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预后中的评估价值
2021-09-13岳雪梅杨青青
岳雪梅 杨青青
【摘 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筛选出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50例均来自我院接收的,病例时间选择从2019年12月开始到2021年4月结束,所有患者均接受凝血功能检验,将3个指标以上超过正常值升高或降低30%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剩余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凝血功能检验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残疾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 <0.05);入院时两组患者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入院48h、入院96h研究组患者的各凝血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凝血功能检验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凝血功能检验;心脑血管疾病;残死率
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特点,早期确诊并给予对症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1]。近年来研究认为某些凝血因子常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有研究表明,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对判断血栓的形成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从我院接收的需要凝血功能检验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出符合研究的150例,探讨凝血功能检验在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出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150例均来自我院接收的,病例时间选择从2019年12月开始到2021年4月结束,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对研究内容熟悉明白,同意参加且签订有效的协议书,且排除严重肾衰竭、肿瘤、凝血功能检测禁忌症、精神病史及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将3个指标以上超过正常值升高或降低30%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男45例,女30例,年龄45岁~77岁,平均年龄(63.42±4.26)岁,体重47kg~76kg,平均体重(61.65±4.33)kg;将剩余的7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43例,女32例,年龄43岁~78岁,平均年龄(63.17±4.31)岁,体重46kg~75kg,平均体重(62.08±4.22)kg。两组患者在上述基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采用CS5100凝血分析仪及相关配套试剂,在患者入院时、入院48h、入院96h时均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静脉血5mL,采用3000r/mim离心5min后分离血清、血浆,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检测患者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等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残疾率、死亡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预后情况
研究组患者发生残疾25例(33.33%),死亡14例(18.67%),对照组患者发生残疾4例(5.33%),死亡0例,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
入院时两组患者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48h、入院96h研究组患者的各凝血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长且趋于年轻化。心脑血管疾病在发病后短时间内可能会有大量外源性凝血因子冲破血腦屏障而进入血液循环使血液发生高凝状态,不仅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还会使D-D含量升高,降低凝血酶活性,从而促进血栓形成,促进病情进展[3]。TT与APTT延长、FIB下降、D-D则提示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下降,从而增加血液粘稠度,引发心脑血管疾病[4]。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残疾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48h、入院96h研究组患者的各凝血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凝血功能检验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预后判断的有效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帮.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的判断价值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6):82-83.
[2] 付安才.凝血功能检验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33):15-16.
[3] 张金秋.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中凝血功能检验的结果研究[J].糖尿病天地,2020,17(5):22.
[4] 朱玲,伍晓梅,吴琳娜. 凝血功能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检验中的参考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