文学的传统;2.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独立与“双翼”舞动;3.新世纪:文学批评的状态和批评家的角色;4.华文文学学科的三个基本问题;5.新保守主义与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性问题;6.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

12月10日,为武汉大学太阳雨文学社做“京派文学的时代性与超越性”的学术讲座。

12月25日,在九江学院做“京派文学的时代性和超越性”的学术报告。

2010年,54岁

《海外华文文学不能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

《武汉大学“鲁迅”教学和研究的世纪回顾》,《长江学术》2010年第2期,收入《2010年鲁迅研究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版)。

《论闻一多的信仰者心理》,《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收入《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伦理革命的困境和传统文化的绵延——从鲁迅的〈伤逝〉到巴金的〈寒夜〉》,《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论京派文学的时代性与超越性》,《福建论坛》2010年第3期。

《少數民族文学怎样“入史”?》,《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的几个问题》,《襄樊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国学热:中国现当代文学所面临的压力与机遇》,《珞珈讲坛》第五辑(2010年)。

《寻根文学的寻根之失》(与吴矛合作),《江汉论坛》2010年第9期。

《世俗时尚中的审美逍遥和自我拯救》,《文艺报》2010年9月22日第8版。

《能够写出一部什么样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再思考》(与王俊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鲁迅的经典意义与中国形象问题》,《学术月刊》2010年第1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2011年第2期转载,收入《忘却与纪念:鲁迅研究六十年(1959—2015)》(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论鲁迅小说的时间意识》(与吴翔宇合作),《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10期。

《陆耀东先生与他的〈中国新诗史(1917—1949)〉》,《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

《暗夜里的生命“交响曲”——论〈原野〉的戏剧音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防止学科本位主义的倾向——关于现当代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关系的一点思考》,《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五卷第1期(2010年)。

《“革命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与孙霞合作),《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8辑(2010年)。

《学科调整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问题》,《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12期,收入《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

序魏家文著《民族国家视野下的现代乡土小说》,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序杨永明著《士者何为:近三十年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序吴翔宇著《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中国近30年闻一多研究的成就和发展前景》,〔日本〕《神话与诗》第九号(2010年12月)。

《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致辞》,收入《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教材《中国现代文学》(33万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百年美文·闲情雅趣卷》共三册,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月版。

主持湖北省教改项目:“文学类公选课体验式教学法研究及实践”。

6月5日,在中山市中山图书馆香山讲坛做“迁徙的经验与现代化的梦想——从知青下乡到民工进城的文学叙事”的学术报告。

9月13日,为武大学生会做题为“经典阐释与新世纪的‘鲁迅及鲁迅研究”的学术报告。

9月29日,为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做题为“左翼文学经典意义的变迁及相关问题”的学术讲座。

12月4日、8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二松学舍大学先后做“近30年闻一多研究的成就和发展前景”的学术讲座。

12月9日,在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做学术报告,讲题为“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几个问题”。

2011年,55岁

《“汉语新文学”的功能优势及研究方法》,《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收入《“汉语新文学”倡言》(朱寿桐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知青作家的草原小说与内蒙地域文化》,《福建论坛》2011年第1期。

《识见·才气·文采——关于〈海涵宁波〉的随想》,《宁波通讯》2011年第2期。

《再谈现代旧体诗词慎入现代文学史的问题——兼答王国钦先生》,《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2期。

《近30年闻一多研究的成就与发展前景》,《长江学术》2011年第3期。

《经典阐释与当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一本具有新意的专著——评李乐平的〈闻一多论稿〉》,《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以心度心品华章——学术文章的一种写法》,《写作》2011年第7—8合刊。

序郭怀玉著《游走在曹禺研究的边缘》,新华出版社2011年6月版。

《民国文学与现代文学》,《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J3) 2011年第11期,收入《民国文学讨论集》(李怡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

《诗歌的前途与诗人的使命》,《新闻天地》2011年第4期(下半月刊)。

《“鲁迅”的意义及当下的价值》,《文艺报》2011年9月16日第6版。

《寂寞中的守望——消费时代的鲁迅与鲁迅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收入《经典与现实: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泠印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反思与突破:在经典与现实中走向纵深的鲁迅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2月版)。

