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缘景明情,还需思维并行

2021-09-13汤丽琳

教育界·下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汤丽琳

【摘要】古诗词作为文约意丰的文学形式,是发展学生审美与创造能力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渗透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简易化理解诗意的过程,而且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味诗情画意,溯本求源地感知作者的意趣,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补白、记诵积累的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想象补白;逻辑思考;审美创造;长时记忆

教育专家许汉先生曾说过:“教学思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质量的评价,都必须抓住思维能力这个核心。”[1]有研究表明:“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构思精妙,寓意深刻,是训练、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教材。”[2]因此,笔者认为将古诗作为思维的引导点、生成点、升华点加以充分利用,同时将思维能力的训练渗透在古诗教学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直观思维:活用插图,诗意迎刃而解

古诗词作为文约意丰的一种文学形式,因其含蓄蕴藉的语言或特有的创作背景,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遭到瓶颈。统编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实际,选配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插图。“这些插图中既有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也有五彩缤纷的水彩画,它们用生动多变的线条、形象直观的画面,为学生开辟了一方领悟诗意、体会意境的空间。”[3]教者若能充分挖掘插图的潜在作用,渗透直观思维的训练,不但能直观化、简易化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而且能促成学生对课本资源利用的自觉意识。

第一,古诗用字考究,遣词巧妙,直观思维有助于关键字词的理解。例如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的“危”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容易错用组词法将“危”理解成危险的意思。教者便可使用直观思维训练的策略,让学生鉴赏插图,自主发现楼所在的位置和高度。再如《泊船瓜洲》中,要让学生从“绿”字中品味到无限的生机,插图所带来的满眼绿意最为直观。

第二,古诗语句凝练,情景奇异,直观思维有助于情境的还原。以杜牧的《山行》为例,学生对“白云生处有人家”经常会感到疑惑不解。教者只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學生自己就会得到“几户人家所在的半山腰,正是白云产生、出现的地方”的答案。还有《望天门山》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夜书所见》中的“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等句的配图,无不让这些当代学生较为生疏的情境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

二、形象思维:想象创造,诗境丰美深远

古诗文语言精练、篇幅短小的特质,为读者留下许多想象补白的空间。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学习优秀诗文要以诵读为本,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诗境体会情感并大胆展开想象,从而领悟诗文要义。温儒敏指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包括感悟、通感、印象、下意识等思维活动去触摸诗意,体味诗歌所引发的种种感觉。”[4]因此,要切实展开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聚焦关键字、词、句,紧扣原诗并联系生活实际,用诗意的语言来描摹出再造性的想象场景,挖掘出简单字句里“不简单”的丰富内在,让单一的场景变得灵动、鲜活。

“形象思维的最高层次是想象,形象思维的重点是描写。”[5]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把头脑加工、重组完成的事物一一形象化,用语言的形式一一描述、表达出来,既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又能提高想象、创造的思维能力。王维的诗被苏东坡评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以《山居秋暝》为例,要突破“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教学重难点,第一步就要在找出诗歌中所含有的物象后,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发现“明月”与“松林”、“莲叶”与“渔舟”等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自己的语言让脑海中的“画意”充满“诗情”。这样,皎皎月光地洒在松林上的静谧、浣女们有说有笑的热闹就了然于胸了。第二步就要置身于情境中,寻求与作者的共鸣,同时生发出自己的创造。在描绘“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时,教师让学生想象作者从怎样的角度观赏景致,再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循着作者的视角去看。结果,学生不仅能灵活地描述出月与松在作者眼中重叠在一起的绝美画面,而且能扩充出“借着如水的月光,松林在地上画着点点光斑”“月亮里好似长出了松枝”等灵动的画面。

不少研究成果显示,培养想象力是促进学生知识吸收、整合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便捷,让不少教者在教学时为之倾倒,我们要注意的是不应让过度的视听来替代想象、审美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沉浸到作品之中,通过精神的‘游历与‘探险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才是我们应该教会学生的。

三、逻辑思维:设疑联想,诗旨洞明练达

“逻辑讲究概念、判断、推理,这些要素在诗歌中无时不在。”同其他文学创作一样,诗歌创作也要经历立意、取材、谋篇布局或升华主旨的过程,诗歌的内容与结构中都蕴藏着严谨的逻辑关系。所以,逻辑思考是学生欣赏诗歌不可或缺的步骤,甚至是学生由鉴赏过渡到创作的必经之路。

