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术前CTA精准定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应用研究

2021-09-14宗海洋蔡芝军徐永清

创伤外科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皮瓣肌腱手部

宗海洋,王 腾,李 阳,王 静,蔡芝军,林 玮,徐永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昆明 650032

手部皮肤缺损常伴有肌腱、骨外露,具有创伤严重、创面复杂,修复困难、易残留功能障碍等特点,常需要皮瓣修复[1]。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因其不损伤主干血管、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的特点,在临床上常用于修复四肢创面[2]。但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解剖存在变异[3],常规切取方法有一定的失败率。术前皮瓣穿支的精准定位,利于皮瓣的术前设计,可提高皮瓣切取成功率。常用的术前穿支血管定位技术包括手持多普勒、彩色多普勒、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等,手持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依赖于检查者的经验,特异性低;MRA检查时间长,患者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对MRA检查结果有干扰,且对小血管的显影效果较CTA差;DSA为有创检查,CTA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穿支定位技术[4]。本文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8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以术前下肢CTA观测结果定位胫后动脉穿支,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效果良好。

临床资料

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1)18~60岁; (2)术前完善下肢血管CTA检查; (3)手部创面为单一创面伴有深部组织外露。排除标准:(1)下肢血管疾病,如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下肢静脉曲张; (2)有麻醉禁忌证或手术禁忌证; (3)无肌腱、血管神经组织外露,可行植皮治疗; (4)肿瘤创面伴局部放疗病史。

本组共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0~55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4例,切割伤3例,电击伤1例。皮肤缺损部位:手背3例,手掌2例,虎口1例,拇指指背1例,中指指背1例。右手5例,左手3例。伴有肌腱损伤4例,掌骨骨折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7~25d,平均12.5d。皮瓣切取面积2cm×4cm~6cm×10cm。本研究通过笔者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2019-068(科)-01]。

2 术前CTA观测

所有患者术前行下肢血管CTA 检查,以CTA扫描的横断面逐层观察胫后动脉穿支,追踪穿支自胫后动脉发出部位、走形路径,穿支的浅出点,并测量穿支点距内踝的距离。

3 手术方法

受区创面处理:根据术前创面微生物培养及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术中彻底清除感染及坏死组织,肌腱缺损待皮瓣愈合后二期重建,骨折行克氏针固定或接骨板内固定。分离受区动脉及静脉,显微缝线标记。

皮瓣设计、切取及吻合:按照点、线、面的原则,以术前CTA测量的穿支血管穿出点为中心,以胫骨内侧平台后缘与内踝-跟腱中点连线为轴线,根据创面的形状及大小,将创面拓于穿支点周围,设计的皮瓣比创面宽0.5~1cm,下肢不驱血止血带直接充气,先切开皮瓣前缘至深筋膜层,将深筋膜连同皮缘向后掀开,寻找肌间隙穿出的穿支血管,再次根据皮瓣穿支点二次设计皮瓣,于皮瓣后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逐步游离皮瓣,结扎穿支血管的骨膜、肌肉分支,游离皮瓣血管蒂,追踪血管蒂至胫后动静脉,气囊止血带放气,确认皮瓣血运良好,于胫后动静脉发出部位结扎穿支血管,保留胫后动、静脉的完整性。将皮瓣移植至手部创面,临时缝合固定皮瓣边缘,显微镜下将皮瓣动脉与受区指动脉或桡动脉腕背支吻合,皮瓣静脉与头静脉或手背静脉吻合。供区处理: 6例直接缝合,2例植皮。

4 术后处理

术后石膏托固定患肢于功能位,1周内常规应用肝素抗凝、罂粟碱解痉、抗生素预防感染等治疗,给予烤灯保暖,常规换药,严密观察皮瓣血运。术后2周,皮瓣成活后拆除皮肤缝线及石膏托,指导患者行手部功能锻炼。

结 果

1 CTA观测结果

下肢CTA横断面观测胫后动脉自比目鱼肌与趾长屈肌间隙发出穿支,穿支浅出点位于小腿内侧。每例患者CTA单侧下肢可观测到胫后动脉皮穿支3~5支,平均左侧3.3支,右侧3.9支。以内踝为标记,测量穿支距内踝的距离,结果见表1。

表1 8例患者术前双下肢CTA观测结果

2 临床效果

8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边缘感染,经换药及抗感染治疗后顺利愈合,2例患者术后3个月重建伸指肌腱,1例患者术后2个月重建屈指肌腱。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无瘢痕挛缩,外观良好,以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法评定手功能评分,优6例,良2例,供区均顺利愈合,所有患者对外观及功能满意。典型病例见图1。

