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钢琴之路

2021-09-14赵屏国

钢琴艺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钢琴专家老师

文/ 赵屏国

我的三位中国钢琴老师

1951年,仅仅学了两年钢琴的我,非常幸运地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本科,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传奇!那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次招生,只录取了七名钢琴专业的学生!能够进入全国唯一的一所最高音乐学府,机会是何等来之不易啊!对于我来说,这意味着从此走上了钢琴专业学习的道路,这是我一生与钢琴专业事业结缘的起点!

进入钢琴系的第一件事就是分配钢琴老师,大家都非常好奇地期盼着,谁将会成为自己的专业老师呢?老师名单公布之后,我被分配到马思聪先生的夫人—王慕理老师班上学习,这引来了众多同学的纷纷议论,因为王慕理老师并不是钢琴系教主课的老师,把专业学生分配给她教,令大家感到有些诧异。很多人惊讶地问我,你怎么被分配到王老师班上呢?因为刚到学校谁也不认识,对谁也没有任何“感觉”,所有的老师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听说。就在这种又惊讶又好奇的心情中,我开始了音乐学院的生活。

王慕理老师给我上课经常是在她的家里。王老师好像蛮喜欢我,见到我总是笑眯眯的,说起话来很轻、很慢,带着一口浓重的南方(感觉她好像是广东人)口音。因为当时我弹的曲目不大,程度也比较浅,所以一般来讲她上起课来都比较“简单”,也没有太多的解释。不善辞令的王老师,通常会用让人听不太清楚的、近似“难以辨别”的“口音普通话”来讲解音乐。有的时候,她一讲完,我得试着用我理解的“流畅的普通话”,帮助她把意图和讲课内容再“翻译”一下,她便“唉、唉、唉”地应和着,表示我的解释就是她想说的意思了!就这样,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慢慢地,我清晰地认识到,作为钢琴老师,实在是太需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思想的能力,否则,上起课来是多么不通畅啊!

一个学期刚过,系里重新为我调整了老师,这一次我被分到当时的钢琴系主任—易开基老师班上学习。

从一位低声细语、要求不太高的老师,一下子换到了正统、严格、严谨的易开基老师那里,学起琴来感觉变化好大。易开基老师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使用的曲目。他的弹奏方法是比较“老式”的—很重视对手指的训练,却不太善于运用手臂和手腕相配合的科学的方法。他非常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帮助他的学生提高技术能力,有时候他会用相同的曲目给不同的学生弹。易开基老师喜欢用这种以相同的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得到相近似的收获的教学办法和教学路子来教学,就好像用相同的生产办法,经过相同的生产过程,生产出相似的产品一样。

我在易开基老师班上学习的韦伯《回旋曲》,就是一首让我在技术和音乐方面都很有收获的曲目。那会儿我演奏的韦伯《回旋曲》,还被选中参加中山音乐堂的音乐会独奏节目,得到了很多好评呢!

我在音乐学院的第三位钢琴老师,是马思聪先生的妹妹—马思琚老师。马老师是一位努力钻研业务、令人敬佩的老师,她除了教钢琴,还同时进修学习了大提琴专业。

她是广东人,说起话来颇有点儿“广东人说普通话特费劲”的特点。上起课来,居然也是在表达她心里的意图时有点儿困难。一上课,我就要充分开启自己的想象力,靠联想和猜想来领会她的意图,而且需要经过好长时间才能适应。每次都是她先讲,我补充说明她要想说的话,之后她赞许地表示我很理解她的意图了,她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马老师很和蔼,总是很关心她的学生,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尤其是在临近考试时,如果课回得不太好,她就会很关切地问你:“怎么回事啊?发生了什么事啊?怎么会影响了你的练琴了啊……”这让我特别感激她,明白她是真的一心希望你弹好。

我很喜欢这三位老师,这三位老师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关心学生的好老师,都满意我的上课和回课状态,都比较喜欢我,从来没有骂过我。虽然从跟她们学习的两年时间里,我也学到不少知识和曲目,有了一些进步,但我似乎总感觉得不到够数儿的供给粮食,种类和营养也不多,总有种“吃不饱”的感觉,我渴望学更多东西,期待着更大的进步!

