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影响
2021-09-15谭江
谭江
宣汉县人民医院精神科,四川达州 636150
相关研究调查发现[1],我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为9.3%,其中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0.6%,是占比较高的一种,同时有着较高的复发率、致残率。患者通常会有妄想、思想散漫、幻觉等症状,还会有着较差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慢长病程发展中患者的智力水平也会受到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在临床治疗中,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大量新型药物的出现提升了治疗效果,其中利培酮能更好地缓解精神症状,且长时间服用的不良反应少,但单独应用时整体效果依然存在局限性,不能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2]。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物理治疗手段,国外相关研究证实,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将其与药物治疗联合应用,能改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能很好地提升生活质量,该院为了深入了解该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选择2015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利用系统抽样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90例。对照组年龄19~65岁,平均(41.63±7.25)岁;女32例,男58例;病程1个月~40年,平均(15.06±1.72)年。研究组年龄19~68岁,平均(41.78±7.39)岁;女34例、男56例;病程1个月~40年,平均(15.59±1.6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对研究所用药物不过敏,对研究所用治疗方法耐受[3];患者和家属自愿参加该次研究。排除标准:脑外伤史、脑器质性疾病史者;滥用酒精及药物者[4]。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运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口服利培酮片(国药准字H20052330,1 mg/片),第1天用药剂量为1 mg,第3天用药剂量为2 mg,第5天用药剂量为3 mg,之后维持此剂量,2次/d,4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
研究组患者同样服用利培酮片,剂量减半,再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前禁食、禁水≥6 h。治疗中使用多功能电痉挛治疗仪,选用READY模式,患者呈仰卧体位,将电极安放在患者颞叶两侧,静脉推注0.5 mg阿托品(国药准字H42021498,1 mL/mg),再给予1.0~1.5 mg/kg丙泊酚(国药准字H19990282,20 mL∶200 mg);麻醉起效,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进行生理盐水冲管,女性患者快速推注0.5~0.8 mg/kg氯化琥珀胆碱(国药准字H31020599,2 mL∶0.1 g),男性患者快速推注0.6~1.0 mg/kg;充分麻醉,患者肌肉颤动消失后,开始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电流刺激强度设置时以滴定法为原则,每次治疗时间15 s以上,每周进行2~3次治疗,6~12次为一个疗程。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好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脉搏、呼吸等指标;如果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85%,存在异常情况,需要立刻停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均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症状评估,分为一般精神状态、阴性症状、阳性症状,总计100分,病情越轻评分越低[5-6]。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妄想、思想散漫、幻觉等症状明显减轻,PANSS评分降低≥75%,则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PANSS评分降低25%~74%,则为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或更加严重,PANSS评分降低<25%,则为无效[7]。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使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统计两组患者嗜睡、记忆力减退、便秘、心跳加速等不良反应情况[8]。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的表示为(±s),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为[n(%)],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有89例患者治疗有效,有效率为98.89%;对照组有82例患者治疗有效,有效率为9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研究组患者的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ANS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ANS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4周研究组(n=90)对照组(n=90)t值P值87.69±21.43 87.76±21.52 0.022 0.983 75.68±19.34 84.41±19.29 3.032 0.003 70.34±19.09 83.69±19.35 4.659<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SIE、CG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OSIE、CG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两组NOSIE、CGI评分均明显提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SIE、CGI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NOSIE and CGI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OSIE、CGI评分比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NOSIE and CGI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points]
注:与研究组相比较,a P<0.05;与治疗前对比,b P<0.05
组别 时间 NOSIE CGI研究组(n=90)对照组(n=90)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71.05±3.94(84.25±4.12)b(92.75±4.75)b 71.23±3.76(80.33±4.59)ab(82.61±2.67)ab 40.87±4.08(75.34±4.58)b(79.82±5.36)b 40.25±4.16(43.57±4.26)ab(74.58±4.72)ab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发生嗜睡、记忆力减退各1例、便秘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90);对照组嗜睡3例、便秘5例、记忆力减退及心跳加速各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1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90,P=0.036)。
3 讨论
在人们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逐渐增大过程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目前医学界对该病的发生机制没有确切定论,大部分学者认为与环境、遗传等因素关系密切[9]。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行为、感知、情感、思想等障碍方面,对自身健康有着较大伤害,还会影响家庭幸福,乃至社会安定。该病有着发展慢、治疗困难、不易根治等特点。由于常规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中,患者配合度不高、依从性差,所以超过30%的患者用药治疗>5年病情未得到有效改善,甚至出现耐药性,演变成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进一步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生活质量[10]。当前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制出了各种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片就是一种,该药是有着较强选择性的单胺能拮抗剂,与多巴胺D2受体、5-羟色胺受体,以及α2-肾上腺素受体、H1-组胺能受体都有着良好的亲和力,通过和上述受体结合,达到平衡拮抗效果,降低椎体外反应率,能同时控制狂躁症状,改善阳性精神症状;另外,和其它抗精神病药物相比较,用药后不容易出现运动功能抑制、强直性昏厥等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虽然该药应用后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所以迫切需要找到更贴合疾病特点的治疗方法,让患者能更好的配合完成治疗。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中已经不局限于药物治疗,其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就是受到医生、患者广泛认可的物理治疗方法。该方法是对传统电休克疗法进行创新,患者在麻醉状态下,给予一定电流量对大脑产生刺激,让患者暂时性丧失意识,不出现抽搐症状,在皮层脑电作用下,促使大脑发生化学、生物、生理反应,改善脑微循环、纠正代谢失衡状态,进而达到治疗目的。同时有着不良反应少、见效快等特点,在治疗过程前会给予麻醉药物和肌肉松弛剂,以消除患者的恐惧感、紧张感,以及抵抗情绪,治疗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11]。在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2周、4周研究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NOSIE、CG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运用,能与药物治疗产生协同作用,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的精神症状。另外,治疗期间会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用量,所以能减少不良反应。张明松等[12]在研究中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对照研究,发现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可提升治疗有效率(94.00%vs 76.00%),与该次研究的(98.89%vs 91.11%)结果相近,且在其研究中发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患者记忆能力及认知能力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与该次研究观点一致,证实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病症,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