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角下《楚辞》英译研究

2021-09-14马沁源

校园英语·月末 2021年7期
关键词:模因论楚辞对外传播

马沁源

【摘要】文化变迁如同基因变化一样,同样受制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法则。道金斯认为,模因代表了一种崭新的进化模式,是文化传播的单位。中国古代经典诗文在塑造、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作品既是联接所有中国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纽带,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本文受模因论的启发,旨在探究《楚辞》英译本中使用的翻译策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提高文化自信。

【关键词】模因论;《楚辞》;英译策略;对外传播

一、 引言

近年来,在“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走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特色。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保留了大量文学经典。促进文化典籍对外传播有助于世界各国人民深入了解古代中国,展示中国智慧,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综合国力。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相传是战国时楚国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后由刘向编辑成集,后世又称之为“楚辞体”“骚体”。《楚辞》对于中国文学界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由此开创。十六世纪开始流入欧洲,到了十九世纪引起了欧美各国的研究,出现了大量不同语种的译本和研究著作。国内也有许多翻译家也曾尝试翻译过《楚辞》,其中包括许渊冲先生。扎实的中文和外文修养,丰富的人生经验使得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十分出众。

前人对于《楚辞》的英译本已有过大量研究,包括从目的论、关联理论的视角来分析,对《楚辞》中的意象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却鲜有基于模因论的指导对其英译本的研究。本文旨在根据语言模因论,探讨许渊冲先生的《楚辞》英译本中使用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化模因对外傳播的影响。

二、 模因论概述

“模因”这个概念在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中首次提出,通常被定义为“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的信息单位”。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模因基本上被定义为基因的文化对等物。如果与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做比较,模因则是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

最早把模因论与翻译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的是芬兰学者Chesterman,在模因论的指导下系统地分析了各个时期的翻译思想理论的特点。特定文化中的模因,通过拟态过程得以传播,其中显然也借助了语言。但是,如果要跨语言传播模因,而传播人和接受者又缺乏相关的双语或多语能力,就必须要依赖翻译。事实上,对翻译的需求是文化存在边界的明确标志。因此,我们可以将翻译视为跨越文化边界的模因生存机制。根据翻译模因论的观点,翻译可以理解为源语模因以译文为表现形式向目标语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

三、 基于模因论的《楚辞》英译研究

文学类文本的翻译仅仅扩展了这些文本的读者群(模因载体),只是传播了其中的模因。但是,模因本身并未移动:他们出现在目的语文化中,却并未在源文化中消失。它们并未移动,只是传播、复制,让更多的人了解源文本所传递的思想,通过为源文本增添解释、翻译给源文本增加价值。本小节将进一步分析模因论和诗歌翻译之间的联系,进而探究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译者对于《楚辞》英译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1. 模因论与诗歌翻译。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最早是诗、音乐和舞蹈三者结合起来统称为诗歌。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其语言通常简洁凝练,内容包含大量联想与想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读起来给人朗朗上口之感。诗歌在形式上主要根据节奏和韵律来分行,因此,分行排列是诗歌这类体裁最大的特点。

《楚辞》作于公元前三世纪,地区是华南的长江流域,当时主要是版图广大的楚国。楚国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弥漫在一片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神话世界中;而楚文化的代表是把个体的人格情操和想象的神话世界融合为一、开创了中国抒情诗光辉典范的屈原。《楚辞》中大量运用了楚地的方言,描写了楚地的山川景致和人文风情,极具浓厚的地域色彩。《楚辞》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为诗歌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李白等人的诗风都汲取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内涵。

Heylighen把模因的复制分为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播(transmission)这四个阶段。首先,译者要被模因感染,与自身原有的认知体系结合,并在记忆中停留较长时间,译者再通过一些表现形式将模因传递给他人。中国古代经典诗文英译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模因跨语际、跨文化传播到英语国家。

诗歌体裁的独特性预示着诗歌翻译的难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难以兼顾“形”和“意”:体现了原诗的内涵却不能按照原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要保留原诗的形式,内涵就无法准确传递给读者,“形”和“意”无法兼顾。

