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2021-09-14游波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8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就业心理民办高校

游波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凸显了较多的心理问题。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视域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深入剖析了问题成因,并从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职业生涯指导系统和社会心理援助系统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民办高校;就业心理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洛教授在上世纪提出,如果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占总体适龄青年的比例低于15%,属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比例介于15%和50%之间,属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比例高于50%以上时,则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普及化教育阶段。1978年恢复高考,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1年的13.13%,2020年已达到54.4%,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从大学毕业后极有可能面临失业困境,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的挑选。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874万。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尽管国家正在通过研究生扩招以及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毫无疑问,该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产物,其快速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应用化的趋势。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不佳,往往来自本科层次第二批录取。多数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足、自信心不强、文化基础薄弱、自控能力不强。经过了大学阶段的浑浑噩噩后,临近毕业,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更加迷茫,其心理压力比其他高校的学生更大。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列举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了心理问题的主要形成原因,着重讨论了从学校和社会层面如何来有效应对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自我认知偏差

民办高校属于我国应用型院校阵列。但由于缺乏国家教育资金的有力援助,民办高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和实施、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培育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建设水平落后于公办高校,不少院校并未真正将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应用型教学的转型也仅仅流于形式,有的仍然借鉴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因而毕业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需求相去甚远。

民办高校部分大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课堂上沉迷于各种游戏,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习得无助状态,对知识一知半解、理解不深入,本该重点掌握的实践技能又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就业时面对企业的高标准高要求,常常会出现自卑、自尊心受挫等现象。有的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势,选择单位和职业时存在盲目性,要有用人单位同意接受自己,不管自己合适不合适,专业对口不对口,就会立即签约,同样会失去一些机会。加上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比较单一,可能会缺乏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环境的客观、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不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形势以及知识能力需求,从而形成了自我认知的偏差,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就业过程及对合适职业的选择,理想的“人职匹配”状态可能要经过多次的试错后才能达到。

1.2 情绪困扰

学生进入社会职场,需经过重重关口,比如多轮的笔试和面试。相比公办学校的学生,相同的工作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更高,因而,挫折承受力差、自信心不足、焦虑不安、萎靡不振,不少民办高校毕业生担心遭到不公平待遇,担心自己不能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不能被用人单位认可,情绪困扰比较严重。

在择业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与家庭、老师、同学和应聘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会带来紧张的心理情绪。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在个性中存在着易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这样的个性容易引发人际关系的冲突,难以很好地与周围的新同事相处、难以适应新环境。如果择业过程中出现重大挫折时,还可能出现焦虑、愤怒、抑郁等应激情绪反应。如果这些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疏解,任其继续发展的话,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使人对周围环境或事件钝化,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反应。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应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以更加平和的态度对待竞争,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对待人际关系。

1.3 行为表现

1.3.1 回避

在面临就业问题时,不少民办高校学生会选择待业的方式延缓进入社会的时间,主观上是给自己缓冲、多一些思考的时间,以适应社会需求,客观上讲是一定程度的回避行为。回避虽然可以暂缓心理应激,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待业青年的就业购房结婚生子等问题接踵而至,这种消极的回避应对反应,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后续社会问题。回避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脱离了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竞争环境,缺乏自控力和对近期以及未来的长远规划,行动能力不够,知识和技能逐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可能会变成啃老一族。

1.3.2 从众

由于民办高校的畢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和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不少培训机构从中嗅到了商机,在临近毕业时,会到学校进行大规模技能培训、项目训练和就业推荐的宣传。在对自身情况缺少认真思考和判断的情况下,不少学生会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花了钱,花了时间,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却学不到自己想学的知识,仍然迷茫。客观上,从众现象也加剧了同一岗位的竞争。民办高校的学生中有理想抱负的人所占比例不多。有向好之心,却无力实现的人占大多数。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好,更多的学生会选择从众地去放松自己,在择业时,又会从众地趋向某一个方向。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就业心理民办高校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与预防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