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活动高校志愿者培训模式研究

2021-09-15刘志铭陈忆莱黄芷杉

山西青年 2021年17期
关键词:赛会志愿志愿者

刘志铭 陈忆莱 郑 琳 黄芷杉 周 杰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1121)

我国大型活动志愿者的培训研究起步较晚,对志愿者培训的研究尚不成熟。但是伴随着我国承接一个又一个大型赛会,大型活动高校志愿者的队伍也在逐渐壮大起来,对志愿者的培训随之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当前大型活动志愿者培训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对未来的展望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大型活动高校志愿者培训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国外志愿者培训模式发展历程

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欧美等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进入规范阶段,逐渐制度化、专业化。志愿者培训作为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发展历程与志愿服务同样源远流长。

1.选拔与培训相结合

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及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均采用了选拔与培训相结合的志愿者培训模式[1]。该模式对招募来的志愿者进行初选,再根据规定的标准对其进行筛选,对于入选的志愿者再做进一步的强化培训,巧妙地将培训与筛选过程贯穿在一起,把对志愿者的筛选与培训结合起来。

选拔与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同时提高了志愿者培训的效率,将入选志愿者的长处充分发挥,便于对其进行合适高效的岗位分配。

2.长期系统培训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采用了长期系统培训的模式。志愿者需参加为期15个月的培训,系列培训课程由基础文化课、任务与职责、实践三部分构成,逐步深入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

该培训模式完成了志愿服务知识从一般、通用、理论到特殊、专项、实践的转化,全面提高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水平和个人素质素养,为更细致的服务奠定基础。但该模式有着耗时长的明显缺点。

3.分类专项培训

该培训模式按志愿者的工作内容对其分类,并对不同工种的志愿者进行专项培训,同时将志愿者分为志愿者及志愿者管理者,对其进行分类培训。

该模式朝着专业化、个性化、组织化发展,更细致地对不同种类的志愿者进行培训,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志愿者的能动性,也使志愿服务的组织架构更加严谨,形成区块化管理。

(二)我国现代志愿者培训模式发展历程及现状

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的。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开始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志愿服务进入了有组织、有秩序的阶段。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G20杭州峰会等大型赛会的成功举办,我国大型活动志愿者逐渐形成了一定的培养、组织与管理模式。

1.培训内容框架

培训内容普遍着重于提高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培养赛事志愿者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注重对其基础文化知识、工作技能、基本礼仪的培养。重视对志愿者能力的培养。如学习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从外部寻找机会的能力以及与外部合作的能力等[2]。笔者通过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15项大型赛会志愿者培训模式的资料收集及整理,归纳总结出我国各大赛会志愿者培训内容,主要包含如下:

培训内容 具体内容 培训目的通用培训基本志愿素养活动基本知识省情市情概况志愿者礼仪素养医学常识和急救技能基本英语服务用语深刻认识志愿服务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专业培训 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场馆培训 场馆通用知识 强化培训岗位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服务能力培训岗位培训岗位运行基本通用知识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岗位人力组织结构岗位专业服务理念岗位人力组织结构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我国现代志愿者培训模式呈现出具体化、细致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同赛会的特殊性质及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志愿者培训内容。在一套完整的志愿者培训体系中,上述四项内容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使志愿者得以由浅入深、由普通到专业、由理论到实践逐步掌握志愿服务技巧与能力。

2.基本培训方式

志愿者培训方式发展趋向于多样化,主要有远程培训、集中面授培训、实践培训、学校培训、社会培训、封闭培训等方式。根据志愿服务的具体工作性质,以及各阶段培训内容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以最大程度达到高效培训的目标。大部分志愿者培训都会将志愿者分为志愿者和志愿者管理者进行分类培训,以提高培训效率。

3.培训评估总结

培训效果的评估伴随整个培训阶段,通过评估结果的反馈,培训机构或讲师可以及时调整培训计划,修订方案;志愿者也可根据评估反馈发现问题,进而改善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以保证培训结果达到预期目标[3]。王艳霞在《浅析大型活动礼仪服务组织培训和指导模式的构建》(2011)一文中,将培训步骤细分为基础训练、体态和礼节的巩固提高、模拟现场训练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结束后都要进行考核[4],通过考核可以激励志愿者的士气,增强培训效果。

(三)我国高校志愿者培训模式现状

1.分层分类模式

G20杭州峰会采用了一套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岗位培训为一体的分层分类志愿服务培训课程体系,并打造优秀的志愿服务团队、培育杭州韵味的志愿服务文化和创新志愿者管理协调机制[5],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型赛会志愿服务规格高、要求高、涉及面广、规模大等需求。

2.梯队培养模式

彭志斌(2017)以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为例,指出自2004年11月在团委领导下学生会成立礼仪志愿者协会礼宾部以来,该校礼仪志愿者已成为特色品牌志愿服务,已形成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专业礼仪学生骨干志愿者。平时的礼仪培训是以礼宾部培训为主、专业教师为辅的良好的梯队培养模式[6]。

3.校地共建模式

“校地共建”是高校与地方通过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改变管理方式实现共赢的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利用“高校—地方”作为抓手,最终使此模式在地方及高校中实现其现实意义。在中国举办的大型赛会中,志愿者人群呈现凹面镜形态,青年志愿者与老年志愿者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7],因此以学校为基地培训也成了近几年志愿者培训较为理想的方式之一。

二、简述大型活动高校志愿者培训模式尚存问题

我国对大型活动志愿者的研究起步较晚,针对高校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高校志愿者培训研究相对不成熟。现阶段,我国大型活动高校志愿者的相关培训尚存在一些不足。

