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双师型”融合教学模式探究

2021-09-13欧阳林舟李清姚小兰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6期
关键词:双师型

欧阳林舟 李清 姚小兰

摘 要:老年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由于受师资力量限制,学校实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实行“双师型融合”教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补救措施。通过共同执行项目,可以形成“社会组织-学校教师-社工-学生”教学共同体;通过形成“双师型融合教案”等课程资源可以实现教学持续性。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双师教学;双师型融合教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6.072

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是社会工作和老年学专业里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遭遇一些困难。大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原因往往对老年人不了解,他们在接触老人时往往是被动的,甚至是敬而远之。在服务老人时往往反而接受老人的鼓励和教导,无法深入老人内心,无法很快适应服务者的角色,初学老年社会工作学生尤其明显。专任教师往往是理论上占优势,实务和实践上经历、经验不足;传统的老年社会工作课程(教材)理论性强,离开具体的实施情境,也不太考虑具体对象的实际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工作和老年学专业将老年社会工作设置成实验实践课,开展“双师型课程”改革,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将课堂放到为老服务的一线,实行“双师型”教学,学生到机构和社区服务,接受理论导师和实务导师的指导,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组在具体实施“双师”教学中探索“融合”模式,一方面,理论导师需要接受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和技巧培训,拥有老年服务资格证,成为融理论与实践一身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专业结对老年服务机构,配备经验丰富的实践导师,在学生学习中实行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双导师制”,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授课,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利于学生实践学习的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湖南女子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按照应用型高等人才培养要求,努力将教师培养成具备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具备“双证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双能力”(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双来源”(学校教学岗位上的“理论型”教师+企业实践岗位“技能型”教师)、“双融合”(资格证+能力)等特质,教师的这些特质利于应用型、复合型高等人才的培养。

社会工作和老年学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我们在专业建设中将老年社会工作作为双师型课程加以建设,由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行业骨干共同开发与实施。在双师型课程建设中,师资是主体,课程时载体。师资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我们首先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情况下,本课程的专职教师的实践环节薄弱,其实践教学多流于形式,而外聘的兼职实践导师在教学方面的理论不系统、教学内容的传授往往不够严密,缺乏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学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估情况普遍较专任教师差。所以,“双师型”教学团队需要理论课教师加强实践能力、实践导师需要加强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和技巧。

一方面,我校在专业师资中鼓励教师钻研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参加老年社会工作相关培训,考取社会工作师证书,深入老年社會工作服务一线,在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挂职,参与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受聘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督导,经过几年的努力,双师型任课教师比例100%。另一方面,随着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和服务群体多样化,老年服务技巧和方法推陈出新,一线服务的实践经验不断积累,教师服务体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我们与老年服务领域里代表性的机构合作,聘请了有着多年一线实务经验的社工担任实践导师,由机构提供项目实习岗位,学生参与老年服务项目,学校提供理论导师,机构提供实践导师,实现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双导师指导”的做法,对学校理论导师而言,丰富了老年服务实践内容,让理论落地社区、更在地化,从而得到丰富和提升;对机构和社工而言,让实践内容得到概括,提升层次,更有可推广性;对学生而言,在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的指导下,短时间里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演绎过程,经历一次具有现场感的“穿越”,更好地将老年服务实践与理论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技能提升和思维跨越。

这种设计有着一定的逻辑合理性,但是,在实施中发现,它有不足,那就是机构的服务、项目的进展与学校的教学(教师)并没有什么关系,很容易造成教师没有参与的积极性,参与度不高,指导学生不积极,甚至对学生的实践不闻不问,出现放羊式教学。于是,我们推出了以“教师+机构+社工+学生”申报项目的模式,项目申报期限一般为6-10个月,在项目书中约定彼此的责任和工作任务。通过同一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实现以上四个主体的利益(责任)共同体,利于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与现实中政府购买服务的背景相一致。

政府购买服务是以项目方式进行的,项目化服务是当前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重要特点,社工机构也是按照项目形式展开工作。社会组织以项目为平台连接“政府-服务对象-机构”开展服务,成为社会服务的直接实施者和主体,教师可以作为项目或者机构的督导,提供机构智力支持,学生进入社会组织从事老年社会工作服务,要在机构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作和学习。以共同申报并执行项目的方式连接“社会组织-学校教师-社工-学生”,让项目成为老年社会工作“双师型”课程实施的纽带,可以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作用。学习期间的项目化服务可以锻炼学生项目设计、项目管理、项目评估等多方面的能力,师生参与项目服务、在项目服务中进行专业教学正可以彰显“双师型”课程教学的优势。

