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效果

2021-09-14金伟勋陈振易骏郑利钦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失血性体液创伤性

金伟勋 陈振 易骏 郑利钦

现如今交通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直接导致了因为外伤引起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例数增加,患者的失血量、失血速度直接决定了休克的程度,如果不能及时获得治疗,患者的组织器官血液就会出现灌注不够,增加出血量[1]。另外,随着出血量的增加机体的血液凝结过程遭受干扰,凝血因子不断减少,导致患者合并出现创伤性凝血病,进一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最佳的治疗时机应该在患者发生休克的60 min内,需要给予患者有效、及时的补液治疗,促使患者重要器官组织血流灌注恢复,平衡机体内环境,减少体内代偿机制影响和缺血再灌注损伤[3]。急诊液体复苏常规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对患者水电解质紊乱进行纠正,避免休克进展,但是可能因为补液速度过快、过慢导致患者体温下降、酸中毒等,影响治疗效果[4]。因此临床上提出了限制性液体复苏模式,应用逐渐广泛。本研究对40例患者分别进行了不同的液体复苏操作,对比不同急诊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医院急诊接受治疗的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病例数40例,根据液体复苏方式不同分组,对照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5~67岁,平均年龄(50.23±2.15)岁。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至急救时间为20~53 min,平均(35.16±2.63)min。观察组20例,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0.05±2.06)岁。创伤失血性休克发生至急救时间为20~55 min,平均(35.36±2.70)min。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2)患者均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60 min内得到急救;(3)患者家属对液体复苏的方式知情并认可。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2)抢救无效死亡者;(3)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者血液系统疾病;(4)凝血功能障碍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急诊抢救给予严密的生命体征监护、心电监测,对创伤部位进行处理、止血,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气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及时开展止血药、胶体液和晶体液输注,同时给予输血治疗。在基本抢救操作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常规体液复苏操作,快速补液,补液足量、早期进行,将患者收缩压控制在90 mmHg以上。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基本抢救操作基础上,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操作,对患者创伤失血性休克以及创伤性凝血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合理选择各种液体进行补液操作,包括血浆、生理盐水、浓缩红细胞等,体液复苏的目标为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70%。

1.3 评价指标

对比液体复苏前,以及液体复苏120 min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血气指标。凝血功能指标有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气指标有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得到的数据全部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液体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液体复苏前凝血功能指标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TT、PT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液体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s)

表1 两组液体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s)

注:与本组复苏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TT PT复苏前 复苏后 复苏前 复苏后观察组(n=20) 12.25±0.6810.25±2.61* 9.25±1.046.22±1.26*对照组(n=20) 12.28±0.728.36±2.34* 9.68±1.104.01±1.57*t值 0.1352.4111.2704.91 P值 0.8930.0210.2120.000

2.2 两组液体复苏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两组液体复苏前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气指标相比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组间的血气指标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液体复苏前后血气指标比较(mmHg,±s)

表2 两组液体复苏前后血气指标比较(mmHg,±s)

注:与本组复苏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PaO2 PaCO2复苏前 复苏后 复苏前 复苏后观察组(n=20) 65.36±2.3492.36±1.61* 41.34±2.2725.36±2.17*对照组(n=20) 65.21±2.2085.36±2.30* 42.62±2.3030.85±1.51*t值 0.2815.6110.3514.681 P值 0.1250.0180.3050.023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在医院急诊病例中十分常见,具有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是危害比较大的临床危重症,对患者生命安全及健康造成威胁,多数由交通意外事故、高空坠落等意外引起,发病在医院外,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的急救,常合并创伤性凝血病,对机体多个重要器官形成累及,危及生命[5-6]。在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进行急诊抢救的时候,最佳的抢救时机是创伤发生后的60 min内,除了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止血、处理创伤以外,还要特别重视液体复苏治疗,确保患者血液微循环维持正常状态,将收缩压控制在90 mmHg以上[7-8]。同时及时对患者补充因为大量失血引起的营养物质缺乏,促进患者正常基础功能恢复,延缓休克的进展,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9]。常规体液复苏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足量、尽早、快速,使得患者血压水平在体液复苏后短时间内恢复至正常水平,保证患者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减少器官组织损伤[10]。但是受到体液复苏液体输注速度的影响,补液速度过快或者过慢均容易造成患者体温下降、血液过度稀释、代谢性酸中毒等,称为“死亡三角”,导致患者持续出血,预后差[11]。为了有效改善预后,提高体液复苏效果,临床上开始广泛使用限制性体液复苏操作,保持一个相对降低的血压水平,确保患者血容量正常,同时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可以提高复苏效果,改善预后,并且可快速止血,维持病情平稳[12]。贺慈[13]研究中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患者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方面的比较情况是,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患者疾病治疗与病情控制的效果最为突出,患者血气指标得到优化,死亡率有所下降,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似。赵磊等[14]研究中,高渗盐水输注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血量补充在重症胸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得到了及时的血液补充,流失的液体获得补充,止血及时,可快速稳定病情,预防病情进一步加重。吴政庚等[15]研究中,给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不同的液体复苏模式,均可起到明显的治疗效果,相比之下限制性液体复苏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对于患者病情控制和流失液体补充更加及时和有效,应用作用大,与本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总体上看,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有很大作用,对于患者的血气指标和凝血功能改善有积极促进作用,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存活的概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体液复苏前观察组TT、PT、PaO2、PaCO2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液复苏后,观察组TT、PT、PaO2、PaCO2指标相比于对照组和复苏前均有明显改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创伤性凝血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其创伤进行有效清除和止血以外,还需要针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和体液丢失进行有效处理,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出血量,及时止血,同时补充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液体,纠正体内液体平衡,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对疾病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限制性体液复苏在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病的防治中效果要优于传统液体复苏,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凝血功能指标。

猜你喜欢

失血性体液创伤性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川木香煨制前后主要药效成分在体外生物体液中稳定性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小儿支原体肺炎体液免疫功能与hs-CRP检验的临床意义
维药艾菲提蒙汤治疗异常体液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急性失血性休克肾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体液免疫9项指标总误差与不确定度比较分析
中医加速康复外科行为在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