《文学革命传统的建构及其意义》,《珞珈讲坛》第六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0世纪40年代左翼期刊译介俄苏文学文论的流派特色》(与孙霞合作),《江汉论坛》2011年第10期。

《加强文学批评主体性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1月15日第11版。

《2010年海峡两岸苏雪林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1年)。

《40年代左翼期刊译介俄苏文学文論的时代特色》(与孙霞合作),《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鲁迅”经典意义的嬗变》,《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鲁迅是谁?”:当前鲁迅研究的几点思考》,《理论月刊》2011年第11期,收入《“鲁迅精神价值与作品重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田建民等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活力·才情:黄曼君先生的魅力》,《黄曼君学术与人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专著《图本胡适传》(30万字),易竹贤、陈国恩著,长春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2012年获湖北省文学奖。

《文学批评与思想争鸣》(35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

《俄罗斯人文思想与中国》(第五章,10万字),重庆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38.3万字),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2013年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2011—2012年度优秀教材二等奖。

《苏雪林面面观:2010年海峡两岸苏雪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版。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3辑,副主编,中华书局2011年12月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鲁迅与二十世纪中国研究”。

主持武汉大学的“湖北专项”:“建设闻一多品牌工程 提升湖北文化影响力”。

5月24日,在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做“文学批评:问题意识与新的角度”的学术讲座。

6月3日,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做“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调整问题”的学术讲座。

6月22日,在武汉大学质量学院研修班上做“文学欣赏:思想启迪人心”的学术报告。

11月26日,在河南大学文学院做“新世纪文学批评的状况及批评家的角色”的学术报告。

2012年,56岁

《〈狼图腾〉与“中国”形象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收入《文化转型与百年文学“中国形象”的塑造》(浙江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让人性之光温暖苍凉的人生——论沈虹光话剧的美学风格》,《戏剧之家》2012年第5期,收入《沈虹光剧作论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独立与“双翼”舞动》,《武汉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在生命律动捕捉诗美:关于新诗“变”与“常”关系的一点思考》,《西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个人性”与“阶级性”:重审梁实秋与左翼的文学论争》,《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神话的破灭——“韩寒”现象批判》,《新文学视野》2012年第9期,收入《郭敬明韩寒等80后创作问题批判》(李斌编),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版。

《韩寒现象反思》,《文学教育》2013年第3期(上)。

《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笔谈),《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4期。

《“跨界”视角下的双重面孔——〈无出路咖啡馆〉中的美国人形象》,《华文文学》2012年第5期。

《中国魅力与人类命题》,《粤海风》2012年第6期。

《莫言获诺奖得益于中国魅力与人类命题》,《红岩》2012年第4期。

《学堂乐歌与中国新诗的发生》(与禹权恒合作),《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易竹贤先生的学术道路及治学风格》,《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1辑(巴蜀书社2012年11月出版)。

《公共领域的突破与主流话语的悖逆——论1980年代后半期的文学公共领域与创作》(与杨永明合作),《求索》2012年12期。

專著《中国现代文学的观念与方法》(27万字),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6月版。

《学科观念与文学史建构》(3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依托导师组集体智慧锤炼博士生科研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研讨课的设计与实践》,获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武汉大学文学院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合作主办“ ‘现当代中国文学史收发室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学术论坛2012年12月7—8日在武汉大学召开,国内外百余学者与会。《武大·哈佛“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与重构”国际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陈国恩、王德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代表武汉大学文学院与韩国岭南大学人文研究院合作主办“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2012年10月28—29日在韩国的大邱召开。

4月14日,在高等教学会议中心的“现当代文学创新教学及人才培养”论坛上做题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当前面临的问题及革新的思考”的学术报告。

10月17日,在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做“文学批评与问题意识”的学术报告。

2013年,57岁

《中国魅力与人类命题——有感于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武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收入《莫言: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张志忠、贺立华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

