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探讨
2021-09-13万霞徐亚莉李佳
万霞,徐亚莉,李佳
(信阳市中心医院 手术麻醉科,河南 信阳 464000)
压力性损伤是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诱发因素较多,相关数据显示,术后7 d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超过14%[1]。目前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临床需求不断提高,但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并无明显降低,是临床护理难题。压力性损伤既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又增加护理工作量,耗费医疗资源,值得临床重视。本研究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分析压力性损伤形成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153例,其中男85例,女68例,年龄32~64岁,平均(48.06±7.51)岁,俯卧位22例,仰卧位61例,侧卧位38例,截石位32例。本研究经信阳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接受手术治疗,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临床资料完善。(2)排除标准:烧伤;合并急慢性皮肤病;术中麻醉方式为局麻。
1.3 分组方法根据患者皮肤形态、颜色等分析压力性损伤情况。压力性损伤分级:1级,皮肤完整,有红斑(按压未变白);2级,皮肤出现表浅溃疡;3级,全层皮肤缺失。153例患者共出现压力性损伤患者69例,其中1级32例,2级24例,3级13例,纳入A组,另84例未出现压力性损伤,纳入B组。
1.4 调查方法采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量表[2]调查,内容包括空腹时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全身皮肤情况、受压部位皮肤情况、术前肢体活动受限情况、手术体位、术中体温、术中压力、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等。
2 结果
2.1 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单因素分析不同空腹时间、BMI、全身皮肤情况、受压部位皮肤情况、术前肢体活动受限情况、手术体位、术中压力、手术时间的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多因素分析以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出现压力性损伤为因变量,以空腹时间、BMI、全身皮肤情况、受压部位皮肤情况、术前肢体活动受限情况、手术体位、术中压力、手术时间为自变量,根据表2进行赋值,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时间、BMI、全身皮肤情况、受压部位皮肤情况、术前肢体活动受限情况、手术体位、术中压力、手术时间是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1 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单因素分析
表2 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多因素分析赋值情况
表3 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压力性损伤是由于持续存在的压力或联合剪切力导致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损伤,可造成局部组织受损、溃疡,可发生于术后数小时或术后几天。手术患者是压力性损伤高危群体,一旦发生压力性损伤,痛苦显著增加,临床护理工作量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术后恢复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分析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产生的危险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预防压力性损伤,这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调查显示,空腹时间、BMI、全身皮肤情况、受压部位皮肤情况、术前肢体活动受限情况、手术体位、术中压力、手术时间是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空腹时间过长会导致机体水电解质失衡,组织灌注不足,造成血液循环减慢,机体防御功能降低,易诱发压力性损伤[3]。BMI是造成压力性损伤的重要因素,BMI越高组织压力越高,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概率越高[4]。压力是导致压力性损伤发生的直接因素,一般而言,正常毛细血管压力耐受程度为16~32 mmHg(1 mmHg=0.133 kPa),术中压力持续性作用于皮肤,超过毛细血管耐受程度后可阻断毛细血管向组织灌注血液,造成组织缺氧、缺血性坏死[5-6]。因此,BMI越高、皮肤受压越严重则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越高。全身皮肤状况与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有直接关系,当机体处于水肿、低蛋白状态时皮肤弹性会降低,渗透压降低,因此皮肤对压力的耐受程度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提高。术前肢体受限程度、手术体位会限制患者术中活动程度,导致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诱发压力性损伤[7]。手术时间与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呈正相关,相关研究指出,手术开始4 h后,每过30 min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可提高33%[8]。全身麻醉手术时间一般较长,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会导致皮肤缺血、坏死,导致压力性损伤发生较高。
综上,手术室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空腹时间、BMI、全身皮肤情况、受压部位皮肤情况、术前肢体活动受限情况、手术体位、术中压力、手术时间等,临床应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对高危患者采取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以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目前国内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缺乏专科性,且敏感度偏低,临床可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针对不同疾病完善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形成科学、专业、系统的压力性损伤评估方法,可将此方向作为下一步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