(一)设疑启思,层层剥笋

“在教学中,扣题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再运用逐层剥笋法,剖析探究,这对学生领会、把握诗的主题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更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和条理性。”如在《题西林壁》的课堂实践中,在疏通诗意后,教者出示前两句,提出疑问:“作者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带着疑问,细读诗句,展开联想,就能跟随着作者的目光看到“横、侧、远、近、高、低”六个角度里庐山的“姿态万千”,或缓或陡,或连绵或高耸。紧接着,教者再问:“这些‘各不同是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最后追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不仅能直截了当地深入主题,而且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

除了典型的哲理诗,“问题链”的逻辑思维训练同样适用于各种诗歌。以儿童诗《稚子弄冰》为例,教者抓住诗题的“稚”入手,设问:“你眼中的稚子是何模样?”待学生对“稚子”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追问:“稚子们的哪些举动充满稚气?”紧接着让学生置身情境体会稚气举动带来的童真稚趣。最后“扫兴”地设问:“‘忽作玻璃碎地声后稚子们会作何反应?”一问一答中,稚子们的情绪起伏变得鲜活可感,“领会童真童趣”的教学目标水到渠成,孩子们也抓住了情随事迁的情感逻辑主线。

(二)联想对照,举一反三

古诗词作者生活的年代虽离学生较远,但是加以梳理后,不难发现古诗词中的创作背景、情感志趣、表达方式、风格主题藏着诸多相似之处。教师若能引导学生用系统的方法、逻辑思维的角度来类比,自主联想对照同类诗歌的内容,或能让学生迅捷、深入地掌握古诗词学习的鉴赏方法和内在规律,举一反三,是“授之以渔”的最佳写照。

例如统编五上第八单元“日积月累”板块的《观书有感》,教者可讓学生回顾《游山西村》《登飞来峰》等诗的学法,找到哲理诗中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关系,自主领悟诗人所要传达的意趣。再如咏物诗里由物的秉性到作者所寄寓的志趣,送别诗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情意,爱国诗里知人论世的背景扩充等,由此及彼,找到诗歌的相通之处,均能推动学生把准诗歌的脉络。文学积淀较厚的学生还能形成“以诗解诗”系统的学习观。

四、记忆思维:涵泳韵律,诗歌自然成诵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诗词素养,离不开积累,而积累离不开朗读背诵。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背默古诗流利通畅,可一段时间过后,没有认真温习的学生在各类检测中就忘此失彼。如何让学生牢固背诵优秀诗文,除了形象思维的想象和逻辑推理的思考,还需在诵读指导过程中渗入涵泳的训练。

有感情地诵读是体验诗词情感最受推崇的方式,也是背诵诗文的基础训练方式。“古代诗词充分发挥了汉语的特点,带有很强的音乐性,音调和谐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容易把起伏变化的情思带出来。”教者不用详细介绍诗歌的韵律特征,并不代表可以忽略诗歌的音乐性。闻一多先生说:“至于平仄,乃中诗(注:中国诗歌)独有之物;因四声亦唯中国文字所独具,平仄出于四声者也。”平声悠扬尾音长,如击钟鼓;仄声短实重疾,如击木石。教者在诵读指导时,让学生关注诗的韵脚、节奏,用自己的语气读出诗歌的平长仄短、轻重缓急、情思起伏。更甚者,学习“经典咏流传”的传唱方式,涵泳吟诵,让音乐感在潜移默化中凝成长时记忆。

诗歌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文体,它具有所有文体的共性,也具有自己的个性。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在每一堂课、每一首诗中进行思维训练,在鉴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推理、联想、总结等思维具化的能力,形成长期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诗词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温儒敏.如何用好“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J].课程·教材·教法,2018(02):21-23.

戴启钤.例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青海教育,2001(01):53-54.

顾军然.例谈小学古诗教学中插图的有效运用[J].教育观察(中旬),2013(11):12-14.

温儒敏.小学语文中的“诗教”[J].课程·教材·教法,2019(06):35-37.

沈先良.诗歌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 EB/OL].(2016-09-16)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30bcbca0102xx0z.html.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