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佛的学生不快乐

2009-06-10布瑞德利

全国新书目 2009年9期
关键词:哈佛大学哈佛学校

布瑞德利

在哈佛校园里,自杀并非一件鲜为人知的现象,自杀人数却是逐年略增。

哈佛大学学生自杀问题的严重程度之所以难以进行界定,部分原因就在于这一问题在哈佛很少被论及。哈佛长期以来就有一种“沉浮全靠自己”的校园文化。如果你有能力被哈佛录取,这套理论便开始运行,一旦你进了哈佛,你根本就不需要有很多人来帮助你。这所大学里面成绩优异的学生俯拾皆是,他们早都习惯了独自一人孤独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刻苦学习。哈佛的学生指导体系长期以来都是学生们抱怨的焦点;哈佛大学的权威人士们大多要么太忙,要么位尊势显,要么就是太自以为是,甚至是这三者兼而有之,因而他们根本不屑于将很多的时间用于向学生讲授学习课程和个人问题。事实上,从某个角度上看,其他落后于你的人的存在表明了你个人的成功,证明了你在这所世界顶级大学的人生竞赛中领先。然而有些学生则注定要半途掉队。

对于那些在奋斗中的人来说,向别人请求帮助会使他们觉得沮丧。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哈佛助长了一种残酷的个人本位主义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为遮掩自己感觉到的弱点或是实际存在的弱点而感到了压力。

据《哈佛深红》报道,2003年3月,一项由哈佛大学健康事务部门所做的调查显示,“在上一学年中,哈佛学院的学生中有将近一半的人觉得抑郁,此外还有将近10%的本科生报告说他们曾经考虑过想要自杀”。哈佛2003级学生总干事克里希南·苏布拉马尼扬解释道,“在哈佛,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他们不停地忙于手中的事务,从未停止过,也不懂得爱护自己。哈佛的学生很少坐下来歇一歇。在这样一个大家都在不停地快速奔跑的状态下,有谁会停下来问一句‘你好吗?”

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学生进哈佛学习之前就产生了。跨进哈佛门槛的压力使他们筋疲力尽。如今的学生若想赢得哈佛的青睐,自己的入学申请能否为哈佛所接受,仅凭他们的父辈是哈佛毕业生或是他们在寄宿学校的良好表现是不够的。每年哈佛的本科招生数只有1600名左右,却有约2万名的学生向哈佛提出入学申请。

当他们进入哈佛之后,他们必定会感到不适。他们会发现,他们每个人在中学里都是佼佼者,可现在他们身边都是些比他们更有才华、更加成竹在胸的同学。“许多人都会觉得‘在哈佛这里的每个人都比自己聪明。”

哈佛的充满竞争性的生活使学生们时而精力充沛,时而筋疲力尽。本科生们为了各种分数、荣誉、奖学金、津贴、奖励、学生社团的领导地位等等而相互竞争。就像哈佛大学,其自身作为一个整体总是想要成为第一,每一方面都想做到最好,于是不断地给它自己施加压力。哈佛的学生们也是如此。因此他们中有很多人即使并没输也总觉得自己输了。

哈佛学生对他们的学校缺乏一种团体意识表示失望。在这里,他们所说的团体意识指的就是一种互助、和谐的氛围。他们欣赏那种经由哈佛的竞争文化所造就的卓越,但他们也希望能够用一种不至于这般不和谐的方式来获得它。数量惊人的哈佛学生会告诉你,他们不喜欢他们的学校,但他们感激它,尊重它。他们感谢哈佛为他们所提供的机会,但是他们并不喜欢哈佛。这里的氛围太冷漠,太孤清。(这里的天气也一样,阴沉而寒冷刺骨。波士顿的冬天通常持续半个多学年,从而加重了校园里的精神健康问题。)

由于哈佛的学生是如此的不平常,因此,学校虽曾一度希望他们能通过致力于社会的利益而净化自我的心灵,为了成就一个更大的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他们个人的成就,然而这一切又谈何容易啊。毕竟,这与他们当初为了能被哈佛接纳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相矛盾。“每个人都明白,为了进哈佛自己要付出怎样的努力。”克里希南·苏布拉马尼扬说:“怜悯之心并不能帮助你进入哈佛。”而且这种怜悯之心在你进入哈佛之后你也难得一见。“是否会交际和有没有同情心在哈佛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事。”2003届毕业生凯瑟琳·巴斯在毕业纪念日的演讲中对数千名的听众说,“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孤独、拼命和痛苦地……完成了哈佛的学业。”巴斯的演讲应当是风趣的,因此出席这场毕业典礼的父母们都笑了,但却笑得紧张不安,而出席这场典礼的学生的笑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笑。

许多哈佛学子对这所坐落于查尔斯河河岸、历史悠久的红砖大学长期怀有种种理想化了的憧憬,然而,他们的期望值与现实的哈佛之间的差距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作为一个年轻人,从你才开始有点懂事,知道哈佛到底是什么的那天起,你便为将来能进哈佛而拼搏,而牺牲。然而有朝一日,你却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哈佛,这时你又该怎么办呢?

有些学生通过改变自己的期望值或寻找其他令自己得以满足的事物来适应这个差距。常常听到哈佛的学生说,尽管他们不喜欢这所大学,但他们还是会珍惜他们在这里所建立的各种友谊,珍视他们的各种课外爱好。而其他的一些人则变得更加务实,他们认为来哈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掌握各种技能和建立各种关系,以备毕业之后所用。也有其他人断定,他们不快乐的原因不可能在于学校。他们之所以觉得不快乐想必是因为他们在某个连自己都弄不懂的神秘方面失败了,是他们自身能力上的不足。

许多学生与哈佛之间似乎存在一种爱恨交加的关系。他们尊重哈佛的历史,尊重它的传统,尊重它的影响力;当他们告诉那些没有进哈佛求学的人他们在哪上学时,他们觉得就如同“投放了一颗H弹”。但他们也为哈佛大学过去的影响力而深感压抑。他们所在的这个学校鼓励他们去追求个人的自立,然而这个学校自身辉煌的历史却常常被人们提及,湮没了他们个人的重要性。有时他们渴望着叛逆,然而,他们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都是因顺从而获益的:权势、财富和名望都归那些遵循哈佛规则的人所有。此时,叛逆似乎就显得是非常不明智的了。

猜你喜欢

哈佛大学哈佛学校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理想
学校推介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讲堂里的狗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
“哈佛模式”:成功的最佳资产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