2 “双师”打磨教学,开发“双师融合教案”等课程资源

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项目式合作作为一个单一环节,或者放在一定时期里,是可行的,但是,校企之间的合作会随着师资、学生、社工和机构更替出现断层,这种断层会让本已成熟的实践实习过程变得不可持续。于是,我们进一步提出“双师型”课程的概念,要将校企合作的成果转化成教案、教学案例或者课程资源。为此,我们尝试了“双师融合教案”的设想。

如前所述,现有的教材理论性强,没有具体的实施情境,也没有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若用现有的教材去教学生就不太适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就要补充更多的素材。课程组在筛选机构服务过程中积累的真实案例基础上形成教学材料,讨论形成教案,开发课程资源。

教案是教学实施的手本或“剧本”,是教师预先的课堂设计,一次课堂教学的展开基本上以教案为依据。老年社会工作作为“双师型”课程,在教学中先行先试,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教师需要有教案作为教学展开的蓝本。教案还需要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的研习、打磨和设计。在“双师课程”建设实践中,“双师教学”模式在实施初期作用发挥有限,预期的效应不明显,经分析,问题如下几点:

(1)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理论导师往往由于缺少具体服务实践经验,不懂操作流程和服务情境,实践导师往往太偏重于实务,理论修养不足,不知道一次课程在整体课程中的比重、处于哪一个环节、位于哪一个层次,因而出现理论导师教学脱离实际、实践导师没有将实践提炼,教学繁琐或者内容不聚焦、理论性或者抽象程度不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内容不紧密,教师无法将内容有机融合,出现一节课前后分成两段,内容彼此独立、不连贯。

(2)教学方式单调。理论导师往往按照理论课教学模式,一言堂式灌输,没有直观教学、没有案例,授课中难以达到体验式效果,实践导师往往在教学理论和技巧上的储备不足,不能将故事性强的服务凝聚提炼出要素性技巧,难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性反思。教师从头讲到尾,以灌输、独白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学生缺少互动与对话,两位老师的风格匹配程度不高,前后接洽和配合不足。学生反映,教学方式单调,前后衔接不够,时间长一长,很容易走神。

(3)内容没有形成单元。大学课程中的实务类课程,虽有分章节教学,但是单元不清,理论和实务技巧等内容没有经过结构化组织,未成体系,课时之间的关联性不强、逻辑性不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把握。由于理论教学内容与服务实施实践环节的分割,任课教师教学的内容又回复到了自己熟悉的路径,侧重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每个单元或者相对独立部分中关键问题的梳理和教学,内容编排没有单元规划,教学中容易抓不住课程核心和重点,让主页素养的培育落空。

出现这些问题,与教师前期备课不足,与教师理论实践素养不足,与教师对实践导师示范的实务课研究不够有关系,与双师的融合互补性不足有关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发挥双师教学“1+1>2”的效应,我们通过“研读教材备课——观摩实务环节并记录——整合形成课时教案——积累课时形成备课单元”等步骤,设计出“双师融合教案”。具体做法分为四步:

一是理论课教师或者备课组,根据教学大纲提供的实习实践主题,讨论、研究分析教学内容,形成初步教案(Ⅰ)。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认识组织材料,按照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体现个人特点与思考的教案。

二是教师观察实务环节,完成观课记录单,从所记录的要点与重要环节了解实务,熟悉并梳理实务开展的设计思路,思考其服務目标、过程与实效,思考其对本班学生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形成教案(Ⅱ)。该步骤以实务为主,概括课程实务教学元素和本土文化元素,通过实务导师和理论导师共同商讨,进行教学化设计,形成符合实务开展和教学要求的教案。

三是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依据教案(Ⅰ)和教案(Ⅱ),结合授课时间、授课对象、服务对象和授课者的特点,形成课时实时教学指导实施单(Ⅲ)。在该教案中,两份教案的设计思路和实施环节被融合在一起,学习内容被整合,在活动设计上取长补短,强化知识梳理、突出实践素养的核心,学法指导和教学更具有适用性。

四是继一个单元的“双师融合教案”积累足够后,理论任课教师研究与分析单元教学过程,整理出该单元主题核心要素、单元目标、课时分配、活动设计、实践实施与测试等要素,形成单元教学整体计划,供理论课和实践课导师之间相互学习分享,形成单元教学计划资源,供日常备课和教学参考。

参考文献

[1]陆跃勤,王思远.以“双师融合教案”提升“双师教学”效益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教学,2020,(7).

[2]翟莲.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研究——以A校为例[D].成都川:四川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双师型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体制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林业职院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企业合作意向调查研究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