我的两位俄罗斯老师

阿拉姆·格奥尔吉耶维奇·塔图良

1955年,有史以来头一次,中央音乐学院请来了一大批苏联专家,各个专业的专家都有:钢琴、小提琴、作曲、指挥、声乐。这些苏联专家为中央音乐学院带来了高水准的专业教学,对当时学院的教学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改变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面貌,起到了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苏联专家一到北京就立即投入了工作。在第一批被钢琴系选出来跟苏联专家学习的名单中,非常幸运的是,除了周广仁、顾圣婴、殷承宗、刘诗昆、陈比纲、郭志鸿,还有我。

我们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专家班,在专门开辟出来的一个教室里上课,教室里面摆放了两台当时学院里最“宝贝”的三角钢琴—博莱斯勒钢琴。每次上课的时候,都会有不少同学专程来旁听。学院也安排了专门的记录员,仔仔细细地把每一堂课的内容都做记录,然后作为珍贵资料保存下来。由此可见,学院既非常重视这批专家的教学,也非常关心这批“被培养”学生的成长。

对于我们几个学生来说,一个新的、陌生的、令人期待的、更紧张的学习过程开始了!

跟专家每一次上课都在大教室,下面又坐满了听众,所以就像公开表演一样当众演奏,在受到苏联专家的严格检查的同时,也受到听众们的监督,所以,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格外仔细和认真地准备,十分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我的老师是阿拉姆·格奥尔吉耶维奇·塔图良先生—一位来自莫斯科格涅辛音乐学院的知识渊博、很有修养和非常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现在看来,以塔图良先生为代表的教学观点,可以说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平时,塔图良先生都是一副严肃的表情,但一上起课来,他是那么善于启发学生,还善于演奏。我深刻、清楚地记得,他的示范是如此精彩,常常把上课的学生和听课的旁听生们都感动到了!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他示范演奏李斯特的《爱之梦》,虽然大家都听过无数次了,但是,到了他的手上,便像“中了魔”似的,一下子显得格外迷人,甚至有那种仿佛让你可以摸得到、嗅得到的美的气息!至今,当我们这些“老人们”提起塔图良先生的钢琴独奏会时,还感叹于他演奏的那首斯克里亚宾奏鸣曲是多么令人难忘!先生的演奏一点儿都不炫耀技巧,而是靠优美的声音、细致的乐句变化和完整的构思,把一个高雅的艺术品呈现在你的面前,这才叫真正的艺术啊!我们仿佛从那时起,才第一次有这种感觉—原来钢琴的声音可以弹得这样美好,原来钢琴声音的层次是可以这样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原来音乐是可以这样打动你的心,让你着迷!

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们被苏联专家的音乐修养说服得五体投地了!大家开始变得痴迷钢琴、痴迷音乐,有了热爱和渴望,就有了追求,学生们的弹琴状态开始有转变了。

塔图良先生非常严肃地批评了中央音乐学院学生发声不科学、弹琴方法紧张的问题,这恰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演奏水平不高的症结!他使大家明白了弹琴不好听,必须从“根儿”上开始治,必须改变弹琴的方法,改变对追求声音的意识!通过他对我们这些学生的教学,全院的师生欣赏鉴别能力都有一个大的提高。

于是,大家都“擦亮了眼睛”“洗净了耳朵”,开始注意分辨声音的好坏,开始研究弹奏方法了。

塔图良先生上课使用的语言比较简练,不说太多的话,一般在关键点上点拨一下,提纲要领式地给你一些示范,然后就要靠自己去领会了,领会得好,你进步得就快。到上第二次课的时候,他的检查是非常严格的,他要求你,一定要做到他上次课曾经给你提出的要求;如果做不到,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他并不向你发脾气,而是会用很严肃的态度,用很深邃的目光盯着你问:“你说,今天的课,我是应该表扬你,还是应该骂你?” 因为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弹得不理想,就只能很坦率地回答说:“应该骂!”他马上就明白了你的想法,并会继续深入地讲解下去。这样,就逐渐养成了学生自我批评的精神,学会检查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发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主动地努力去解决问题。

