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化学实验过程性评价改革探索与思考

2021-09-15徐先林冯赞杰李小琼陆红玲朱欣婷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实验报告分值实验教学

徐先林,冯赞杰,李小琼,陆红玲,朱欣婷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 遵义 563000)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生物化学实验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创新科学思维水平、提高综合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1],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学评价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提高教学效果[2]。目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评价体系主要由预习评分、课堂操作评分和实验报告评分3个部分构成,评价涉及课前、课中和课后,符合当前教学所提倡的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模式,即注重教学过程性评价。但因评价指标比较笼统、不够细化,且缺乏科学的量化评价方式,因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课前预习和课堂操作评分往往是流于形式的,教学中授课教师更多地注重实验报告的评分,实验报告几乎成为反映学生实验课堂表现的唯一指标。由于评价方式单一片面,而且缺乏有效过程性评判模式和监督机制,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结合我校当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评价现状及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辅助生物化学实验过程性考核评价指标的细化和量化,建立相对完善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措施

实验教学不仅仅要求学生写出一份完美的实验报告,还需要考查学生动手操作、思考与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能力,因此实验考核应该是连续的、结合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综合评定模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考评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形式化的过程性评价已经不适合当今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改革前,评价指标包括预习提问12分、课堂操作40分、实验报告48分,从评价体系上看也在考查学生学习全过程。但由于实际考核评价指标笼统,特别是预习提问、课程操作环节,缺乏详细的计分指标,受教师主观影响大,并且这两个环节评分还需要教师手工记录,极大地增加了授课教师的工作量,因而教学中预习和课堂操作分值大多数学生相差无几,除非表现特别优秀或者特别差的学生,教师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评分。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原始数据、实验结果、结论与讨论几个方面进行书写,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进行评分,实验报告写得好可以得到较高的分数。由于仅注重实验报告的评价,学生会把大多数精力用在书写实验报告上,而忽略了实验动手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的锻炼,在实验课堂等待时间都在书写实验报告,不重视实验过程的思考与分析,但学生依然可以通过实验报告评分体系或“参考”其他同学结果写出高分数的报告;而课堂积极动手、认真操作的学生,是无法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来的,对这些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基于此,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在教学课前、课中和课后引入量化的过程性评分体系,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全方面、多角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超星学习通是运用广泛的教学辅助平台,能够记录学生学习动态情况,设置多元化评价指标,并将教学过程数据化,改变传统形式化的过程性评价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后具体的评价指标和分值分配见表1。

表1 改革后实验成绩分值分配

2 教学改革的实施及效果

本次教学改革在2019级护理学及助产学本科专业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为了详细说明改革情况,以实验项目“蛋白质定量分析:BCA法”为例进行展示,为实验评分体系改革提供数据。

2.1 课前评分

实验课前3天左右,教师在学习通发布实验操作示教视频及实验讲解微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学习视频资源并结合实验教程进行预习,为防止学生不学习而出现“刷课”现象,视频资源发布之前设置为防拖拽、防窗口切换、不允许倍数观看,当学生观看超过90%则视为完成学习,可以获得10分,授课教师在学习通可随时查看所有学生观看进度,并及时提醒未完成的学生观看。为检验学生观看视频及对实验内容熟悉情况,设置课前测验,5个小题,每题占1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验,系统根据预先设置的答案进行批阅并直接显示每位学生该项活动的分值。除此之外,还设置课前讨论,督促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该实验的意义及应用价值,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促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正确性打分。具体评价指标见表2。

表2 课前评价

2.2 课中评分

课前教学活动让学生知道实验“做什么”和“为什么做”,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效率,还能根据超星学习通平台数据帮助教师把握学生学习情况,课堂中教师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再去讲解实验原理及操作,只需要针对学生理解困难或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在课堂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人,教师只负责把控全局,时刻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并根据学生实验态度、操作规范性、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给予学生不同的分值。通过课中评分,改变学生“按部就班”“教师说什么我做什么”的心态,让学生端正实验态度,踏实认真并积极主动完成实验。课中评价具体指标见表3。

表3 课中评价

2.3 课后评分

经过课前和课中各环节的参与,学生对实验内容有了深入了解,知识、实验技能、科研素养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课后总结主要是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仍然要求从实验目的、原理、操作、结果、结论与讨论几个方面进行撰写和阐述。另外,通过设置一些课后测验试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实验知识和技能。最后,再设置简单的课后思考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提高。教师根据实验报告、测验、思考题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见表4。

表4 课后评价

2.4 实施效果评价

参与本次改革人数共195人,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统计数据发现,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积极性比较高,各项教学活动参与率均大于90%。为了进一步了解此次教改实施效果,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发放195份,回收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问卷具体情况见表5。90.5%的学生接受量化的过程性评价方式;88.4%的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92.6%的学生认为教学改革实施有助于对实验的理解;51.3%的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模式增加了学习负担,为获得更多的分数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完成各项教学活动,也给少数学生带来压力;28.6%的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分值分配有待进一步优化。总体来说,此次教学改革活动得到大多数学生认可,促进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表5 问卷调查结果[n(%)]

3 实施体会与思考

实验教学中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是教育改革探索的重要方向。虽然我校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也体现过程性评价,但实际上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忽略学生学习全过程中表现的考评,考核成绩比较片面;同时由于对于课前、课中学生表现的评分需要教师手工记录,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本改革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数据化优势,采用量化的过程性评价,相对传统考核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和公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实施教学时针对课前、课中和课后设置多项评价指标,使评价多元化。教学改革显现出极大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设置多元化考核指标,旨在帮助学生多方面理解和掌握实验,却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由于教学活动增加,学生需要随时关注学习通,以防错过新的活动通知,可能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比起传统教学,学生要花费更多精力来应对,当然对少数学生来说可能是“应付了事”。量化过程性评价模式的目的是解决实验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但由于评价“无处不在”,可能导致学生讨论不敢积极发言、实验课堂不敢大胆尝试,每一步谨小慎微,唯恐答案、实验结果等不理想而扣分,限制或者影响学生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量化指标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差异性,不能体现个性化教育[3]。教育应该因材施教,学生知识基础、能力、性格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评价体系是否适合每位学生?对于那些认真但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学生我们又该如何对待?除此之外,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值比例是否合理?如何设置更加科学的评分体系?

实验教学改革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考核评价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过程性评价体系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综合测评,能够真正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在过程性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中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4]:考核应多元化,能够从多个方面促进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但是评价项目应适当,不能无限添加而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考核项目应论证科学性,不能为了多元化而盲目设置,应该能促进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考核分值应具有合理性,对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值分配应当科学设置,应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需求,因此对于临床医学、护理学、基础医学等不同专业应区别对待,不能“一视同仁”;考核的个性化,考核评价应该兼顾公平公正和差异性,不能过分限制考核的“条条框框”,允许学生犯错、失败、重复,还应该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猜你喜欢

实验报告分值实验教学
一起来看看交通违法记分分值有什么变化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实验报告
数据挖掘算法对于提高实验报告质量的作用探讨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实验报告无纸化管理平台研究初探*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
病种分值结算模式下的医疗监管之实践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