《反观与重构——“民国文学史”的意义、限度及其可能性》(与禹权恒合作),《兰州学刊》2013年第2期,收入《民国文学讨论集》(李怡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

《文学类公选课的教学原则之管见》,《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5期。

《从“游民”左翼作家——论艾芜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与陈昶合作),《江汉论坛》2013年第4期。

《“他者”眼中的鲁迅形象——以夏志清、司马长风、顾彬为考察中心》(与禹权恒合作),《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4期。

《〈野草〉:焦虑及反抗哲学的实现形式》(与任毅合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8期。

《从生命体验到反抗哲学——论鲁迅〈野草〉哲理内涵的实现方式》,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8期。

《政治规训与形象书写——1950年代新文学史著中的鲁迅》(与禹权恒合作),《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政治认同与文学建构——1950年代新文学史著中的鲁迅形象》(与禹权恒合作),《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收入《文化经典与精神象征:“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谭桂林等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讨论问题的方法与态度——回应付祥喜博士的商榷》,《华文文学》2013年第6期。

《怎样评价文化守成主义?》,《荆楚学刊》2013年第1期。

《“文化守成主义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抗日神剧传播了错误的价值观》,《文学教育》2013年第10期(上)。

《语文改革的核心是老师——武汉大学教授陈国恩访谈》,《宁波晚报》2013年11月17日“三江人文访谈”。

专著《走向自由之维——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29万字),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5月版。

教材《中国当代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专题研究》(28万字),主编陈国恩,副主编汪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新语文经典读本》(一至九年级,上册),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9月版。

11月9日,在宁波鄞州图书馆做“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一种读法”的学术报告。

12月27日,在赣南师院做题为“历史与文化视角中的鲁迅与鲁迅研究”的学术报告。

2014年,58岁

《政治附魅与形象书写——1950年代新文学史著中的胡适》(与禹权恒合作),《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论鲁迅作品中的流氓形象》(与禹权恒合作),《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3期。

《迁徙的经验与现代化的梦想:从知青下乡到民工进城的文学叙事》,《珞珈讲坛》第七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当代中国西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价值》,《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收入《2014年中国西部文学与地域文化国际高端论坛论文选》(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世俗化思潮中的文学及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4年)。

The Spread and Reception of Don Quixote in China,Advances in Literary Study (ALS).Vol02. No02.Apr2014.pp47—73

《克服思维定势讲好鲁迅作品》,《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9期。

《从救赎到飞升——谈萧红与左翼文学的契合与疏离》(与崔璨合作),《江淮论坛》201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我是谁?”——范小青新世纪小说中的身份焦虑问题》(与毕盛群合作),《文学教育》2014年第12期(上),《上海时期鲁迅形象的多维建构》(与禹权恒合作),《励耘学刊·文学卷》2014年第1辑。

《“从北美华文文学看中国”专题研究》(主持人),《湘潭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世俗化思潮中的文学及文学批评》(笔谈),《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第九卷第2期(2014年)。

《“鲁迅”:从新启蒙到世俗化》,《福建论坛》2015年第6期。

專著《中国“自由”派文学的流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结项成果,32万字),陈国恩、张森、王俊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2016年12月获湖北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民国文学与浙江作家》(上下,35万字),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9月版。

《新语文经典读本》(一至九年级,下册),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年1月版。

参与筹办易竹贤先生八十寿辰纪念。4月14日,“易竹贤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文学院隆重举行。《易竹贤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陈国恩、刘川鄂、黄献文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版。

主持教育部大学课程建设项目:“MOOC文学欣赏与批评”。

作为教育部的项目,支教新疆大学,策划并主办由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俄罗斯圣彼得大学东方系等单位合作发起的“中国西部文学与地域文化国际高端论坛”。论坛2014年6月13—14日在新疆大学举办。《2014年中国西部文学与地域文化国际高端论坛论文选》,陈国恩、冯冠军、和谈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6月6日,在伊犁师院文学院做“学术创新与问题意识”的学术讲座。

