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09-14刘玮
刘玮
子宫内膜息肉属于妇科最为常见的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研究提示其发病率接近20%,目前针对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研究上尚未完全阐明,考虑与内分泌功能的异常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以白带异常、阴道不规则流血、下腹胀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2]。目前治疗方法多样,多项指南提示以药物治疗为基础,手术治疗为根治手段[3]。手术方法的选择上则以清宫术和宫腔镜微创治疗为最常用,明视下宫腔镜手术可将肉眼所见息肉切除,其切除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清宫术,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4]。尤其针对重症与多发子宫内膜息肉者,复发率明显增高,故在进行宫腔镜切除术后还建议联合药物治疗,以减少复发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内分泌功能早期恢复[5]。为此本研究宫腔镜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重症子宫内膜息肉患者80例,入组前签署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诊断上以宫腔镜术后病理组织活检明确。纳入标准:年龄30~45岁,育龄期,已婚,精神状况正常。排除标准:恶性病变、精神疾患、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曾行子宫和/或宫颈相关手术、入组前1个月使用性激素和/或孕激素治疗、对拟使用药物过敏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30~45岁,平均年龄(35.5±1.1)岁,出现临床表现时间1~7周,平均(3.5±0.5)周,术中所见提示息肉类型:单发18例,多发22例;对照组:年龄30~45岁,平均年龄(35.6±1.2)岁,出现临床表现时间1~7周,平均(3.6±0.4)周,术中所见提示息肉类型:单发19例,多发21例,两组年龄、出现临床表现时间及术中所见提示息肉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单纯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治疗,手术时机为月经干净后1周,使用0.9%生理盐水膨宫,明视下对肉眼可见息肉进行摘除,针对单发息肉者实施Ⅰ期切除,多发息肉者性电切联合电凝治疗,术后复查经阴道超声,如息肉未摘除干净者再次行清宫术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宫腔内置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拜耳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90144,规格52 mg左炔诺孕酮/剂),与宫腔镜术后如能确定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则立即置入子宫内,如无法确定良性者,待病理结果明确良性后立即置入子宫内,同时均使用腹部超声明确置入位置。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不同观察时间点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出现的并发症,统计治疗后1年子宫息肉复发率。其中子宫内膜厚度以经阴道超声检查测定为标准;血红蛋白水平则通过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生产的Immage800型全自动生化仪检测为标准;随访期间出现的并发症主要观察经期延长、反复贫血、盆腔感染及下腹痛的发生情况;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同样以经阴道超声检查提示息肉为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进行,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复发率等以例(%)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通过χ2检验进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3个月后不同观察时间点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3个月后不同观察时间点子宫内膜厚度比较(mm, ±s)
表1 两组治疗3个月后不同观察时间点子宫内膜厚度比较(mm, ±s)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 8.9±0.76.9±0.35.1±0.2对照组 8.8±0.77.5±0.46.6±0.4 t值 0.6397.58921.213 P值 0.5250.0000.000
2.2 两组治疗3个月后不同观察时间点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3个月后不同观察时间点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比较(g/L, ±s)
表2 两组治疗3个月后不同观察时间点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比较(g/L, ±s)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 78.9±2.589.9±3.8108.7±5.6对照组 78.8±2.680.5±2.685.8±4.3 t值 0.17512.91220.513 P值 0.8610.0000.000
2.3 两组随访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发生经期延长、反复贫血、盆腔感染及下腹痛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随访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比较
2.4 治疗后1年随访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1年随访观察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例数为1例,对照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例数为9例,观察组治疗后1年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P=0.007<0.05)。
3 讨论
以往研究证实子宫内膜息肉在育龄期妇女中发病率高达20%,临床上以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紊乱、不孕症为多见[6]。治疗则以药物为基础,手术治疗为首选,常用的方法有超声引导下清宫术,但对肉眼可见的微小息肉无法做到有效摘除,以及盲探操作造成子宫内膜损伤等[7]。宫腔镜下息肉摘除则通过明视观察,对于微小息肉亦能达到治疗效果,但对于重症患者尤其是多发微小息肉者,单纯应用宫腔镜治疗,存在一定的术后复发率,同时因手术对子宫内膜的影响而导致术后月经周期恢复慢[8]。故有部分学者推荐围术期联合药物干预,以便更有效的改善月经周期减少术后复发[9-10]。
针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观察组在对照组使用宫腔镜手术同时联合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干预,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不同观察时间点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发现,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使用宫腔镜术后联合宫内置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能有效改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调节月经周期,减少出血,进而提高机体血红蛋白水平[11]。另外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发现,观察组发生经期延长、反复贫血、盆腔感染及下腹痛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针对针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使用宫腔镜术后联合宫内置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减少治疗期间并发症,提高治疗安全性有一定价值[12]。最后比较术后1年随访子宫息肉复发率发现,术后1年随访观察组息肉复发例数为1例,对照组息肉复发例数为9例,观察组术后1年息肉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针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使用宫腔镜术后联合宫内置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有效的降低术后息肉复发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3]。
针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观察组联合使用的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作为一种抗雌激素活性类孕激素活性物,宫内置入后能有效的抑制子宫内膜腺体分娩并促进其萎缩,导致内膜间质脱膜化,且在宫内局部缓慢释放较高浓度孕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子宫肌层以及血清中形成较高浓度梯度[14-15]。同时有研究提示宫内置入左炔诺孕酮缓释系统,其子宫内膜中药物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1000倍以上,达到子宫肌层浓度的100倍以上[16-17]。且宫内置入后可缓慢释放,其剂量为20 μg/d,相对于口服、局部以及静脉给药等,能更好的维持药物浓度,以持续抑制雌激素合成与分泌,尤其对于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向分泌期,降低雌激素敏感性,而且还可抑制宫腔内微血管形成,减少子宫内膜增生,降低术后复发率[18]。
综上所述,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在实施宫腔镜术后联合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宫内置入,可作用于宫内膜,使内膜萎缩变薄,减少相关并发症,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