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特点与路向
——基于文献可视化的实证分析

2021-09-11刘秉栋张军广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非洲期刊文献

刘秉栋,张军广

(1.陇东学院 外国语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2.盐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中非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但我国的对非研究一直不是显学,对非洲教育的研究更是长期不被学界所重视。毕竟,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目的是教育借鉴,“改善本国、本地区教育目的,虽经百年,始终不渝”[1]。这一传统观点隐含这样的前提,即比较教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优势教育客体,而历史上作为西方殖民地的非洲大陆,其经济和教育发展至今尚无法摆脱落后局面,而且还正遭受着新殖民主义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隐性控制[2]。但上述研究目的,并不是比较教育学的全部,甚至在实践中还有落入萨德勒所称的“采花—摘叶—造花园”窠臼的危险[3]。今天的比较教育更强调通过对不同教育实体和现象的解读和分析,促进、激发和增进彼此间的理解。这尤其契合我国非洲研究者尝试建立“非洲学”理论体系的理念,以“中国话语、非洲实践、专业治学”的探究精神,走一条中国特色的非洲研究之路。另外,由我国提出并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对区域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文化理解,力促民心互通,教育是极好的切入点。因此,无论是从比较教育学术视野,还是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考虑,非洲教育研究都具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2000年至2016年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文本挖掘和知识图谱分析。依据科学计量学知识图谱理论选取数据,采取可视化分析方法,更科学、直观地呈现当前我国非洲教育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前沿热点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一是通过对2000年至2016年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的文献分析,对研究时段内的文献数量、分布情况和爆发性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掌握目前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外部特征。二是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热点时区和时间线分析,探讨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主题、特征和发展趋势。

(二)数据收集

为保证文献资料的可靠性和权威性,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核刊和C刊)作为文献来源数据库。文献检索时间为2017年4月24日。

首先登录中国知网,选取哲学与人文科学类和社会科学I辑、II辑文献分类目录,在期刊类目下,以“全文”方式检索,即文献全文中任一匹配“非洲教育”为检索条件,以保证本研究所取样本具有足够的涵盖面和代表性。检索匹配方式为“精确”,以2000年到2016年为检索时限,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进行初次检索,共获得337条结果。之所以把文献检索时间确定在2000年开始,是因为21世纪后,非洲教育研究渐入繁荣,学术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日益兴盛,研究成果和内容更为广泛,因此,这段时间的文献能够更好地反映我国非洲教育的研究状况。然后,对检索结果进行二次手工检索,剔除与非洲教育无关的文献和非学术类文献,例如期刊目录、会议纪要、文学和电影研究文献、国际资讯、征稿通知、会议通知、书讯等,最终获得有效期刊文献171篇。

(三)研究工具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基于科学计量学研究中的知识图谱理论,采用2017年4月5日发布的CiteSpace版本5.0.R5 SE作为文献分析工具(1)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用Java语言开发的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4],能够通过分析文献数据,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某一特定知识领域的知识网络情况,有利于发现其研究进展和趋势等。CiteSpace软件功能包括合作者分析、关键词共词分析、机构合作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地域分析等。依据知识图谱理论,研究者可以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突发性检测、引文历史等功能分析某一学科的研究内容、热点、主题分布即学科结构,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系数等可以作为确定该研究领域学科知识网络结构的参考,这与本研究的目的完全一致。基于此,本研究对数据的处理以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为主,辅以年度发文数量统计、时区和时间线图,呈现我国当前非洲教育研究的网络结构、问题并预测可能的发展趋势。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把中国知网上获得的171篇有效文献信息转化为CiteSpace需要的格式。在数据处理分析的过程中,经对程序参数反复调试发现,本研究在设定以下参数时,生成的图谱结构清晰,解释力强:分析节点类型设置为“keyword”;时间分区(Time Slicing)为2000-2016年;分区时间间隔(Year Per Slice)均为2年;基于样本数量,选词标准(Select top)修改为在一定的时间域内出现频率最高的30个数据;图谱不做任何修剪以保证生成的知识网络更全面。

二、文献数量变化与阶段前沿问题演变

(一)文献数量

本研究只涉及期刊学术类论文,按照上文文献检索程序,获得171篇有效文献。年度发文量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发现,整体而言,自2000年以来,有关非洲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图1 相关研究文献年度发文数量分布

(二)文献分布情况

基于获得的171篇有效文献样本,在基金、期刊、作者机构三个方面的分布情况分别如图2-4所示。其中图2显示,非洲教育研究尚未获得足够重视。

图2 基金支持分布(注:数值均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1位)

从图3可以看出,当前非洲教育研究的整体发文形势不容乐观,发文期刊有限,且明显集中于几家关注比较教育和非洲研究的期刊。

图3 期刊载文分布(注:百分比数值均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1位)

从图4可知,该研究领域的领军者大都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其他科研院校的作者发文数量虽少,但也是非洲教育研究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总体而言,对于非洲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作者单位主要集中于高校,研究单位数量则明显偏少。

图4 研究机构分布(注:百分比数值均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1位;跨单位合作各算一篇)

(三)论文主题分布

依照知识图谱理论,可使用关键词突发性(Burstness)检测确定前沿术语,出现频次增长率快速增加的专业术语可被确定为研究前沿术语[5]。但经过CiteSpace处理,本研究并没有发现该时段内存在相应的前沿术语和爆发性热点,这也许恰恰印证了我国的非洲教育研究力量薄弱,成果碎片化的现实状态。