6月16日—20日,在喀什师院中文系做系列学术讲座:1.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2.鲁迅是谁?3.经典的阐释与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4.文学批评的双翼:问题意识与艺术想象; 5.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转型中的沈从文。

8月28日,在辛亥革命博物馆为武昌区宣传部组织的培训班做题为“郁达夫:浪漫与爱国”的学术报告。

12月5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做“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的学术讲座。

2015年,59岁

《一个版本的“消隐”:关于连环画的文化思考》(与马静合作),《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5辑(2015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留美学生文学中的“美国形象”》(与孙霞合作),《武汉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突变观与渐变观的较量:〈新青年〉的进化论思想实践及历史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信息时代高校人文类课程的考试形式及应用》,《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6期。

《〈色·戒〉的叙述话语转换——比较张爱玲与李安的阐释模式》(与马静合作),《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青年杂志〉刊发旧体诗现象新论》(与宋声泉合作),《长江学术》2015年第1期。

《中国死磕律师的功过及其社会影响》,〔日本〕《移民报》第2期第23版(2015年8月7日)。

《新疆当代文学建构的历史还原》,《新疆经济报》2015年6月12日。

《城与人的偶合:沦陷区上海与张爱玲的创作》(与陈昶合作),《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文学社会学视角中的现代文学经典》,《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7辑(2015年)。

主持湖北省教改项目:“大学通识课程对人文慕课的利用及其研究”。

荣获“2014—2015中国大学MOOC优秀教师”称号。

4月10,在湖北工业大学做“文学启迪人心”的学术报告。

2016年,60岁

《论铁凝的超性别文学叙事》(与曹露丹合作),《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世俗语境下影视改编的困境与出路——以张艺谋的电影为例》(与王小燕合作),《长江丛刊》2016年3月。

《作为历史镜像的“五四”及其意义》,《中文论坛》第3辑(2016年4月)。

《世纪焦虑与历史逻辑:林语堂论中国文化的几点启示》,《华中学术》2016年第1期,收入《语堂智慧智慧语堂》(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9月版)。

《林语堂西方视角从中国传统发现新意义》,《台声》2015年第20期。

《大学课堂对慕课的利用:关于SPOC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第7期。

《论闻一多早期的“纯诗”观》(与李海燕合作),《中國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

《中苏意识形态论争中的“鲁迅”》(与任毅合作),《鲁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8期,收入《福建省现代文学研究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年8月版)。

《现代性的历史演进与“鲁迅”形象》,《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4期转摘3000字,收入上海鲁迅纪念馆编《纪念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逝世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文化出版社2017年6月版)。

序吴翔宇著《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九州出版社2016年版。

教材《文学欣赏与批评》(25.2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2月出版,2021年获武汉大学优秀教材奖。

《中华经典诗词楹联读本》(小学三年级至高二,共18本),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年2月、9月版。

主持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爱课程”平台上线。

主办“2016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2016年10月22—23日在武汉大学召开。《2016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

荣获“2016年度中国大学MOOC优秀老师”称号。

5月14日,在信阳学院做“21世纪视野中的“五四”:历史的挑战与思想的出路”的学术报告。

12月15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做“文学社会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讲座。

2017年,61岁

《立足中国情境的文学形象学研究——评〈鲁迅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人民日报》2017年2月28日第24版。

《怀旧与时尚:新世纪的旧体诗词热》,《长江文艺》2017年第3期,收入《中华诗词研究》第3辑(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11月版)。

《从“纯诗”突围而来的现实主义——论闻一多后期诗学观》(与李海燕合作),《江汉论坛》2017年第4期,收入《2016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

《当代文学史料应用的科学性问题——兼评吴秀明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研究〉》,《南方文坛》2017年第3期。

《悲悯天地间的“残忍”——论〈雷雨〉的逆向构思》,《文学评论》2017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2020年获第十二届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阿来:经由视界融合而走向世界》,《西藏文学》2017年第5期。

《〈东亚电影导论〉:一部拓荒性的史论力作》,《长江文艺评论》2017年第5期。

《当代文学史料学及其应用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4期。

《视界融合:助推西藏文学发展》,《西藏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追忆王富仁先生兼论其思想探索》,《重庆评论》2017年第2期,收入《在辰星大地之间——王富仁先生纪念文集》(汕头大学文学院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5月版。

