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2021-09-14李爱兰刘继红
李爱兰 刘继红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攀升[1]。心内科是收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场所,此类患者具有病程长、年龄高、免疫状态低、并发症多等特点,加之部分患者需要行侵入性操作,极易诱发院内感染[2]。老年心内科患者呼吸系统屏障功能逐渐弱化,组织呈退行性改变,降低了支气管与器官黏膜纤毛功能,肺组织弹性减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排痰功能,继而易诱发呼吸道感染[3]。同时,老年心内科患者胃酸分泌量减少,增加了胃液中的细菌含量,易使分泌物进入气管而提高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老年患者尿道口松弛,若尿管留置时间过长,细菌沿尿管与黏膜的接触面向机体入侵,提高了泌尿系统感染的概率[4]。一旦老年心内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不仅增加了治疗难度、住院时间与医疗费用,且给其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分析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并总结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十分必要。2019年8月—2020年7月本院对1220例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寻此类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旨在为完善预控方案提供有利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8月—2020年7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220例老年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最新版)》中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组,其中102例(8.36%)发生院内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72例(70.59%),泌尿系统感染30例(29.41%)]的患者作为感染组,1118例(91.64%)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作为未感染组。纳入标准:各类心血管疾病均符合《内科学》10版中的诊断标准,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年龄≥60岁;本次研究已向患者进行充分的告知,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恶性肿瘤;其他原因所致的急慢性感染;免疫功能障碍;有精神疾病史。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性别、心功能[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5]、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使用种类与使用时间)、抑酸剂应用情况、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情况、其他合并疾病等,并对上述因素给予统计。
1.3 观察指标
(1)对于两组患者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2)对于两组患者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单因素结果行χ2检验,针对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给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感染组心功能Ⅲ~Ⅳ级、抗菌药物使用≥2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住院时间≥2周、有侵入性操作、有其他合并疾病的发生率较未感染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例(%)]
2.2 两组患者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Ⅲ~Ⅳ级、抗菌药物使用≥2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住院时间≥2周、有侵入性操作、有其他合并疾病是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独立风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心内科住院患者普遍伴有心功能不全、心脏射血量减少,器官功能下降与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等问题,加之病程长、机体免疫力差、合并基础疾病,所以极易诱发院内感染[6]。同时,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与防御机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下降,是院内感染的高风险人群[7]。研究中1220例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中有102例(8.36%)发生院内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占70.59%,泌尿系统感染占29.41%,这与部分报道结果相近[8-9]。一旦老年心内科患者发生感染,不仅增加了其身心痛苦,且造成了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10-12]。因此,分析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并探寻有效的干预方案势在必行。
文章研究发现,经单因素与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Ⅲ~Ⅳ级、抗菌药物使用≥2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住院时间≥2周、有侵入性操作、有其他合并疾病是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独立风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功能分级越高说明患者的病情程度越重,且存在活动能力差、组织供血不足、住院时间长、治疗方案复杂等情况,这些情况均可以诱发院内感染[13-14]。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多且使用时间长能够提高耐药菌株的抗药性,并增加耐药菌株,干扰正常菌群的平衡动态,继而引起各种致病菌感染,造成院内感染[15]。住院时间越长,患者耐药菌定植的风险系数越高,院内感染的概率越大。心包穿刺、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可以损伤患者皮肤黏膜与呼吸道黏膜屏障,延长治疗周期,当受到病原菌感染时易引起院内感染[16]。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不仅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且延长了治疗时间,提高院内感染的风险[17]。
鉴于上述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临床应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以便保障其就医质量。(1)提高医务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的防控意识[18]。(2)严格落实无菌操作原则,特别是侵入性操作时应按照规程规范操作[19]。(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用药前进行病原学诊断,感染患者进行全面的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根据结果合理用药。(4)加强对病区卫生的管理,定期通风换气与消毒[20-21]。(5)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合理膳食,加强保暖,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与抵抗力,预防院内感染。
总之,影响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包括心功能Ⅲ~Ⅳ级、抗菌药物使用频次多、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与其他合并疾病,临床工作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便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保障患者的就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