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下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探析
2021-09-12蒋小琴
蒋小琴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体教融合”政策解读及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路径进行探索。发现:高校“体教融合”改革中的机遇:政策支持及社会的重视;武术传统项目的历史性与传承性。挑战:高校关于“体教融合”实施中各部门职能存在模糊;高校招生规模的制约;学训矛盾突出,难以缓解等。提出培养路径:(1)强化“体教融合”下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2)加大对高校体育资源投入。探索出“体教融合”下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新模式。
1 “体教融合”的解读
1.1 “体教融合”的提议
“体教融合”的提出目的就是促进体育人的全方位发展。顾名思义,它的基本含义是改变体育和教育两大部门的闭合状态,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融入到教育培养体系中,它是在竞技体育中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体教融合的实质就是让体育回归教育本位,强调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人的过程和手段,抓紧“体教融合”的特征,环绕着“以体育人”的全新理念,鼓舞学生的文化学习,注重学训之间的矛盾,健全“体教融合”制度,增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1.2 “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变更的内涵
体育教育和开展高等课程同时进行,提高学生的综合身心素质,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体育人才的教育模式就是“体教结合”模式;在体教结合模式中,更多的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刻板移植,既不能保证整个的教学理念,也不能保证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切实性和指向性;因此,由于学校和各种模式的影响,“体教结合”模式在运行中存在许多弊端,在“金牌论”理念的影响下,体育与教育的结合将逐渐违背原有的发展意图,与时代的发展相矛盾。因此,出现了一种模式来解决“体育结合”模式中的许多问题。“体教融合”模式,是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新模式。将教育与运动训练活动进行融合,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从而实现运动人才体能水平与知识技能的协调与提升。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发挥教育部门的教学优点;二是体育和教育两大部门实现“集体选拔”措施;三是体育部门与优秀高校联合组建运动队;从“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的转化是情势所需。高校武术高水平运动队就是“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部门与高校联合建队的一种方式。从“教体结合”到“教体融合”,说明的是体育人才的培养需求在不断地升高,结合“体教融合”的具体应用,从而实现人才体系的高效培养。
2 “体教融合”下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
2.1 政策支持及社会的重视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人才培养深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当然也在其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高层次武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因此,社会对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2.2 武术传统项目的历史性与传承性
武术作为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历史文化深深根植于我们心中,身为中国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对于传统历史我们必将保持着传承之心,必将担任起弘扬之责。高校武术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因此,武术传统项目因其独特的历史性在武术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方面有其他项目不具有的优势。同时属于传统文化之精华的武术,将不会被社会所抛弃。
3 “体教融合”下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3.1 高校关于“体教融合”实施中各部门职能存在模糊
在体教融合的实施中,需要体育和教育两大部门的协同奋力。当然,这一实施过程并不是两大系统的简单融合,需要目标和价值统一,更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职能体系。《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效整合两大部门的资源是重要任务,并且要使他们在价值、功能和目的上都能够融合在一起,但这两部门却因各自的自身利益关系,在许多方面没能实现融会贯通,例如职能、权力和责任等。两大部门都有“培养人”的特殊功能,但在他们在工作范畴内,职能体系无法共同设计和稳步前进,这就使得体育人才的成长和上升渠道未能得到有效的打开;使武术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受阻。使“体教融合”下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阻力增加
3.2 高校招生规模的制约
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有着明文规定,要求相关试点高校严控招生规模,不可以高出试点高校前一年度招生计划的百分之一。限定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规模无可非议,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但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来看,1%的招生规模限制是不利于体教融合的实施,可以说打乱了教育部门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制度设计;全国有36所高校有资历招收武术高水平运动队,在279所允许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中,生源匮乏加上招生规模限制,更使高水平武术人才的培养十分困难。
3.3 学训矛盾突出,难以缓解
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训矛盾是一大难题,其根源在于运动员的教育与训练于同一个时间进行,两者是动态过程,相互冲突。甚至有些学生运动员利用训练和学习的交叉时间偷懒,不合理利用时间来进行训练和学习。在《意见》中指出,通过改变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方式,采用个性化上课、课后补课等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全方位成长,为精英运动员完成学业创造有利条件。但是其中就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一些学校给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提供便捷,免学分。运动员学分是自身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靠比赛成绩换来的。现如今,进入高校学习的高水平武术运动员越来越多,人们在怀疑运动员文凭含金量的同时,也在思考高校招募高水平运动员的动机和训练质量。这也同时违背了我们培养武术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的初志。
4 “体教融合”下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路径
4.1 强化“体教融合”下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体教融合”下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是重要命题,需要顶层设计确定方向、理顺思路、推动实施。初步形成了体教融合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理论智囊。武术高水平运动队作为运动队下的一个分支更需要顶层设计指引方向、推动实施。顶层设计最终要落脚到实施层面,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处于二元对立之中,迫切需要顶层设计“破局”,解开两部门在高水平人才培养领域目标和价值冲突,使之融为一体。加强高校高水平武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十分必需。
4.2 加大对高校体育资源投入
教练员在武术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高校武术高水平运动队专职教练员可以说几乎没有,所以聘请高水平的专职教练员和专职的体能教练员是必要的。此外,任何一项体育项目没有完备的训练场地和设备就无法进行技能的训练,完善且高质量安全的训练场地器材是运动队训练的基础。学校要引起重视,加大对训练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完善体育训练场地器材设施。
5 结束语
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问题,径直关联到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及其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高校武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机遇、挑战与路径的探索进行分析,在“体教融合”下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体育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形成的合力不足,职权存在模糊,二者之间的目标和价值融合还需要时间的磨合。随着当前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融入科学系统的教育理念,可以培养适应体育发展的人才体系。从而达到人才综合培养的目标。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