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环酸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21-09-13廖文奔秦中科
韦 蒙,廖文奔,王 志,秦中科,韦 森
(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脊柱关节外科,广西柳州 54510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股骨头坏死、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髋骨关节炎等疾病终末期病变的有效方式之一[1]。虽然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切断周围肌肉、扩髓腔、磨髋臼等操作极易引起大量出血,造成血容量不足,不仅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还可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2]。因此针对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需给予有效、安全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患者出血量。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纤溶药物,能够抵抗纤维蛋白溶解,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相关研究表明,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够显著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失血量,降低输血率,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3]。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的影响与应用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43例。参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8、15例;年龄42~70岁,平均(53.69±4.18)岁;疾病类型:外伤致股骨或髋骨骨折19例,股骨头坏死1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8例,其他3例。试验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6、17例;年龄42~68岁,平均(54.36±4.25)岁;疾病类型:外伤致股骨或髋骨骨折18例,股骨头坏死1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9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精要》[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具有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指征者;未发生其他肢体功能障碍者;长期保守治疗得不到改善者等。排除标准:有血栓病史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入室后,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所有患者均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全麻,取侧卧位,髋关节后外侧作一10~15 cm弧形切口,逐层切开并分离组织,暴露关节腔,清理髋关节周围的关节囊和滑膜后,切除股骨头,清理髋臼,安放髋臼假体复位并测试、调节关节松紧度、头臼匹配,直至达到标准,然后清洗伤口,置入负压引流管,缝合伤口。术中采取自体血液回收技术收集血液,进行失血量的统计,24 h后拔除引流管,记录引流量。给予试验组患者氨甲环酸注射液(湖北中佳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281,规格:5 mL∶0.5 g),以15 mg/kg计算剂量,并溶入250 mL氯化钠溶液中稀释,在安置假体后进行静脉滴注。参照组患者同时静脉滴注等量氯化钠注射液。两组患者均术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失血与输血情况。包括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量,依据Gross方程[5]计算患者总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前血容量×(术前HCT - 术后HCT最低值)/平均HCT;隐性出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 - 显性失血量。②记录两组患者术前24 h、术后24 h Hb和HCT水平,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③统计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皮下积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使用[例(%)]与(±s)表示,分别行χ2与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失血与输血情况 围术期试验组患者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失血与输血量比较(±s,mL)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失血与输血量比较(±s,mL)
组别 例数 术后引流量 总失血量 隐性出血量 输血量参照组 43 384.15±62.58 964.25±110.25 651.38±41.66 514.12±98.21试验组 43 175.36±45.12 782.14±94.34 387.34±74.26 223.51±88.72 t值 17.746 8.230 20.334 14.399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Hb、HCT水平 与术前24 h相比,术后24 h两组患者Hb、HCT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Hb、HCT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Hb、HCT水平比较(±s)
注:与术前24 h比,*P<0.05。H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
组别 例数Hb(g/L) HCT术前24 h 术后24 h 术前24 h 术后24 h参照组 43 136.74±14.27 85.52±13.28* 0.49±0.09 0.34±0.02*试验组 43 136.69±14.25 113.62±17.40* 0.47±0.08 0.38±0.05*t值 0.016 8.418 1.089 4.871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并发症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是常见的成人关节重建术,其主要通过更换关节的构造而矫正畸形,重建下肢生物力学,以此恢复患者髋关节功能,但髋关节置换术中无法使用止血带,常会造成患者术中、术后伤口大量失血,对患者术后恢复与预后造成严重影响,故采取有效、安全的止血措施至关重要[6]。
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给予一定的止血药物,可降低术后微小血栓的发生率。氨甲环酸是赖氨酸的合成衍生物,可竞争性地与纤溶酶原上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从而阻止纤溶酶原激活,避免其转化为纤溶酶,进而阻断纤维蛋白降解,使凝血块处于稳定的状态,最终达到创面止血的目的[7]。氨甲环酸除了可将血栓纤溶蛋白溶解阻断外,局部应用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出血点,增加软组织创面氨甲环酸的量与作用强度,进而达到显著的止血效果[8]。Hb是红细胞主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运输氧、二氧化碳效果,其水平减少可表示患者贫血、大量失血;HCT主要是指一定量的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检测下沉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其可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与体积,从而判断患者是否贫血。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围术期间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及输血量均显著低于参照组,术后24 h试验组Hb、HCT水平降低程度小于参照组,表明氨甲环酸能够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失血量和输血量,从而减少患者Hb、HCT的流失,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能够促进患者病情 恢复。
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中可引起皮下积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而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原因在于氨甲环酸的主要作用为抗纤溶,而机体内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是两套独立的系统,在药理机制中,抗纤溶指数逐渐上升,能够预防纤维蛋白形成,因此能够有效避免新血栓形成[9]。
综上,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可显著减少患者围术期失血与输血量,从而减少患者Hb、HCT的流失,发挥良好的止血作用,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