在他的调教下,我在专业上逐渐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从车尔尼的第40条起教我,让我弹得尽量流利,达到手指很灵活的地步,并且让我把这首练习曲,临时移调到升D大调。用同样的指法,同样的速度演奏,这样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提高了。他让我弹八度练习,在弹八度琶音时,使用新的方法—第一个音用八度弹,第二个音只用小指弹。用这样的办法练习小指的独立性,加强小指的力度,这样练习当然增加了很多难度,在琶音中的准确性、手指的支撑点加大了,速度也很难加快!很显然,他很重视从多方面加强手指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很好的技术能力。

他使我在发音、技术训练、音乐表现等方面有了很多新的追求和感受,他扩大了我的教材面,我接触了很多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特别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老拉的作品是那样的富有感情、富有表现力,充满了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热爱,使我体会到了俄罗斯民族善于歌唱、善于抒情的很多特点,也使我更加热爱音乐!这种发自心底的感受,深深地影响了我、感动了我!

塔图良先生也很重视古典技巧的训练。期末考试的时候,他让我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演奏之后,钢琴系的李菊红老师祝贺我说:“你的进步真是太大了!”“你真是要一鸣惊人啊!”

那时我的进步确实使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吃惊了!(按我入学时的程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高水平地演奏这首“贝三”协奏曲,这对大家来讲是一件近乎“不可思议”的事!)由于我在学院里的突出表现,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唯一的一名钢琴学生,我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学生,并被奖励到长山列岛去旅游!这种形式的奖励在过去还从来没有过,打那儿开始,这便成了对优秀学生的一种奖励了。

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的时候,我是学生会文艺部的负责人,是个学院里的“活跃分子”。我们学生会给学生们组织了各种社团,有诗歌社、舞蹈社、美术社等等。这些社团我一样儿都没落下,而且还都参加了表演。每星期六我们还会组织舞会,跳交谊舞……这样的生活,使我们过得很充实!甚至我们还邀请苏联专家一起在当时的干部俱乐部跳舞,苏联专家们过得可开心愉快了!

1956年,我以优异的成绩(所有功课都是五分)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的同时,钢琴系考虑到我的条件相对于其他钢琴系的学生而言—学琴晚、学琴时间短、程度相对比较浅,但学习一贯努力刻苦,成绩突出,所以,有史以来第一次为我破例,决定让我在钢琴系延长一年的学习!这样优厚的待遇促使我更加珍惜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更加努力地学习!

正当我们都在热火朝天地、努力地向苏联专家学习的档口,忽然传来了令人不愉快的消息: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开始有些微妙的紧张,苏联政府认为那几个在中国工作的苏联专家在登泰山时,雇用了民工,乘坐了当地人们常用的“滑竿儿”(跟北方的轿子差不多,是一种双人抬着的、上山时用的交通工具),认为这是一种“骑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行为,是犯了大错误了……所以,一夜之间,全部苏联专家被迫调离岗位,回国!我们全体专家班的学生,也就此很遗憾地终止了学习!

当时的文化部看到这种情况,意识到苏联专家的撤离对于音乐学院专业教学的影响颇大,因此,他们仍然坚持向苏联学习的方针。在他们的力争下,终于在1957年,第二批苏联专家到了。

塔提亚娜·彼得罗夫娜·克拉芙琴柯

这次新来的钢琴专家是一位女老师,她是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名叫塔提亚娜·彼得罗夫娜·克拉芙琴柯。她是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奥柏林的学生,奥柏林是“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获奖者。

从克拉芙琴柯老师的演奏上体现出苏联钢琴学派的很多特点。她自己很善于演奏,演奏的特点是非常注意声音的歌唱性、注重对钢琴作品的解释和处理,以及乐句的变化。这些特点也体现在了她的教学上,她对声音表现力的关注,给音乐学院师生们带来了很好的影响。她又一次给中央音乐学院带来了“苏联的教学方法”—全方位地让学生学好每一首乐曲,即在乐曲的理解、技术的提高、丰富的音色、细致的乐句,以及完整的表演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指导。克拉芙琴柯老师教给了大家提高音乐表现力的能力!

