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幼儿生活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1-09-12汪晓燕
汪晓燕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要求幼儿教育转变教学理念,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生活教育理论符合幼儿教学实际,合理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重大。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 新时代教育;社区资源;生活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规定:推动幼儿教育的公平化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深度发掘幼儿园所在社区广阔的教学资源,以全面提升幼儿园生活化教学质量。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幼儿园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龄儿童的基本特征和兴趣进行有效设计,将生活教育引入,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课程活动中。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生活教育理念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幼儿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创设动手、合作、交流学习的生活情境,不断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以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更新幼儿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引入生活教育
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事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教育公平、教学资源的均衡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已经成为新的改革方向,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需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生活教育理念经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发挥出重要的教学引导功能而获得有效应用。生活教育区别于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它具有特殊性,发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价值可以丰富幼儿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实现幼儿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幼儿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教学技巧,结合幼儿园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设计,使幼儿在课程学习中感知生活,逐步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在幼儿园进行“日常礼仪”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在幼儿的餐桌礼仪、交际礼仪和道德品质的教学中,依据生活实际进行有效引导,可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二、结合幼儿实际学习生活,有效整合课程资源
幼儿园的课程教学需要结合具体内容融入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师需要深入幼儿群体了解其性格特征和学习爱好,围绕幼儿园所在社区特有的生活资源进行教学引导,从而鼓勵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课程实施效率最大化。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幼儿的个性和能力有所差别,借助生活教育理念可以进行适度的扩展延伸和有效应用,“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分支,在有效应用于幼儿的课程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丰富了本土教学资源的内容,刺激了幼儿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幼儿园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拓展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度挖掘幼儿园所在社区的有效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引入课堂实际,从而构建高效的幼儿课程教学体系,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如在幼儿园开展“植物生长”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基本的理论知识讲解完成后带领幼儿观察乡村的各类植物、庄稼的生长状态,幼儿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使课堂的教学效率获得最优化,促进幼儿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组织幼儿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丰富完善教学课程
生活教育理论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组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幼儿在自主探究的生活中积累经验,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遵循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样的生活教学活动,发挥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鼓励幼儿不断完善自己,丰富知识经验。对于幼儿而言,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其真实需求,丰富的生活化实践活动提供了真实体验和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全面发挥教学引导作用,围绕性格品质、综合素养和理解应用等能力进行科学设计,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生活实际,对于全面提升幼儿课程教学体系的质量意义重大,逐步构建了以科学指导思想为核心的幼儿教学体系。
例如,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尊重幼儿不同的学习方式,鼓励幼儿深度探究本土文化资源,提升个人理解能力,实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如在幼儿园组织以“认识动物”为主题的生活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出课程,观察附近的动物园、养殖场或者农民家里的家禽等等。在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其生活习性,从而使幼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使幼儿个人的综合素质获得全方位提升,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总而言之,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采取先进的生活教育指导思想,借助幼儿熟悉的事物来提升课堂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和发展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幼儿园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甘艳,周寒.新时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19):45.
[2]王伟莉,清风.挖掘适宜的教育资源,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J].读与写,2020(18):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