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21-09-13高翠婵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7期
关键词:数量关系动手操作

高翠婵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设置的课堂结构,提出的问题,使用的语言,呈现的方式,都应突出一个‘趣字”。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简练语言;数量关系;旧知衔接;动手操作;转换角色

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自觉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投入学习的活动之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简练语言,助快乐记忆

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数学的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对于小学生而言,枯燥无味的数学语言,不容易表达和记忆,巧妙地提炼语言,可以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可以把连续减的规律表述进行加工、提炼创新,使其简单表述,帮助学生快速记忆。若让学生把减法的性质进行硬生生背诵,“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学生背诵多几遍就会不耐烦,因此,根据减法性质的表述,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其中的关键词,表述为“连续减,减去和”,这样背读起来不仅郎朗上口,还助于学生记忆,简练的语言也正好体现“用字母表示:a-b-c=a-(b+c)”的模型。还有一种减法性质表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 其中的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部分,可以先减这个减数”,部分学生读完这个表述后,能自主地提取简练语言为“连续减,减相同”,比“用字母表示:a-b-c=a-c-b”的记忆更容易理解其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简单的表达,学生容易记忆,减轻记忆负担,乐于接受,感到学习变轻松,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寻找数量关系,化繁为简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量关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得到广泛运用,因为在解决同一类型数学问题中,其为小学生指出方向,提供基本方法,真正让学生感受,利用数量关系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培养学生利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学会寻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还能帮助学生轻松理清题意,快速找到解决方法,感悟长而复杂的题目其实也可以简单解决,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路程关系教学中,要解决“4小时行多少千米?”就要从问题出发,找出与其相关联的信息,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生活经验或个体认知经验,有学生利用线段图,画出4段同样长的线段,然后把每段看成“每小时行70千米”比作“每份数”,把4段看成“4小时”比作“份数”,把一共行走长度的“4小时行多少千米”比作“总数”,利用“每份数×份数=总数”的数量关系推出用乘法解决。在这里,学生用线段图去分析题意,很直观看出有4个70,可以运用乘法简便运算;但这里所引用的数量关系,在脱离线段图后,数量关系与题意有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因而引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那学生根据新的数量关系就更容易解决问题了,还能摆脱每次作图分析的麻烦,真正领略利用数量关系的快捷简便和感悟正确分析题意的优越感。当解决问题能套用数量关系的模式,剩下就只有数与数之间的运算,也就回归到数学最基本的计算,有助于学生增加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三、注重旧知衔接,唤起探究精神

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上,教师在开展新课之前,先回顾相关旧知识,不仅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探究意识。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逐渐深入探究的心情会更加浓烈。

例如,在“中括号”的学习中,先回顾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再让学生经历从“说”到“做”,从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到认识中括号、完成计算再到总结运算顺序,教学任务步步深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精神。这样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掌握了带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还丰富和提升了学生的认识。这个探究过程,聚焦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讓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探索中点燃。

四、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亲身体验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秉着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设计摆面积环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摆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并小组说说你们用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根据每个小组摆出的图形,会发现所拼图形有缝隙或拼得不完美,存在一定误差,但经历过摆拼的活动,学生可以直观看出这个长方形是多个小正方形组成的,这个长方形每行摆5个,正好它的长是5厘米,可以摆3行,正好宽是3厘米,可以直观看出5个3或3个5这样的规律,从而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多一些动手操作经历,思维的经验才能更加丰富,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验证,不仅能得出结论,还经历学习数学也是好玩的过程,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转换角色,体验成功的喜悦

猜你喜欢

数量关系动手操作
找准标准量是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 三种类型应用题的关键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数形结合
基于能力培养的数学问题意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