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临床带教中强化医患沟通培养的思考
2021-09-15杜志伟叶正茂
杜志伟,陈 艳,王 路,叶正茂,于 瑞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 广州 510260)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医疗纠纷已成为医院管理的难点,时常困扰医务人员,严重干扰医院的正常工作[1]。如何解决医患沟通问题已经是每家医院、每个科室、每个医务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康复医学的诊疗服务对象多样,疾病结构逐渐向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转变。康复医学所面对的绝大多数患者是身心功能障碍的残疾群体,患者年龄结构特殊、疾病诊疗周期长、功能障碍突出、心理波动影响大、家属群体及康复目标特殊,这就要求康复治疗师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与技巧。康复实习生的临床实践工作是医院工作的重要一环,实习生由于自身工作经验较少,加上沟通能力缺乏,往往在与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容易导致医患问题。而实习生往往缺乏应对医患问题的能力与信心,如何培养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是临床带教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高等医学教育要树立大健康理念,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具有仁心仁术的卓越医学人才,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可见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不单单是医疗技术层面上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思想道德,尤其是医患沟通方面也是医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2]。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探究影响康复临床实习生医患沟通的因素,为康复科临床实习带教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康复科实习的7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39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临床带教),观察组39名(采用强化医患沟通模式进行临床带教)。比较两组实习生性别、年龄及学历等资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实习生一般资料
1.2 方法
两组实习生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强化医患沟通模式(入科宣教、实习小课、临床教师带教、情景教学)进行带教[3],在实习第一周后(实习初期)以及实习结束后,分别采用自行设计的医患沟通调查表[4],以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第一部分调查表是实习生医患沟通技能自我评价表,分别在对照组和观察组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内容为:(1)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2)良好的非语言沟通能力;(3)发现医患沟通问题的能力;(4)利用沟通技能解决医患沟通问题的能力。评分等级分别为:掌握、熟悉、了解、未学习4个等级。自我评价为掌握和熟悉为达标,了解和未学习为不达标,计算两组实习生沟通能力的达标率。第二部分是医患沟通影响因素调查表:在总体实习生中收集其认为影响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因素,问卷调查内容为:(1)缺乏医患沟通的理论知识;(2)语言文化差异;(3)缺乏医患沟通临床实践经验;(4)缺乏专业技术能力;(5)自身性格及积极性;(6)带教单位及教师的重视程度与带教能力。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2.2 调查问卷及结果
实习生医患沟通技能自我评价达标数问卷及结果见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实习生在实习初期的医患沟通技能自我评价达标率较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结束后,两组医患沟通能力达标率均提高(P<0.05);经过医患沟通技能培训的观察组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表2 实习生医患沟通技能自我评价达标数[n(%)]
实习生医患沟通影响因素问卷结果见表3。大部分康复实习生认为医患沟通的理论知识、医患沟通临床实践经验及专业技术能力对医患沟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实习初期及实习后无明显差异(P>0.05);而实习后认为与患者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对医患沟通的影响是降低的(P<0.01),同时也觉得自身性格及积极性、带教单位及教师的重视程度与带教能力是非常影响医患沟通能力提升的(P<0.01)。
表3 实习生医患沟通的影响因素[n(%)]
3 讨论
医患交流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所以需要贯穿医学教育全程,落实在医疗服务实践中,是因为医者的医患交流水平直接和间接地关联着医疗质量、效率和效益,影响到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康复医学的基本模式就是强调以伤病者为中心,充分调动其康复治疗时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其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从而达到加快患者早日康复之目的。可见,在治疗病患过程中一名合格治疗师与患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3.1 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目前,我国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医院在职员工,对医学生或者实习生的培训是比较少的[5],对康复治疗学的临床实习生也是如此。本研究结果显示,缺乏针对性的医患沟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能力是制约实习生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实习过程是提高医患沟通技能的重要途径,但是强化康复临床实习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培养更能提高其医患沟通能力的自我评价及自信心。因此在实习生进入临床科室之前,我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实习医院科室也应该根据本科室就诊病患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康复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针对性地给实习生提供一些医患沟通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利用、示范,让实习生能更快建立医患沟通的自信心。
3.2 提高康复实习生发现及解决医患沟通问题的能力
医患沟通技巧主要研究了医务人员的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医患矛盾并不是一触即发的,往往是一个累积到一定程度然后释放的过程。所以除了要求实习生培养医患沟通的语言和非语言技能,还需要培养敏锐发现医患沟通问题的能力及利用沟通技能解决医患沟通问题的能力[6]。本调查表明,实习生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早期发现及解决医患沟通问题的能力非常缺乏,即使通过实习,这两方面能力的提升也是有限的。表明实习生在遇到医患沟通问题时,处理的方式方法及自信心是不足的。这就要求在理论和实际教学中,除了教会实习生如何利用医患沟通技能避免出现医患矛盾,还需要掌握如何利用医患沟通技能处理医患矛盾,避免医患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如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7-8],结合患者的心理特点,提供给实习生解决医患矛盾的沟通技巧与途径。
3.3 实习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需要个体化引导
本研究发现,在实习初期,语言文化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实习生医患沟通的因素。一方面是由于实习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院校,与本院地区病患在语言沟通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康复科面对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文化背景方面有一些差异。然而在实习后,这一影响因素得到了明显改善(P<0.01)。主要原因是实习生在实施康复治疗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专业的治疗技术等非语言沟通技巧弥补或改善。所以在沟通过程中,应引导实习生与患者沟通时注意个体化使用技巧,取长补短,灵活应用。研究还表明,实习生的自身性格及积极性对医患沟通过程是有重要影响的(P<0.01)。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难免有情绪问题[9-10],这就要求实习带教教师及时发现实习生沟通技巧的问题,及时引导,根据实习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如性格开朗的多采用语言沟通技巧,内向的学生可多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提高专业技术等,同样可以让实习生在医患沟通方面更顺畅,获得患者与家属的认同感。在治疗患者过程中,很多矛盾是患者和家属不信任实习生引起的,针对这类患者,需要教师带教过程中注意在患者面前介绍及认可实习生,这样也可以帮助实习生开展后续的治疗与沟通工作。这样针对患者与实习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体化引导,才能充分发挥带教教师的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在康复科实习生的临床带教中,应注意医患沟通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实习生通过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发现及解决医患沟通问题的敏锐力、制定个体化处理医患关系模式等方式,强化实习生临床医患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