(一)培训内容

1.可复制性低

当前我国志愿者培训内容设置基本沿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岗位培训”的模式,但其内容尚未形成特定的体系,且在一定范围内不具备可复制性。近年来,在举办大型活动过程中,因赛事或会议内容及性质存在较大差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培训模式并不具备完全可复制性。笔者调查统计了2008年以来我国承办的17项大型赛会的志愿者培训内容,不难发现部分赛会的培训内容完全脱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培训模式,由此可见,该模式可复制性较低。

2.实操性不足

培训内容大多停留在较为理论的层面,教授方式较为笼统。远程培训、线上培训的方式虽然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并不能保证志愿者培训的实际效果,而无论是纸质的培训教材、线上的培训讲座还是线下的志愿服务通识宣讲等,都主要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使志愿者们缺乏了“实战”的经验,因此志愿者在真正上岗过程中依旧会犯一些较为低级的错误。

(二)培训方式

1.形式相对单一

当前,我国大型活动高校志愿者培训多以面授、线下培训为主,远程、线上培训为辅,培训形式相对单一,不利于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不仅能使志愿者在培训中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意义,也能使其注意力更集中,通过培训形式的更替来聚集受训志愿者的“目光”,从而提高志愿者培训的效率。

2.岗前集中培训成效低

大型活动高校志愿者岗前突击培训已成为一种常态,然而这样的培训形式不仅匆忙,志愿者的专业素养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总结各类赛会的志愿者培训经验,成立一套独立完整的志愿者培训体系,以既定模式进行志愿者的常态化培训,不仅可以保证志愿者过硬的基本素质素养,同时也能实现志愿者的随调随动,保证紧急活动的志愿者出勤速度和质量。

(三)培训效果

1.培训效果参差不齐

当前,大型活动高校志愿者培训多采用上百人甚至上千人讲座的形式,未落实培训分层,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虽然在部分志愿者协会已陆续开展志愿者培训师项目,但由于相关考核尚未形成一定的标准,志愿者培训师水平参差不齐。我国大型活动志愿者培训师多为高校辅导员、相关教师、各志愿者协会所培养的培训师或经验丰富的志愿者等,但其不具备很强的专业性,缺乏一定的规范性。

2.缺少培训考核和评估制度

当前,志愿者上岗流程多为:选拔—培训—上岗,及“培训即合格”,并没有设置相关的培训考核制度,这就造成了培训后部分志愿者素质不达标却无人可替的尴尬状况。

(四)培训遗产

“遗产”是指大型赛会后所产生的具有即时和后续效益的内容,分为“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类,有形遗产指培训组织管理体系、培训内容、活动形式,无形遗产指奥林匹克精神、志愿服务精神对社会的影响。

目前,志愿服务培训师所使用的课件、讲义等内容均归属于其个人,难以实现领域内的资源共享。培训遗产体系的建立也成了高校志愿者培训的一大难题。

三、浅析优化大型活动高校志愿者培训模式

综上,各位作者通过对不同大型活动志愿者的培训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都忽视了不同培训内容自身及高校学生身份属性的特殊性,加快我国大型活动高校志愿者培训系统化、多样化、实操化、常态化、标准化、梯队化、遗产化的建立和实施是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训内容系统化

通用培训是每次志愿服务活动培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内容上具备一定的可复制性,有关部门可以针对国际、国家、省、市等不同规模的活动出台相关规定,系统化培训内容大纲、相关课程及教材使用。

(二)培训方式多样化

培训模块的组成部分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对合适的课程适当加入线上直播培训、慕课课程等的方式,不仅能够脱离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还能够提高培训的效率。

(三)培训组织实操化

大型活动的现场绝非演练场,容不得一点差错。因此,在大型活动志愿者上岗前可以以规模较小的校内活动作为实操培训,成为大型赛会培训的一种新的形式。

(四)培训考核标准化

无论是理论培训还是实操培训,都应当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在培训及考核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分组制,以避免培训师不足的缺点,同时也给志愿者们营造一种竞争氛围,使其更加重视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志愿者自身素质素养。

(五)培训模式常态化

志愿者礼仪、外语、文化等为个人的内在素养,难以通过岗前突击的方式习得。相比临时的志愿者培训,开设常态化志愿者培训课程不仅拥有更系统的培训内容和培训结构,在做到夯实大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岗前繁复且低效的培训课程,提升志愿者培训效度。

(六)培养方式梯队化

梯队化、充分调用优秀志愿者培养不仅能缓解专业培训老师短缺的难题,还能继续提升志愿者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培训师的数据库,优化志愿者筛选的方式,分阶段、分层次上岗。以灵活的管理机制满足当今不断变化发展的大型活动志愿服务需求。

(七)培训成果遗产化

尽管针对大型活动志愿者的培训是阶段性的,但在办好每一次培训会的同时志愿者部的相关负责人应当收集、归纳培训中所使用的课件及教材等内容,总结培训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为日后志愿者培训提供材料及可取的经验。同时,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培训的优秀参考资料,实现培训资源共享。

四、结语

高校志愿者作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军,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彰显了良好的青年志愿者形象。在大型赛会经常性背景下,传统志愿服务培训模式的适时转型已成为新趋势,志愿者培训工作需要从知识、技能、方式和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质量,使其系统化、多样化、实操化、常态化、标准化、梯队化、遗产化。

猜你喜欢

赛会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赛会制视角下中超联赛不同水平球队位置球员跑动表现分析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我是兽医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被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