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措施研究
2021-09-13梁昀
梁昀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的经营环境与生产技术开始发生改变,为进一步推广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与劳动生产率,必须逐步改良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引入经实践验证具备实效性的管理方法与经营思路,立足于社会现实对区域性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妥善规划,制定较为合理的階段性发展目标,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经验与前沿性知识,组织高水平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团队,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建立全新的发展体制,找出影响我国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与外部环境条件并加以调控,使农民主动配合各级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行经营活动,进行集约型、技术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提高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文章主要分析了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战略逐步推广的负面环境因素,并指出了全方位革新我国农村现有经济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总结了强化农村经济经营效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农业政策的可行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营管理;强化措施研究
为促进新世纪我国第一产业的转型升级,顺利解决三农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当主动推出切实有效的惠农政策与强农制度,推动农村地区现有经济管理体制的结构性改革,重点帮扶有经济困难与生活困难的农户,引导有一定经营能力的农民掌握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与较为成熟的经济管理理念,放弃传统的分散式小规模生产作业方法,通过引入高技术含量的农机设备进行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农业生产,全面提高我国广大基层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与综合经营能力, 并主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变趋向选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营收目标,结合国家颁行的各项农业发展政策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所遭遇的困难与问题。
一、阻碍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分析
(一)农民的经济管理能力较差
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偏低,缺乏能够有序经营农业生产的高素质农户,由于多数农民的劳动能力不足,所掌握的农业生产技能未能随着社会发展而更新换代,因此仍然保留了传统的劳动模式与经营思路,生产效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未能合理利用先进的农机设备与前沿性的管理思想革新经营模式,个别农户不愿意参加农业合作社。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知识与现代化经营思想的普及度较低,在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工作中部分农民不能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管理与政策调控,严重阻碍农业政策的贯彻落实,极大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与地方经济的发展进步。低素质的农民群体无法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不具备灵活多变的经营头脑,过度看重短期经营收益,难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逐步调整自身经营思路,我国农村地区的商业文化环境较为恶劣,不具备充分全面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与经营潜力的整体氛围与外部条件,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与经营理念已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必须重新接受系统性的生产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教育,改变其过度僵化落后的价值观与认知方式,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
(二)缺乏专业性的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我国农业经营规模较大,涉及国民经济的不同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农村地区的经济经营管理长期处于低效率的粗放状态,未能有效弥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主流农业生产模式以家庭或村庄为基本单位,生产规模较小,且抗风险能力不足,不具备融资能力,政府未能对此类小规模经营的农户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与指导。为改善农村经营环境,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职业化经济管理队伍,为底层农户指明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势与正确的管理措施,配合政府所制定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动员农民集体参加农业经济合作社等集体化经营组织。由于我国多数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走势没有足够的辨识能力,难以有效调控各类常见的经营风险,因此各级有关部门与基层乡镇政府应当组织专业团队为需要帮助的农户提供创业指导与风险管理服务,不断提高底层农户的经营正确性与合理性。
(三)经济管理机制僵化落后
我国现有的农业经济管控制度已经严重落后于农村生产关系的演化步伐,过度陈旧的管理体制难以有效地发掘农村劳动力的全部生产潜能,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管理体系的全新要求。受到农村土地承包与产权转让规则限制的农民无法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取土地的经营权,部分农民开始放弃经营农业,选择进入城市,农村土地逐渐出现大规模荒芜现象,农田资源的配置合理性较差,大量优质土地闲置浪费,个别有着较强经营能力与盈利意愿的高素质农户无法聚集一定规模的土地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因此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无法获得提升,难以通过扩大经营规模的途径逐步增强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抗风险能力,造成农村地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长期在滞后状态。各级地方政府与农业管理部门未能找出阻碍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因素,农村经济管理制度无法适应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发展,农村发展规划难以与城镇化进程有效融合,土地产出率得不到提高,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应有的土地经营权与转让权,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升级受到了落后的产权制度的阻碍。
(四)未能建立起配套的产业金融体系
我国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者普遍忽视借助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力量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方位优化,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开始由落后的人力密集型经济逐渐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经济过渡,因此生产效率与产品基本质量不断提高的农业经济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多数分散经营的农户缺乏在金融市场中获取大量融资的能力,农村地区的信贷行业发展较为落后,未能建立起与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相配合的融资体系,位于农村的多数金融机构无法发挥应有的资金筹集功能与转移支付功能,反而造成了农村地区资金与优质人力资源的大规模流失,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因缺乏资金层面的支持而逐步陷入停滞状态。部分经营管理者缺乏对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革新的长远规划与考量,无法为大型农业建设项目筹集到必要的大笔资金,农村经济管理机构的经费保障能力不足,难以使农在不同环节的经营活动获得不间断的融资支持,农户因经营资本不足而无法发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价值,无法获得规模化经营应有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