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分析

2021-09-13张珠晶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依帕司腓总硫辛酸

张珠晶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苏 盐城 224001

糖尿病在当前社会频繁发生,是机体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无法彻底根治,只能终身通过药物控制机体血糖水平,但长时间的病情进展,不少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诸多并发症状,例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等,一旦出现并发症,会造成机体不可逆的损伤,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亦可增加治疗费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时间[1-2]。据统计[3],1/3~1/2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症状,主要是因高血糖控制不佳所致,且酗酒和吸烟、肾脏损害、遗传、肥胖超重等也是常见诱发因素,一经患病,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四肢麻木、剧烈疼痛、抽筋、肌肉无力症状,难以保持机体平衡,很容易并发足部溃疡、感染症状,所以临床需要给予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有研究指出,依帕司他与硫辛酸联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较好[4]。为进一步加以研究,该文特以2016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为例进行课题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1:1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5~72岁,平均(50.45±4.32)岁;病程1~10年,平均(6.34±2.15)年。观察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27~75岁,平均(50.48±4.30)岁;病程2~13年,平均(6.35±2.1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肌电图检查确诊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符合医学伦理要求;患者知情,自愿入组,且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排除标准:药物禁忌证患者;精神经或者认知障碍患者;其他原因所致的外周神经病变患者;恶性肿瘤和严重脏器衰竭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或者治疗依从性差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依帕司他治疗,50 mg/次,3次/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基础上配合硫辛酸治疗,静脉滴注,300~600 mg/次,1次/d。

两组患者均需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以肌电图检查结果为准,判断治疗前后的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变化。

从显效、有效、无效3个角度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性,具体疗效判定标准如下[5]: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不见,复查肌电图可发现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恢复至正常状态;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有所好转,复查肌电图,可见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有所加快;无效:临床症状未见任何改善,甚至明显加重,复查肌电图发现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异常。治疗总有效率是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在总例数中的百分比。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分析

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性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加快,但相比之下,观察组加快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组别运动正中神经运动腓总神经感觉正中神经感觉腓总神经运动正中神经运动腓总神经感觉正中神经 感觉腓总神经对照组(n=50)观察组(n=50)t值P值36.40±1.55 36.57±1.48 0.561 0.576 36.43±1.16 36.20±1.25 0.954 0.343 37.28±1.45 37.26±1.51 0.068 0.946 25.24±1.33 25.30±1.42 0.218 0.828 47.59±2.25 55.89±3.14 15.193<0.001 43.18±1.40 48.43±1.60 17.461<0.001 41.19±2.25 49.47±2.35 17.996<0.001 34.29±2.50 40.54±3.09 11.119<0.001

3 讨论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状之一,临床尚未阐释其发病机制,学者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离不开血管损伤、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免疫等因素[6-7]。通常,葡萄糖氧化会产生一定的反应性氧化产物,引起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继而造成周围神经病变[8]。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终身用药控制血糖至关重要,但是仍存在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仅仅是在自觉症状后用药,使得机体血糖水平控制差,血糖稳定性差,血管壁厚度和动脉管腔狭窄度高,血流速度明显减缓,从而很容易引起微血管血栓现象,引起机体微循环受阻,最终亦可引发周围神经病变并发症[9-10]。另外,长时间高血糖状态,亦可损伤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其神经功能,使得周围神经病变的概率增加[11]。多元醇活跃是造成氧化应激反应的关键,而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况,会激活机体多元醇代谢通路,使机体中的葡萄糖还原成山梨醇,继而出现氧化应激反应,增加机体血管壁厚度,使得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加重,而且糖尿病对机体神经系统肌醇的摄入量产生明显抑制,降低机体钾离子和钠离子活性,神经细胞功能受到损伤,大大降低机体神经传导速度,很容易造成节段性脱髓鞘、轴突消失等现象[12-13]。

传统治疗中,营养神经药物和血管扩张剂是首选,但是长期实践表明,治疗效果并不佳[14]。依帕司他属于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具有较高的可逆性,可以选择性抑制醛糖还原酶,对患者红细胞中的山梨醇积累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增加神经传导速度,但是这种药物治疗后,患者会出现一定的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和肝脏受损症状,所以不少医师建议联合用药治疗[15-16]。硫辛酸在蛋白质糖基化产物在沉积血管基底膜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阻碍性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为血管病变程度,加快修复受损神经,改善局部组织麻木和疼痛症状,缓解患者神经烧灼感,亦可增加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营养血管血流量,增强机体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增加机体神经细胞中钾、钠离子的活性,促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17-18]。除此之外,硫辛酸亦可整合多种金属离子,降低药物在机体肝脏中的毒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19-20]。故而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期间,临床联合给予依帕司他与硫辛酸治疗的效果显著,协同作用明显,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21]。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幅度低(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和感觉神经的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由此可见:依帕司他+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非常显著。崔炳智[22]研究报道中:研究组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77.1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运动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55.85±3.12)、(48.42±1.57)m/s,感觉神经正中神经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49.44±2.34)、(40.54±3.11)m/s,明显高于对照组(47.58±2.24)、(43.16±1.42)、(41.18±2.24)、(34.27±2.52)m/s(P<0.05),其研究结果与该文一致。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确切,应推广至临床。

猜你喜欢

依帕司腓总硫辛酸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强电场对硫辛酸分子性质的影响
超声在腓总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腓总神经麻痹治案一则
经皮电刺激治疗腓总神经不全损伤疗效观察
普罗布考联合依帕司他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肾病的疗效观察
西地那非联合依帕司他治疗2型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Meta分析
依帕司他对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功能的影响初探
前列地尔联合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