表1 非洲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频次>3)和中介中心性(>0.1)统计表

由图5可以发现:论文主题聚焦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撒哈拉以南非洲、教育援助、教育合作、中非关系、尼日利亚、南非(依中介中心性排序)。鉴于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和频次均能反映学科研究领域的核心主题,即完全依靠一方确定学科研究核心主题可能有失偏颇。本研究在关键词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统计的基础上,依据语意对所有关键词(图5和表1)进行综合聚类,并手工检索文献后,提出目前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知识网络结构分析框架如表2所示。

图5 关键词共现知识网络图谱

表2 非洲教育研究文献述评分析框架

三、目前我国非洲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建议

早在2004年,有学者就已经指出,由于研究队伍和研究视野的局限,我国非洲教育研究存在明显的问题:研究国别和领域倾向性明显、研究方法和视角单一、研究力量薄弱、成果单一、发表时间分布不均[7]。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非洲教育研究量的发展和质的提高。在认可上述问题依然存在的前提下,通过对研究文献的量化梳理,我们发现目前我国非洲教育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别和区域研究覆盖范围有限

我国的非洲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教育状况相对较好的8、9个国家,这对于拥有54个国家和地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差异巨大的非洲大陆而言,研究涉及的国家数量显然偏少,覆盖范围有限。

(二)对教育体系的研究有待丰富

教育制度、机构、政策等是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但仅就教育层次和类别而言,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研究热点,中等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较少涉及,学前教育则几乎没有提及。从广义的教育体系来看,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经费筹措、质量保障等关注较少。只聚焦于教育体系部分内容的研究不能算是完整意义上的非洲教育研究。

(三)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单一

从本文涉及的研究文献来看,其所引量化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国外机构和组织发表的调查报告。我们相信报告发布者的权威性,但也存在一些担心。其一,我们获得的国外数据普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极易导致我们研究的时效性不足。况且大部分报告普遍采用当地语言或英文发表,对数据进行翻译和解读时极易出现误差,这必然影响所引数据的准确性。其二,从数据本身来讲,其采集方法、处理原则和呈现方式,往往带有该组织和机构的意识形态倾向。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二次加工,我们研究成果的原创性会被大大削弱,而原创性恰恰是非洲教育研究中国话语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当然不是说现有非洲教育研究不可信、没有价值,而是想借此说明,缺少第一手调查资料和数据,是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最大短板和问题。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现有的非洲教育研究,尤其是政策研究,普遍以描述、介绍和批判为主,即大都采取文本内容分析的方法,缺失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基础和共核——“比较”。对于“比较”究竟是方法论还是系统、确定的研究方法,比较教育学界还有争议,但作为学科名称的一部分,“比较”应该以显性“并置——对比”的方式或作为隐性的思维视角存在于研究和结论之中,以期“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究未来教育发展趋势”[8]。有鉴于此,我国的非洲教育研究还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1.非洲教育研究要“走进非洲”。目前,我国很多非洲教育研究者并没有机会、甚至亲身体验非洲教育现实的意愿不强,遑论进行广泛的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研究数据。缺乏实地调研,缺少扎根的非洲民族志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洲教育研究的创新空间,降低了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直接削弱了研究成果的对非影响力。加之研究者数量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学科体系的完善。为此,非洲教育研究应在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非合作论坛”精神的指引下,结合自身学科建设需要,扶持重点研究机构,扩大研究队伍,支持研究骨干走出中国,走进非洲。通过到非洲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田野考察,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和数据,增强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真正实现“中国的非洲教育研究”。

2.建构多元和立体视角下的非洲教育研究。本研究涉及的文献显示,目前,我国的非洲教育研究,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展开,以静态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为主要方法。但教育现象从来不是孤立或静态存在的社会事件,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甚至突发事件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对教育的形态和结构产生影响,成为教育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这要求学者对非洲教育采取历时的、纵向的、动态的研究立场,吸取其他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拓展研究视角。其次,如前所述,国内非洲教育研究多从超国家层面展开,国家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则相对匮乏,将三者结合起来论述的更少。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育研究相比,自下而上的微观研究更能反映非洲国家和地区真实的教育形态、问题和需求,研究意见和建议也具有更好的认同和可操作性。因此,宏观研究与微观审视交叉结合将是我国非洲教育研究者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从以上文献分析可知,我国非洲教育研究无论是数据来源、研究立场、研究视角、研究目的、研究主题等大多是从我国学者的单一立场和视角展开,缺少对非研究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理解,这无形中局限了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非洲适切性”,降低了教育研究对非洲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度。鉴于此,改变现有局面,加强国内外研究人员、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显得尤为必要。尤其能有效弥补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最大短板——数据来源和最新教育信息。同时,我们相信,我国非洲教育研究内容和主题将获得进一步拓展,宏观如农村教育、教育“减贫”、消除区域教育差距、教育政策制定及质量保障等;微观如课程与教学研究、学生认知发展研究、女童教育、入学与择业等研究,都将顺利纳入非洲教育研究体系,这无疑会丰富、深化和完善我国的非洲学学科建设。

四、结语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非洲教育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由于是以大数据为研究对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结果。能较好地了解和把握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的整体状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也证明了科学知识图谱是一种分析领域知识结构和发展态势的有效辅助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我国非洲教育研究现状、发展演进过程和研究主题热点的判断,仅基于本研究来源数据和CiteSpace分析软件,同时受研究者视野和视角的影响,所得结论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但至少本研究对非洲教育研究宏观态势的判断,可以为非洲教育研究者把握该领域的现有状况和研究脉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研究仅以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囿于网站导出数据的局限,不排除可能存在因“中国知网”信息本身的疏漏而可能导致的数据或结论不实的现象。鉴于此,如何更全面地采集数据和完整分析还有待于数据资源的更新、研究工具和方法的创新。

猜你喜欢

非洲期刊文献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An Uncommon Trip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非洲鼓,打起来
期刊审稿进度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