《时空裂隙中的艺术与历史的对话——论〈软埋〉》。《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序祝学剑著《浴火新生—20世纪40年代作家迁徙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主持湖北省教改项目:“《文学欣赏与批评》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创新”。

主讲的“MOOC”《文学欣赏与批评》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爱课程”平台上向社会开放。

《SPOC方案,优势互补:大学课堂对慕课的利用》,获“2016年度优秀案例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3月17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做“当代文学史料学及其应用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

7月6日,在浠水青年干部班做“闻一多的信仰人格与其精神遗产”的学术报告。

10月18日,为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做题为“新形势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影响及相关的问题”的学术讲座。

2018年,62岁

《〈软埋〉:时空裂隙中的艺术与历史的对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2016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2016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

《作为历史镜像的“鲁迅”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文艺报》2018年4月20日。

《在迈向“人民文艺的途中”:曹禺现象新论》(与章涛合作),《江汉论坛》2018年第7期。

《〈无性别的神〉:神国没落与西藏新生的历史叙事》(与黄梦婷合作),《阿来研究》第8辑(2018年)

序周建华《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9月版。

《寻根:是一场追寻生命和文化根源的苦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9日第6版。

《现实主义从“教科书”向魅力型转化》,《长篇小说选刊》2018年第6期。

《评李修文的〈山河袈裟〉与张执浩的〈高原上的野花〉》,《长江丛刊》2018年11月(上旬)。

“SPOC的创新:大学课堂对慕课的利用”,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5月5日,在高教中心的“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与写作教学”论坛上做“通识教学:大学语文与写作教学的一条新路”的学术报告。

5月16日,在武汉体院做“狼图腾与‘中国形象问题”的学术报告。

10月31日,为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做“新时代与新挑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动态分析”的学术报告。

2019年,63歲

《林纾、蔡元培公开信中的文化冲突及其历史逻辑》,《德州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基于诗本体观的新诗诗美问题》,《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王富仁“鲁迅”与中国1980年代的思想启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

《通识教学是大学语文课的发展方向》,《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9期。

《革命现代性与中国左翼文学》,《广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新旧蜕变中闻一多的诗艺探索和创新》(《闻一多颂:浠水县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诗词作品集·代序》),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2019年10版。

序《闻一多教育思想研究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守正拓新 相得益彰——评“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丛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7月19日综合书评版。

序庄桂成著《自由主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序王俊著《四十年代自由主义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版。

序禹权恒著《上海鲁迅:形象建构与多维透视(1927—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版。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鲁迅的文化选择对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影响研究”(张福贵教授)的子项目:“鲁迅的文化选择对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影响研究”。

主办“纪念闻一多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2019年11月9—10日在黄冈师范学院召开。《纪念闻一多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

3月30日,在高教会议中心南京研讨班上做学术讲座,讲题:大学课堂对慕课的利用——SPOC方案的创新。

4月12日,在重庆邮大移通学院做“悲悯天地间的残忍:《雷雨》的逆向构思”的学术报告。

4月23日,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做学术讲座,题为“《狼图腾》与中国想象”。

12月27日,为武汉大学学生做学术讲座,讲题为“从问题到结果——还原《原野》逆向构思的路径”。

2020年,64岁

《论新时期鲁迅研究从“思想”向“精神”的转变——以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为中心》(与王健合作),《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

《〈边城〉的灵性与沈从文的童心》,《吉首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为了极致的戏剧效果——论〈原野〉的逆向性构思》,《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2期。

《〈南行记〉的孤独意识及其审美超越》(与岐尚鲜合作),《重庆评论》2020年第2期。

《在历史维度中进行文学的审美研究——陈国恩教授访谈》(与杨逸云合作),《社会科学动态》2020年第6期。

《人文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5卷〈花边文学〉校误》(与叶吉娜合作),《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第8期。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的未来性问题》,《福建论坛》2020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21年第6期摘录。