克拉芙琴柯老师挑选学生的办法是,先亲自聆听那些想要到她班上学习的学生弹奏,最后由她选定。我当时给她弹奏了保加利亚作曲家弗拉迪盖罗夫的《前奏曲》,她听过之后很高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她说她很喜欢我的演奏,这首乐曲很热情,我弹奏得也很热情,只是乐曲本身有一些轻音乐的倾向而已。非常幸运的是,我再一次被选为专家班的学生,开始了和我的第五位钢琴老师学习的生涯,开始了新的征程!

克拉芙琴柯老师上课的教室和塔图良老师当年上课的是同一间。每一堂课,依旧会有不少好学的旁听生来听课,同样设有专门的记录员。同学们亲切地管克拉芙琴柯老师叫“克阿姨”!克阿姨对学生很尊重,也很亲切、耐心。教授一首乐曲常常是从乐曲的创作背景讲起,一直讲到乐曲的弹法、发声的特点、乐句的处理等,很细致,时不时地还要加以示范,她的上课让人感到很容易理解,很通俗,课上内容也比较好消化。

为了照顾到那些没有被选为专家班的老师们,“克阿姨”又另外开设了一个让老师们进修的学习班,让那些非专家班的年轻老师们都有机会上课,得到她的指导,让他们也能够受益和进步。

当时的苏联专家,是很愿意把他们的好经验传授给中国人的。在开专家班的同时,就连“克阿姨”的妈妈,也自愿额外地开设“教学法班”,并邀请附中的老师们全都参加,老师们亲切地称克拉芙琴柯的妈妈为“专家妈妈”。“专家妈妈”运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这个学说的基本观点是:学习就是形成条件反射),来说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就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使学生们对“用好的方法,形成好的声音”的条件反射的建立,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专家妈妈”用了这个“条件反射学说”的道理,来解释在教学中如何运用大臂的力量,来解决用力方法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了弹琴时手臂紧张的问题。后来大家称这种用力的方法叫做“运用大臂自然重量的弹琴方法”,这个方法使当时音乐学院师生普遍存在的手臂紧张、发声较硬、不好听的毛病,有了很大的改善。参加学习的老师们都很热情,当时陈比纲老师还专们制作了一个条件反射的标志—印有一条小狗的形象的标志牌(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是以小狗为实验对象,让他们在医生发出哨声,即是“开饭”的信号,逐渐形成每当大夫发出哨声,小狗便会分泌出唾液产生的条件反射效应),学员们每人佩戴一个“狗牌”作为学员的标志,大家都很用心。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每人都写文章,上台讲公开课发表自己的体会,专业研究气氛很是热烈!

“克阿姨”在繁忙授课的同时,还和中央乐团的乐队合作演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举行了协奏曲音乐会,这给中国的老师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一个好的老师除了必须掌握丰富的教学知识,善于讲述乐曲,还必须不停息地练琴,最好自己能够给学生示范,如果可能,自己积累一些曲目争取可以上台演奏,甚至出版一些录音、录像,每一位钢琴老师都应该争取做到:能说、能做、能演奏的多面手!

跟“克阿姨”上课,我又增添了不少新曲目,让我有了更多的收获。“克阿姨”班的学生举行汇报音乐会那天,班上所有的学生都演奏了肖邦的作品,我演奏了肖邦的《克拉科维亚克》协奏曲,“克阿姨”亲自给我弹协奏。

“克阿姨”赢得了大家的爱戴,我们对她真是深怀感激之情!

20世纪50年代末,“最后”的一批苏联专家也回国了,他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的俄罗斯情结

1960年,国家选派我去苏联参加“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作为参赛选手,我提早一年半赴苏联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钢琴系,非常有缘,我又回到了克拉芙琴柯老师班上,有机会继续和她学习!

来到俄罗斯留学、准备比赛,任务艰巨,机会更是珍贵!在这里学习的机会更多、学习的层面更宽了。

在俄罗斯,我亲眼看到了很多只能在图片上看到的东西,感受到了很多原来根本感受不到的东西,眼界真是开阔了很多!

