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在排球运动中的作用
2021-09-12张冰冰
张冰冰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结合排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论述糖类在排球运动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科学合理的进行补糖提供理论依据。
排球运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质,糖作为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无论是在有氧代谢还是无氧代谢中其产生ATP和功率均大于脂肪代谢。并且糖类具有易消化吸收、易运输及动员的特点,因此其对于排球运动来说非常重要,补糖对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及比赛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 糖类的生理作用
1.1 供给热能
这是糖类在机体内最主要的生理功能。糖类是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它在人体内消化吸收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葡萄糖能迅速氧化给机体供能。即使在缺氧的条件下糖类也能通过糖酵解作用为机体供能。脑组织和红细胞也要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给能量。因此糖类对维持心脏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强耐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构成机体成分和参与细胞的多种活动
由糖参与构成的糖蛋白、粘蛋白、糖脂和核酸等参与构成细胞核、细胞膜、细胞间质和结缔组织、神经鞘等,某些糖类还是构成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如抗体、酶、血型物质和激素的组成成分。
1.3 抗生酮作用
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中彻底氧化释放能量的一个共同途径。若缺乏糖,脂肪分解不能经过三羧酸循环而完全氧化,因而形成丙酮、β-羟丁酸和乙酰乙酸(即所谓的酮体)。当酮体在血液中達到一定浓度即发生酮病,引起酸中毒。因此,体内糖代谢正常运行,将会减少酮体的生成。
1.4 保肝解毒作用
当肝糖原储备充足时,肝脏对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酒精、砷等有较强的解毒能力;对各种细菌毒素的抵抗能力增强。因此摄入足够的糖可使肝脏中的肝糖原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即可保持肝脏免受有害因素的损害,又能保持肝脏正常的解毒功能。
1.5 促进肠道蠕动
食物纤维能调节脂质代谢及肠道内细菌代谢,延缓人体对糖的吸收,影响餐后血糖水平,还能减少热量摄入。食物纤维还可以缩短肠内容物通过肠道时间,从而减少致癌物质与肠壁接触。
2 排球运动员糖的补充
2.1 运动前补糖
运动前或比赛前补糖目的在于优化肌肉和肝脏糖原的储备,维持运动时血糖稳定,保障1小时内快速运动能力和长时间运动末期的冲刺力;同时避免引起运动中胃肠不适和血浆胰岛素浓度上升,其上升有时会引起易感人群反射性低血糖。尤其是对上一次比赛或训练后糖原没有恢复的运动员或者运动前较长时间没有进餐的运动员来说,赛前的高糖膳食非常重要。
2.2 运动中补糖
运动中补糖有助于维持运动中血糖浓度,保持糖的供能速率;节省肝糖原,减少蛋白质的消耗,降低血尿素水平;有助于发挥脂肪的供能作用,减少有害物质酮体的产生;此外,防止因低血糖引起的定向能力丧失和运动损伤的发生。所以,运动中补糖有利于保持机体能量供应,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延缓疲劳的出现,显著提高运动员的耐力。运动中补糖应该选择含低聚糖、葡萄糖、果糖的混合饮料。
2.3 运动后补糖
运动后补糖的目的在于及时消除疲劳,促进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合成、恢复及储存,从而是运动员尽快恢复体力,进入下一阶段的比赛训练。训练或比赛后补糖的应尽快进行,只要在合理的时间和补充量内进行补糖,肌糖原及肝糖原一般可以在24小时内恢复。
3 排球的能量代谢与糖的关系
排球比赛虽然没有时间限制,但是正规排球比赛采取五局三胜制,前四局采用25分制,决胜局采用15分制,因此就算是一场水平相差悬殊的比赛,持续时间也会长达一个小时以上。并且据调查统计,排球比赛中攻防交替每回合时间大约为8—10秒,在这期间,场上运动员要完成垫球、传球、扣球、拦网、发球等多次短促有力的有球活动。运动员在承受大约7—8秒的负荷之后就会休息将近12秒的时间。因此排球是一项以有氧供能为基础,无氧供能为主的间歇式运动,即有球时是无氧供能,无球时是有氧供能。
糖类是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优质能源物质。排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决定的,脑组织和中枢神经系统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给能量,补充糖可以降低血液中游离的脂肪酸浓度,减弱色氨酸和脂肪酸竞争白蛋白结合位点的作用,继而使游离的色氨酸浓度降低,血液中色氨酸和支链氨基酸比值下降,从而延缓神经性疲劳的产生。
4 结论
运动中补充糖可以减少肝糖原及蛋白质的消耗,维持血液浓度,从而提高运动员在高强度间歇性比赛中的运动能力,提高排球运动员的攻防能力。运动两小时以前补糖可有效维持血糖浓度恒定,从而保证中枢神经系统供能充足,维持红细胞运输氧的能力,有助于推迟疲劳,保证运动能力。运动时,机体需要大量的能量,依据能源耗竭理论来看,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ATP、CP、糖原及血糖等糖类,脂肪等能源物质的消耗有关。根据大量资料显示,糖类是人体在进行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主要供能物质,在激烈的比赛及训练之后,大部分肝糖原及肌糖原被消耗,所以,糖原的恢复是运动后疲劳消除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