《新文化运动百年纷争中的新旧矛盾与中西冲突》,《广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6期。

专著《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2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版。

11月,主讲的《文学欣赏与批评》,被教育部批准为“线上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3月21日、6月24日、7月1日,8月14日,为新疆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先后做远程在线学术讲座,讲题:1.为了极致的戏剧效果——《原野》的逆向性构思;2.闻一多历史地位、人格类型和精神遗产;3.《雷雨》中的“太太”哪里去了?——关于作家创作的构思与风格问题;4.历史与未来对话中的五四传统。

5月18日,为温州大学做远程在线学术讲座,讲题为“曹禺的《原野》等戏作的逆向性构思问题”。

5月19日,为高等教学出版社“极简通识”直播讲堂做学术报告,讲题为“对话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赏析与批评实践”。

6月28日,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做远程在线学术讲座,讲题为“《原野》的诗性效果与逆向构思”。

10月5日、12日,为武汉大学研究生做题为“新文化运动百年纷争中的新旧矛盾与中西冲突”的学术讲座。

12月28日,在江西师范大学做题为“从历史维度进行文学的审美研究——以《雷雨》《原野》《寒夜》为例”的学术报告。

获“武汉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2021年,65岁

《南行的丰碑——论艾芜〈南行记〉的文学史地位》(与黄子琪合作),《江汉论坛》2021年第4期。

《俄国文论与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评庄桂成的〈中国接受俄国文论研究〉》,《社会科学动态》2021年第2期。

《纪念闻一多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纪念闻一多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1月版。

《人文类通识课翻转课堂的探索创新——以“文学欣赏与批评”课程为例》,《中国大学教学》2021年第3期。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访谈,与刘晓宁合作),《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4月(上)。

《人民性与个性化融通的文学批评的当代性》,《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年第3期。

《架起古今融通桥梁的中华诗词研究》,《心潮詩词》2021年第8期。

《〈花边文学〉初刊本与初版本中的时局与语言问题》(与叶吉娜合作),《现代中文学刊》2021年第9期。

专著《经典“鲁迅”——历史的镜像》(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鲁迅与二十世纪中国研究”的续期成果,30万字),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版。

3月24日,为武汉大学写作学博士生做学术讲座,讲题为“文学批评——在寻找诗性存在的路上”。

4月1日,在湖北大学文学院为师范专业研究生做讲座,讲题为“以人为本的语文观及其实践问题”。

4月20日,为浙江师范大学做远程在线学术讲座,讲题为“历史与未来对话中的五四传统”。

5月15日,为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做学术讲座,讲题为“从历史维度进行文学的审美研究”。教研室师友以及已经各有成就的部分学生从外地返回武汉大学庆贺我将荣休。於可训先生贺墨宝《贺国恩荣休——和金教授打油》:“蒋氏貌输雄,骨相数陈公。珞珈蹓爱犬,宁波唱大风。”金宏宇教授原韵:“貌似蒋介石,其实鲁迅风。笔耕珞珈久,蹓犬上山峰。”

附记:

感谢得一先生的美意,给了我这么一个十分宝贵的清理自己学习和研究过程的机会。本应写出与“年谱”要求相符的我对一些重要问题思考的契机以及心得,写出我所关注的学术重点转移的内在脉络,但是一者因为我的思考不能妄称“重要”,更谈不上有“重要”的经验,二者因为动手整理材料时已经离交稿时间不远了——这当然是我的责任,作为取巧的办法,除了开头部分对一些背景有所交代,留下了当年工作和学习时的一点内心轨迹和时代影子,后面所做的就只是资料的汇编了,而且因为时间紧,检查不严密,说不定还有错讹。在此做一说明,表示歉意,并希望以后有适当的机会再来补正和充实,特请学界师友批评。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学报学术
校训展示墙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Quality Direction and Quality Performance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Analysis of Characters Shaping in Ring Lardner’s Haircut
Analysis of I Heard the Owl Call My Name from an Intercultural View
武大十大
论学报的发行管理创新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再添殊荣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