在这里我深深切切地感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乡土气息、生活气息,人文、艺术、历史……俄罗斯人民的性格,他们的爱好,他们深厚的文化传统,这样的感受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特别喜欢沿着宽阔美丽、令人心旷神怡的涅瓦河畔漫步,置身于新鲜的、湿润的空气,欣赏着大自然的美,还能体会到在那些俄罗斯大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那些形象仿佛跃然眼前,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里,享受着、沐浴着心灵上难以言表的畅快!我特别喜欢假期和大家一起到茂密的森林中去采蘑菇,并把采来的蘑菇带回家作为美味享用,那是多么惬意的感受!我特别喜欢冬季,穿着长长的滑雪板在广阔无际、白雪皑皑的地上自由地滑雪,尽情地享受从山上飞速冲下来时的那种畅快的感觉!我特别喜欢置身于那些高质量的、令人陶醉的音乐会和歌剧现场,让音乐充斥我浑身上下的每一个细胞!我特别喜欢沉醉在无限美好的美术世界中,欣赏那些俄罗斯及全世界的高水平的绘画和那些震撼心灵的雕塑!

每到一个城市,都随处可见高大的雕像,这些雕像或是名人,或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使你感受到了那来自文学作品具体化了的形象,引发你进一步回想起那些文学作品的内容,非常亲切!各个方面都显示出了俄罗斯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你觉得,生活中,无论从哪儿,无论到哪儿,都可以学到知识!有那么多东西都是值得你去学习!

我一方面努力向“克阿姨”学习钢琴,准备全部需要参赛的曲目—这需要向钢琴演奏的高水平进军,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课上需要细心地领会乐曲的内容,改进音色,提高演奏的质量,这些对我来讲都是需要花大力气才能获得的!另一方面,我还必须努力加深自己的修养,把每一点、每一滴的收获逐渐贯彻到我的演奏当中。

在俄罗斯的艺术当中,给我影响非常深的是他们的演奏水平和他们对高水平艺术的追求,他们演奏会的质量都很令我折服!

我对俄罗斯的绘画艺术也非常有兴趣,并受到了强烈的吸引,这些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常常使我赞叹不已。所以我当时决定每周六,一定去一趟冬宫参观画展。冬宫是一个充满艺术宝藏的宫殿,花很多时间也看不完,也欣赏不够,我常常会被那些非常优美的、巨大的油画所吸引,那些艺术形象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令我振奋。我常常站在那些油画面前,流连忘返,久久不舍离去。更有些杰出的雕塑,逼真地就像真人在你面前一样,你甚至可以看到和感受到这些雕塑表现出的人物的内心感受。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作品—一个奴隶主正在企图处死一个奴隶,巨大的毒蟒已经缠在了奴隶的身上,蟒蛇吐着长长的信子,正准备攻击奴隶的头部,奴隶用他强壮的身躯,和粗壮的紧张到极点的手臂,掐住了毒蟒的喉咙,用尽全力将它推住,使它近身不得。奴隶全身的肌肉都绷得紧紧的,每一根神经都处于强烈的紧张状态,每一根血管都像要在瞬间爆裂一样,这种生死之间激烈搏斗的瞬间,被刻画得是那么惊天动地,形象是那样逼真,那种强烈的感觉深深地打动了我,震撼了我,令我震颤不已!我常常感叹艺术的表现力实在是太伟大了!这些欣赏高级艺术的活动和愿望,无形中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俄罗斯的音乐世界里,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们的演奏水平和他们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他们演奏会和音乐会的质量常常令我折服和敬佩!那些演奏家对音乐的专注和认真的程度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记得有一次,一个很著名的演奏家开独奏会,在演出前我到后台去看望他,没想到的是,为了保证演出的成功,他一个人在后台非常安静地读谱!他的那种专注的神态,认真的精神,实在让人敬佩!我没敢打扰他,赶快退了出来。

为了争取再多学一些,并且还能保留更长一些的时间,我省吃俭用,把每个月微薄的助学金积攒下来,去买一些当时的慢转唱片,把我喜欢的演奏家和音乐作品积攒起来,带回祖国。回国时,我积攒了几百张心爱的、珍贵的唱片。

俄罗斯还有很值得看的,就是它的大自然!它有广袤的森林、宽阔的河流、无际的平原。每年的夏季,到了某个时期还会出现世界上少见的“白夜”现象!这是只有在北极圈内地区才能见到的奇特景色,整个夜晚都像是在黄昏时节一般,光线柔和,空气清爽,带给人们宁静和畅快的惬意!“白夜”最长的那天,俄罗斯人就像是过节一样,整夜都不睡觉,情人们手拉着手、肩靠着肩,漫步在街道上,享受这独特、美丽的“白夜”给人带来的舒畅的感觉!

