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临床价值

2021-09-14徐本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颌面部自体皮瓣

徐本雨

口腔颌面部属于人体重要部位,对维持机体呼吸、咀嚼、吞咽及语言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而口腔颌面部肿瘤属于目前患病人数较多的肿瘤类型,手术切除是治疗上述肿瘤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术后患者易出现面部局部组织缺损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患者吞咽、语言等功能,还影响了患者整体面部美观性[2-3],严重者甚至产生自卑心理,使其整体生活质量下降,故有必要对其施行面部修复治疗。以往临床常施行传统外科手术修复疗法,但上述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4],效果还有待提升,因此,有必要选择其他术式。为探究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术的可行性,对2018年2月—2019年9月78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分别施行传统外科手术、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术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经伦理委员会许可后施行研究,随机将2018年2月—2019年9月78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观察组(39例)。

纳入标准:(1)均接受手术切除治疗,且术后伴有缺损者;(2)缺损面积介于10~50 cm2者;(3)18~60岁者;(4)术前未接受放疗、化疗者;(5)签署知情协议者。

排除标准:(1)手术禁忌证者;(2)合并血液疾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3)精神、认知障碍者。观察组39例患者年龄为28~58岁,平均(36.72±2.50)岁,男女分别为21例(53.85%)、18例(46.15%);发病部位:8例口腔底,19例舌,12例牙龈;缺损情况:10例下颌骨面部缺损,15例颧骨面部缺损,6例鼻骨面部缺损,8例上颌骨面部缺损;缺损面积为10~45 cm2,平均(26.75±3.48)cm2。

对照组39例患者年龄为29~59岁,平均(36.69±2.48)岁,男女分别为20例(51.28%)、19例(48.72%);发病部位:7例口腔底,20例舌,12例牙龈;缺损情况:10例下颌骨面部缺损,14例颧骨面部缺损,6例鼻骨面部缺损,9例上颌骨面部缺损;缺损面积为11~43 cm2,平均为(26.78±3.54)cm2。

两组资料经统计得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传统外科手术修复治疗,术前对其施行影像学检查,结合检查结果确定手术入路方式,手术医师使用专业复位手法恢复患者口腔颌面部缺损结构,止血后,缝合切口。

观察组施行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治疗,施行全身麻醉干预,结合患者口腔颌面部缺损面积及修补部位等信息合理设计术中需要的组织瓣,如对于需修复缺损直径≥3 cm者,可选择其背阔肌皮瓣、股前自体组织皮瓣;对于临床口腔内软组织、颌面缺损者,可选择前臂自体组织皮瓣;对于下颌部缺损修复者,可选择腓骨皮瓣;同时,准备长度合适的血管蒂,待自体组织瓣制备成功后,吻合血管,转移皮瓣施行修复治疗,即在显微镜辅助下直接缝合皮瓣组织及受区相关静脉、动脉血管(使用手术修复缝线),吻合所有血管后,检查并止血,缝合切口。

术后,对两组患者均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药物,并给予抗感染治疗,同时,术后72 h对其头部施行固定、制动,对于施行口腔修复术者,为避免其口腔切口感染,可使用双氧水(浓度为3%)擦拭口腔,并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术后5~7 d拔除引流管,1~2周拆线。

1.3 评估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吞咽功能评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率。

总有效率[5]:统计显效、有效占比和。治疗后,口腔咬合关系、张口度恢复至正常,面部外观无瘢痕,X线检查显示恢复良好为显效;口腔咬合对位良好,张口度有所恢复,对日常生活不影响,面部有瘢痕但不明显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

吞咽功能评分:使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进行评估,分为3个部分,对患者开展临床检查,观察其意识、喉功能、咽反射等,并让患者吞咽3次5 mL水,观察是否有喉运动、重复吞咽等情况,若前2项无异常,再让患者吞咽60 mL水,观察所需时间,是否存在咳嗽等,总分18~46分,评分越高,则吞咽功能越差。

满意度评分:使用科室自制问卷(满分100分)对咬合关系(20分)、咀嚼功能(20分)、美观度(20分)、吞咽功能(20分)、发音功能(20分)进行评定,评分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生活质量评分[6]:使用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OHIP-14),总分56分,对患者功能限制、生理障碍、心理障碍、心理不适、躯体疼痛、社交障碍等进行评分,评分越低,则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8.0施行统计,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s),行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4.87%)较对照组(74.36%)更高,P<0.05,如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2.2 对比两组吞咽功能评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满意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且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低,P<0.05,如表2。

表2 对比两组吞咽功能评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 ±s)

表2 对比两组吞咽功能评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 ±s)

组别 例数 吞咽功能评分 满意度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926.19±2.1582.24±2.3633.52±2.1519.36±2.36观察组 3920.62±2.2889.98±2.5533.64±2.2812.78±2.42 t值 - 11.10013.9120.23912.157 P值 - 0.0000.0000.8120.000

2.3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0.26%)较对照组(28.21%)更低,P<0.05,如表3。

表3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肿瘤切除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用方案,对缓解病情及控制疾病进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术后患者常存在软硬组织缺损问题,严重者甚至引起面部畸形[7-9],这不仅影响了面部美观,还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严重负面影响,故有必要对术后面部组织缺损患者施行修复治疗。

传统外科修复术属于以往常用修复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法复位、缝合来达到修复的目的,但由于受到张力等因素,患者术后易出现明显瘢痕[10-11],且对位效果欠佳,部分患者咬合关系较难恢复至正常,从而导致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不高,因此,有必要选择其他术式。本研究对术后缺损患者施行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主要是由于在上述修复术中医师能结合缺损情况合理选择恰当的皮瓣进行移植,并对血管蒂、血管施行相关处理,这不仅保证了术后修复效果,还有效保证了受区正常血供[12],并有效避免了机体排异问题,安全性较好,但术后72 h属于危险过渡期,这主要是由于自体组织瓣会出现不同程度挛缩,故医护人员应尽早鼓励患者开展语言功能锻炼,以免患者出现术后张口困难等问题。

此次研究显示,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4.87%)较对照组(74.36%)更高,且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0.26%)较对照组(28.21%)更低,提示施行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术的效果更佳,更有助于恢复患者咬合关系及咀嚼功能,且术后并发症更少,对减轻手术造成的不适具有积极影响。同时,数据显示,观察组满意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且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低,提示对患者施行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术的美观性更强,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还有助于增加其满意度,对提升其整体生活质量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王金刚[13]在《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观察》一文中亦详细分析了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术的效果,通过对比治疗有效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发现,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3.75%较传统组71.88%明显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9.38%较传统组28.13%明显更低,故其认为,对患者施行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术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还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该结论和本研究较类似,但本研究除对比上述指标外,还对吞咽功能、满意度、生活质量进行了对比,从而更有助于说明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术的有效性[14]。

综上所得,对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施行自体组织瓣移植修复治疗的效果更佳,更有助于改善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更高。

猜你喜欢

颌面部自体皮瓣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低损伤自体脂肪移植技术与应用
足内侧带蒂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自体骨髓移植联合外固定治疗骨折不愈合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凹陷的临床观察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