Chesterman提出了五种超级翻译模因,其中一个便是不可译性超模因。他认为翻译无法达到尽善尽美,文学翻译方面尤其尊重这种观点。由于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接触不够紧密,中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历史,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关联甚微等等原因,导致了这类翻译难度较大。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形式等模因在翻译过程中很难被同时复制传播。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究《楚辞》英译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2. 基于模因论的《楚辞》英译翻译策略研究。道金斯指出模因具有复制高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等特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这些特点。Lawrence Venuti首次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归化与异化这对概念,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向目标语读者靠拢,更重视目标语语境;而异化翻译则是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尽量遵循原文表达方式,传递原文思想,原文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受模因论的启发,归化可以理解为用目标语模因替换源语模因,让目标语读者理解译文时付出最小的努力,而异化是把源语中特有的模因移植到目标语中。归化翻译保留了目标语读者熟悉的核心模因,译文通俗易懂,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可以说,归化翻译是模因传播初期的必要阶段,而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学界已有多版《楚辞》的英译本,部分学者都把极赋韵律的《楚辞》译成没有韵调美的分行散文;换句话说,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原诗的意境美,却不能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本文选取的许渊冲先生的英译本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诗的音美形美,旨在探究《楚辞》英译本中使用的翻译策略。

SL1: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TL: Descendant of High Sunny King, oh! My father's name shed sunny ray. The Wooden Star appeared in spring, oh! When I was born on Tiger's Day.

SL2: 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

TL: Traps are laid to mislead His Grace, oh! Where by his side can I find a place?

上述两例分别摘自《楚辞》中的《离骚》和《九章》。《楚辞》描写了楚地的山川景致和人文风情,其中包含大量方言和人名地名。这些内容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因此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诗内容,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

例一指的是我是远祖高阳氏的后裔啊,我的父亲的名字叫伯庸。岁月正好运行到寅年正月,我呱呱降生了。“帝”的本义是花蒂或胚胎;“高阳”是南楚神话中的地方神,后逐步演变成楚人的祖先。“庚寅”是楚民间习俗上的吉宜日,“降”本义为自天而降,这里屈原自言天生。译者将“高阳”译为“High Sunny King”,将“伯庸”译为“sunny ray”,不仅表现出是楚人的子孙后代,同时对仗工整,“Tiger's Day”让目标语读者更能体会到屈原的贡献的历史地位。例二中将“君”译为“His Grace”,“Grace”原指神的恩宠,好感,神赐予的美德。原诗表达的是臣子依靠君王,对君王十分忠心,渴望得到君主的重视,“Grace”一词不仅表现出君王的含义,也祈求得到君王的重用。

SL3: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TL: The eagle cleaves alone the air, oh! Since olden days it has been fleet.

SL4: 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TL:  But autumn birds may cry in tears, oh! And fragrant grass no longer sweet.

“鸷鸟”指凶猛的鸟,是忠贞刚特之鸟,喻指刚正的君子,将“鸷鸟”译为“eagle”,目标语读者便能最大程度理解。“鹈鴂”即子规,杜鹃,每到秋天杜鹃鸟会彻夜啼鸣,给人以一种凄凉哀怨之感,译者将之翻译为秋天的鸟,表达出对随波逐流的轻视以及固持原则坚定不移之难。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意象,寓情于景,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更生动传神地再现原诗意境。

SL5: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TL: I have so much beauty inside, oh! And add to it a style ornate.

SL6: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TL: Three ancient kings were pure and true, oh! Around them flocked all fragrant things.

例五中“美”一般指的是內在的美好德性,例六“众芳”说的是众多有才能的人,译者在翻译时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beauty”“fragrant things”给目标语读者在阅读时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四、结语

中国文化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一片汪洋大海。当今世界,受制于西方话语霸权,西方世界常常误读中国的国家形象,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一个热爱和平、脚踏实地、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强势模因。归化翻译让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模因,异化翻译体现了模因的复制和变异过程,吸引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度研究。本文以期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Chesterman A. Memes of Translation (Revised edi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J]. Benjamins Translation Library, 1997(3):371.

[3]Dawkins, Richard. The Selfish Gene[J]. Nature, 1977(466): 781-804(24).

[4]Lawrence, Venuti.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吴炯,王玉芬.模因论视角下的《关雎》英译研究——以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三个英译本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4):156-158.

[6]许渊冲.楚辞(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猜你喜欢

模因论楚辞对外传播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朝华已披 夕秀方振
以《诗》释《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