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房颤患者人迎脉、寸口脉的研究
2021-09-15万青刘小东王铮
万青,刘小东,王铮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省中医院超声科,河南 郑州 450002)
0 引言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由心房节律紊乱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心室律紊乱、心功能受损、心房附壁血栓为其病理特点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脑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因此加强房颤患者的早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脉诊属于中医四诊之一,脉象可反应气血盛衰、脏腑亏盈,为判断疾病的进退与转归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房颤患者人迎脉、寸口脉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05月就诊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经数据筛选共纳入病例80例,年龄为40-85岁,平均(50.85±5.64)岁。
1.2 纳入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心房颤动认识与治疗的建议2012》,ECG或Hoter诊断标准为: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间距不均、形态各异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RR间距绝对不齐。持续性房颤的定义为:心房颤动持续时间≥1年,不能转复,或转复后短时间内复发,患者已接受现状,无转复意愿。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瓣膜性房颤、急性心肌梗死;③患有甲状腺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或免疫系统疾病者;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中医确诊为斜飞脉、无脉或反关脉者。
1.2 研究方法
1.2.1 仪器
PHILIPS-IU eli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3MHz。
1.2.2 方法
检查前要求患者先静息10min,由2位高年资超声诊断医师操作,所有数据均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人迎脉的定位法: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内侧缘,颈总动脉搏动较明显处。寸口脉定位法: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搏动较明显处,相当于“关”部。嘱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左侧颈部及腕横纹处探查颈总动脉和桡动脉,调节声束方向使动脉前后壁显示清楚,测量血管距体表的距离(D1)、管腔内径(D2)、内 -中膜厚度(IMT);启动PW键,调节声束血流夹角小于60度,按select键采样获取动脉血流频谱图像,测量颈总动脉及桡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百分率等描述。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左侧颈总动脉D1为(10.64±2.86)mm、D2 为(6.96±0.88)mm、IMT 为(0.65±0.38)mm、PSV 为(0.70±0.38)m/s、 EDV 为(0.22±0.17)m/s、RI为(0.69±0.08)、PI为(1.27±0.49)。 左 侧 桡 动 脉D1 为(3.99±1.40)mm、D2 为(2.31±0.42)mm、IMT为(0.45±0.23)mm、PSV 为(0.70±0.38)m/s、EDV为(0.11±0.07)m/s、RI为(0.75±0.14)、PI为(1.94±1.42)。左侧颈总动脉D1、D2、IMT、PSV、EDV均高于桡动脉,RI、PI均低于桡动脉,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D2、IMT、PSV、EDV、PI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表1 持续性房颤患者左侧颈总动脉与桡动脉超声多普勒参数比较(±s)
表1 持续性房颤患者左侧颈总动脉与桡动脉超声多普勒参数比较(±s)
组别 D1/(mm) D2/(mm) IMT/(mm) PSV(m/s) EDV(m/s) RI PI颈总动脉 10.64±2.86 6.96±0.88 0.65±0.38 0.70±0.38 0.22±0.17 0.69±0.08 1.27±0.49桡动脉 3.99±1.40 2.31±0.42 0.45±0.23 0.52±0.34 0.11±0.07 0.75±0.14 1.94±1.42 t 17.073 30.957 10.366 5.976 4.776 -2.290 -2.934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27 0.005
3 讨论
超声多普勒检查技术可直接探查且无创伤,可重复检查,特别是对测量器官大小能够进行量化研究,可直接观察并定量分析脉管轴心的运动情况,管径的大小、管壁的厚度及血流频谱的变化[1]。中医脉诊历史悠久,诊脉部位有多种,根据诊脉部位不同形成了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及寸口诊法等多种诊脉方法。《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根据这一理论,“人迎寸口脉对比其实就是阴阳对比,体现了中医阴阳平衡的理念。人迎脉在上,为天为阳,寸口脉在下,为地为阴。”[2]人迎脉位于颈部喉结外侧颈动脉搏动明显处、寸口脉位于腕部手寸关尺三部脉中,取其最大者[2]。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对比研究来指导临床有助于对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目前脉象研究部位多局限于寸口脉(桡动脉),而对人迎(颈动脉)、趺阳(足背动脉)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对持续性房颤患者人迎脉、寸口脉的对比研究,探讨两处脉动变化的关系。
通过观察持续性房颤患者人迎脉、寸口脉多普勒超声,初步明确了房颤患者人迎脉、寸口脉的血管内径、血管与体表的距离、血流速度、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等参数的范围。目前关于寸口脉研究甚多,而对于人迎脉相关血流参数研究甚少,特别是血管与体表的距离是否对脉象的形成有影响,目前鲜有相关报道,本研究颈总动脉与体表的距离为(10.64±2.86)mm,桡动脉与体表的距离(3.99±1.40)mm,而颈总动脉距离体表的距离大于桡动脉,且有统计学意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脉象的形成是基于血管壁运动和血流动力学两个主要方面的变化,同时也是管壁、周围组织与其内的血流相互协同作用而形成的,通过不同的脉象表现来反映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学者认为,血管与周围软组织分界不清可以确诊为散脉[3]。脉象形成中,血流搏动指数、血流速度可以反映脉搏的是否有力,体现了脉动的力度;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可以反映脉搏搏动往来是否流利,体现了脉动的流畅度;脉管是否柔和,与动脉管壁的厚度、管壁与体表的距离、血流速度等的变化有关[4]。而人迎脉距离心脏最近[5],持续性房颤患者左侧颈总动脉搏动明显强于桡动脉,本研究显示颈总动脉管腔内径、管腔与体表的距离、内-中膜厚度、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寸口脉,解释了人迎脉强于寸口脉,这也证实了脉动的力度、脉动的流利度、脉管的柔和度与血管和血流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
本研究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左侧颈总动脉、桡动脉超声多普勒参数进行了对比研究,为人迎脉、寸口脉的研究提供了客观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为脉象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依据,但是本研究样本量小,对于揭示人迎脉与寸口脉脉动变化的规律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从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不同证型脉象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