所有这些感同身受的经历,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的血液中,融化进我的音乐表现中!有人开玩笑说“俄罗斯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把俄罗斯当成我的第二故乡了!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琴房,或者是在宿舍,弹琴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周围的环境,那些在窗外下着的小雪、那些处处悬挂着的画框、随处可见的硕大的雕像、那些阴雨蒙蒙的天气……它们形成的气氛带给了我无限的联想和创造力。特别是当我在弹奏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时,这些情景好像一下子就把我带进角色,心中充满了感觉,音乐也就更加有味道了,生动了,自然了!

“克阿姨”在俄罗斯对我的教学,比较注重让我多听、多看、多感受,所学习的曲目也比以前难了很多。她让我努力多磨炼,在弹协奏曲时亲自给我弹第二钢琴,带着我体会音乐。为了比赛,她还给我加课。

终于比赛的时间到了,我一生中第一次登上了世界上最有威望、水平最高的舞台—柴科夫斯基音乐厅的舞台。演奏的时候,我尽我的最大努力发挥了,但是,临场发挥中我犯了一个明显的失误—由于不够适应舞台的音响效果,我在演奏莫扎特奏鸣曲时,使用了过多的左踏板,影响了声音的发挥。下台之后,我听到很多俄罗斯听众祝贺我,说我弹得不错,他们很喜欢我的演奏,鼓励我说“你一定能够进入第二轮”。但是,比赛终归是残酷的,我没能进入第二轮。但从这次准备和参赛过程中,我学到了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作为一个好的演奏者,在台上不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听觉,而且要有适应力和应变能力,还要做到不能有任何的失误!这也是追求高水平演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62年,比赛结束后不久,我回国了。我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全院的师生汇报我的学习成绩。在大礼堂,我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上半场独奏,下半场是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演奏的都是我参赛的曲目。这一次,我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我的水平,演奏会很成功。我的汇报获得了全院师生的认可,全场观众给了我非常热情的掌声!居然好多年之后,还有师生回忆说,对这场音乐会的印象很深,说我弹得很好,我很受鼓舞!

之后,我又回到了附中继续从事我的教学工作。

学习总结

学习了这么多年,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收获,这些收获深深地影响着我并最终成为我的习惯。

第一,无论学习什么东西,做什么事,都努力追求高水平,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追求技术上的尽可能完整。

第二,追求好听的声音和如何发出这些好听的声音的方法。

第三,追求音乐上的完美,做到“言之有物”,并且,同时追求艺术上要有深度,绝不追求表面的华丽。

第四,不害怕承认自己的缺点,因为承认缺点就是新的进步的起点。

第五,追求艺术修养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点,在俄罗斯的学习和生活给我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第六,努力做一位诲人不倦的、讲究教学方法的优秀的老师。

这些经验成了一直指导我到后半生的座右铭,也进一步确立了我下一步的任务,明确了我需要努力的方向—就是钻研教学工作,在教学中进一步发挥我的特长,把我所学到的东西、感受到的东西,尽可能地、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的学生们。

重返教学

1977年,开始了我一生中另一个新的阶段。经历了“文革”之后,我又回到了音乐学院,开始教学。我抱着很强烈的愿望,希望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我们真正意识到了时间的可贵,我要把这么多年损失了的青春补回来,我要把学到的东西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们。

因此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教学的目的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提高了!

从1977到1997年,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在教学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做出了很多新成绩。

虽然我培养的学生接连不断地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但1997年,我还是被无情地、无声无息地要求退休了……

我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非常非常痛苦的内心煎熬,才转到了另一种精神状态(请参读《说说心里话》一文)。

在《我一生中遵循的教学原则》一文中,我总结了我在教学上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来说,是生活的总结,是珍贵的体验;对学生更是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使你少走弯路,能够更快地进步;对音乐界也是很有用的,我认为仔细研究它,可以为我们的钢琴事业添砖加瓦,中国还能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猜你喜欢

钢琴专家老师
致谢审稿专家
纸钢琴
请叫我专家
钢琴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专家面对面
六·一放假么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