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刺法配合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的疗效分析
2021-09-15陈海艳
陈海艳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 针灸科,上海 201411)
0 引言
肩周炎属于常见疾病,会引起患者关节疼痛,且生活质量大幅度下滑。在中医理论中,其属于“漏肩风”的范畴,且与患者的气血亏虚有关,患者病程长[1]。在治疗形式上多样,而在中医方案中,温针灸可通过经络传导,借助药物的温热刺激,实现温通气血的目标。此外,温针灸作为针灸、艾灸的结合方案,可以通过热量传输到针灸上,在蔓延到经络中,可消除湿寒之气,具有祛风散寒的作用[2]。此外,针对不同穴位针刺所达到的目的也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围刺法配合温针灸治疗可以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十分适用。故而,实验选取于本院进行相应治疗的90例寒湿型肩周炎患者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于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进行相应治疗的90例寒湿型肩周炎患者本次调研的对象,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26例,女 19例;年龄 41~73岁,平均(51.7±5.8)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42~74,平均(50.4±6.3)岁。本次实验均在患者以及家属知情且同意情况下进行,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均得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选择对应穴位治疗。以肩髃穴、肩井穴、肩贞穴为主,进行针灸治疗,以患者穴位酸麻、胀痛为适宜,留针半小时,每隔一天进行一次。针灸过程中保持与患者沟通分散患者注意力,在针灸完成的等待时间与患者持续沟通,了解患者身体感受,切忌直接将患者‘晾’在原地。
观察组则为围刺法配合温针灸治疗,在温针灸中,结合患者穴位选择28号针灸,以0.5~1.5寸毫针进行针刺治疗。在使用围刺法的过程中,现在主穴正中针刺,随后在主穴周围四个方向0.5cm完成针刺,以15°-45°刺向主穴。随后,可在主穴的针柄上放上艾团,点燃[3]。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进行治疗效果的分析,患者肩痛症状完全消失,且肩关节功能恢复,则视为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好转,且肩关节活动能力得到改善,则为有效。患者临床病情无明显变化,则为无效。同时,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肩痛和压痛程度进行评估,得分越高,疼痛度越大。此外,则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ADL评分法,总计64分,总分越低能力越差。在治疗期间,则可关注患者的怕冷情况,对怕冷程度予以评分。最后,调研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对寒湿型肩周炎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讨论,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正态计量数据用“Mean±SD”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43/45),对照组为82.2%(37/4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在日常活动能力、肩痛程度、压痛程度、怕冷评估中,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相关指标对比分析(±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相关指标对比分析(±s,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ADL评分 肩痛程度 压痛程度 怕冷评估对照组 45 治疗前 17.25±2.35 7.52±2.36 7.25±1.25 18.25±2.52治疗后 14.95±1.85 6.15±1.75 6.04±1.08 16.47±2.12观察组 45 治疗前 17.58±2.23 7.16±2.41 7.19±1.44 18.40±2.74治疗后 13.01±2.25 5.50±1.21 4.78±1.02 15.11±2.03
2.3 两组肩关节功能的评定
在肩关节功能的评定中,观察组为(77.14±1.93)分,对照则为(56.78±1.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肩周炎是肩关节周围炎的简称,也称为凝肩,这是由于肩部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从而造成关节活动障碍的疾病。多发人群主要是50岁左右,因为人体的激素水平逐渐下降。全身生理机能的下降,肩关节局部的生理功能也出现障碍,变得活动不便,呈现出僵硬的现象[4]。
在中医治疗中,温针灸指的是针灸、艾灸相结合的治疗措施,可达到行气活血、温通经脉的目的。同时,在穴位选择中,针刺肩髃穴可以疏通经络,针刺肩贞穴可以改善肘部疼痛[5],此外,还可以结合的穴位很多,均可以实现止痛的目的,而合谷穴则可以疏风散表,达到通气血之效果。在现代医学理论中,肩周炎属于慢性炎症反应,也会引起组织粘连、肩周局部炎性反应[6]。温针灸可以促使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镇痛、松解肌肉痉挛的作用[7]。最终有助于消除疼痛组织炎性问题,促使键功能恢复。
围刺法则属于中医治疗中另一有效方案,采取包围式针刺,加强局部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改善。此外,围刺法的作用不仅增加了局部穴位刺激量,还可以扩大穴位治疗的面积,从而提升了治疗疗效[8]。在温针灸治疗中,其将艾灸和针刺相结合,对于寒湿型肩周炎的应用效果显著。在本次调研中可见,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好,且在日常生活中改善显著。围刺法可以配合温针灸方案激活机体镇痛系统,分泌镇痛物质,故而患者的疼痛度得到缓解,在加强血液循环的过程中,具有活血效果,可将局部炎性物质进行运输,促进组织修复,缓解粘连[9],最终,可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在本次治疗中结合围刺法、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患者的疼痛度降低,怕冷程度降低,且日常活动能力提升。由此我们认为,温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经典治疗方式,在多种疾病上已经见到疗效,在肩周炎的治疗上也发挥了自身作用[10]。而在围刺法的配合之下,可以达到更强的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围刺法配合温针灸治疗寒湿型肩周炎效果显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痛,提升日常生活能力,达到去除湿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