图1 患者男性,53岁,左手掌及拇指、中指尺侧被锐器切割致伤。a.环指、小指指总动脉、指总神经损伤、屈指肌腱3区断裂,环指、小指血运差,中指指腹皮肤缺损,创面污染严重; b.急诊行手部彻底清创,修复屈指肌腱、指总动脉及指总神经,因手掌皮肤脱套,肌腱、血管、神经外露,将手掌屈曲位缝合,部分封闭手掌创面; c.拇指创面油纱布覆盖,经术后抗感染、抗凝及解痉、换药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2周手掌创面部分坏死伴感染,手指成活。二次手术清创后手掌创面缺损约4cm×8cm; d.术前CTA定位右下肢胫后动脉穿支; e.按照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穿支动脉与示指桡侧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掌背静脉吻合,拇指皮肤缺损取大腿中厚皮片移植。术后抗感染、抗凝、解痉、保暖等对症支持治疗,皮瓣存活; f.术后8个月,皮瓣外形及手功能良好; g.供区仅为线性瘢痕

讨 论

解剖发现胫后动脉平均穿支为(4.17±0.94)支,血管蒂长度1.06~4.87cm,血管直径0.63~1.48mm,在小腿上、中、下段各有1个恒定的穿支发出[5]。邝艺臻等[3]研究发现,胫后动脉90%的穿支浅出点位于内踝上5~26cm,平均有4.8支肌间隙穿支,主要分布在小腿中下段,有3支位置恒定,分别位于内踝上(6.7±1.1)、(15.8±1.8)、(22.6±1.7)cm处。笔者研究发现,术前CTA观察到的胫后动脉皮穿支平均数量为:左侧3.3支,右侧3.9支,穿支大多分布于内踝上4~10cm、11~16cm和18~23cm的位置,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CTA 可识别直径0.3~0.5mm以上的穿支血管,CTA识别的穿支,管径可满足显微吻合的要求。本组病例中,术前CTA影像中识别的穿支血管,术中解剖观察均与术前定位一致,且皮瓣均顺利切取,表明CTA识别穿支血管的准确率较高。

选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需明确穿支血管蒂长度、穿支位置及直径,为血管吻合做充分准备。术前CTA检查可准确追踪穿支血管于主干血管的起始部位,判断血管蒂长度,计算出穿支浅出点位置,大致判断穿支血管直径[6]。笔者利用术前下肢血管CTA观测穿支血管大致直径、穿支走形及血管蒂长度,选取合适的穿支,以此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术中均顺利切取,术后皮瓣完全成活。表明术前CTA观测结果准确性高,可用于指导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切取。但CTA有一定的缺点,如患者会暴露于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造影剂有渗漏风险,且可能导致过敏、肾损伤[7-8]。

临床上常用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因皮瓣角质层及皮下脂肪较厚,修复后手部外观臃肿,或需要在切取皮瓣时行显微削薄,延长了手术时间,皮瓣血运障碍风险增大,或需要在皮瓣成活后多次修整,增加了治疗周期和费用。而局部带蒂转移皮瓣因供区不美观、面积较小等原因限制了其应用。小腿皮瓣因角质层及皮下脂肪层较薄,易于切取,移植至手部外形不臃肿,目前在手部创面中的应用广泛[9-10]。常用的小腿游离皮瓣有腓动脉穿支皮瓣、胫前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等[11-12]。笔者运用CTA定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主要优点包括:(1)不携主干血管,不影响下肢血供,术前CTA检查可了解下肢血管解剖变异,即使在胫前动脉或腓动脉缺如时仍可应用; (2)术前CTA 精准定位皮瓣穿支,指导皮瓣设计,定位准确,切取成功率高; (3)皮瓣厚度适中,修复手部创面后外观不臃肿,外形比较满意; (4)麻醉状态下,仰卧位下肢自然外旋,皮瓣切取方便,切取及吻合皮瓣不需变换体位; (5)可携带隐神经分支重建受区感觉。缺点有:(1)血管蒂较短,设计皮瓣时需结合穿支血管蒂长度和受区血管的位置和长度,精确设计皮瓣; (2)穿支血管较细,对显微吻合技术要求高。

综上所述,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具有供区损伤小、皮瓣切取方便、受区外形美观的优点。CTA对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识别率高,定位准确,术前以CTA检查精准定位胫后动脉穿支,利于术中皮瓣切取,是切取皮瓣较为理想的术前检查。

猜你喜欢

皮瓣肌腱手部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三种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损伤或足跟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对比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