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纪录片《少年不老》 主旋律作品的年轻化讲述

2021-09-11陈星星魏薇吴雅婷

中国记者 2021年8期
关键词:党史党员

□ 陈星星 魏薇 吴雅婷

(作者陈星星系人民网编委会委员、策划联动中心主任,魏薇系人民网策划联动中心副主任,吴雅婷系人民网策划联动中心策划)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人民网和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联合出品的微纪录片《少年不老》于2021年6月30日正式上线,每周播出一集,共6集,每集约15分钟。记者和UP主组成“流动的编辑部”,围绕六位老党员的热血人生展开“探寻之旅”。《少年不老》突出大主题小切口,以思想性与故事化兼顾的微纪录片方式,深入青少年活跃的网站平台,做好了“党言党语”与“网言网语”的结合转化,“圈粉”了一批新生代和Z世代。

《少年不老》上线后,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众网友在各网络平台评论及感慨道,“您永远是那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在春风中灿烂地微笑,时光流逝,英雄不老”“吾以吾生终一事,吾以吾心爱一人”“我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

截至7月20日,《少年不老》共推出三集,全网总观看量超1000万,讨论量达10万,微博话题#少年不老#总阅读量超3000万。相关话题#开山岛上有了手机信号#、#93岁乡村教师说下辈子还想当老师#、#乡村老教师曾从安徽骑车到南京家访#等登上微博热搜。

一、主流媒体联动年轻平台,突破圈层展示别样活力

“看我发现了什么?宝藏!”“我背后是祖国,身旁是你”“人生的美好大致就是这样了,有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有相伴到老的伴侣”……《少年不老》打破传统主旋律作品相对严肃正经的制作风格,以轻松愉悦的“真人秀”视角带领观众进入故事,将老党员的欢笑与泪水真实地展示于当下,引发当代青年人细腻且深刻的共鸣。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对于当下的主旋律作品来说,“关注年轻人”是重要切入点。最初以小众ACG文化起家、弹幕为主要互动方式的B站,如今已成为Z世代年轻人活跃交流的空间。为提升正能量作品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少年不老》采用“党媒+B站”的合作模式,同频共振打造立体传播平台。纪录片形式上,由老党员、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以及正能量UP主共同组成的“老少探索团”,多种语态集中于同一空间,冲破固有文化圈层,使得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完美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发展,融合创新成为不可阻挡的大趋势。终端设备的移动化、使用功能的社交化以及内容生产的智能化成为媒体融合的典型特征。《少年不老》一方面保持“内容为王”的创作原则,主题鲜明、内容真实,同时依托权威传播渠道,保证作品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与新兴社群联合,展现青春化语态,在吸引年轻人关注度之时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受众壁垒,探索了跨界融合的可能性。

二、个性趣味交织共性抒情,复调视角讲好党员故事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精心组织党史主题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发挥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小人物”叙述“大历史”,构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老党员群像,是《少年不老》叙述故事的立新之举。从宏观层面,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为底色,通过对山川河流的实地拍摄,既展现了宏伟辽阔的美丽自然,也烘托了百年历史的悠长深远。从微观层面,《少年不老》将镜头对准六位老党员,聚焦并特写老党员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热爱并坚守一生的事业。

□ 图1为拍摄第一集《执生》时,B站UP主小透明明TM陪伴“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夫妇看历史照片。

□ 图2为拍摄第二集《守岛》时,人民日报记者白光迪、B站UP主中国BOY超级大猩猩和开山岛哨所名誉所长王仕花一起巡岛。

□ 图3为拍摄第四集《牧歌》时,人民网记者王欲然、B站UP主陆二胡与蒙古族说唱艺术家拉西敖斯尔一起表演节目。

首集《执生》讲述“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一生忠于党和人民的故事,并通过记录他和相濡以沫78年的妻子吴应明的互动交流,展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身上的可贵品格,记者和UP主更是通过为老党员夫妇补办一场迟到78年的婚礼的方式拉近了和年轻受众的距离,让不少网友在评论中感慨“这才是真正的偶像剧,革命者才是我们值得仰慕的偶像”。《守岛》聚焦守护开山岛32年的战士王仕花,记者与B站UP主均为“95”后青年,在3天艰苦的岛上生活中沉浸式体验到坚守是对祖国最长情的告白。《牧歌》由蒙古族说唱艺术家拉西敖斯尔与B站音乐区UP主,以及同样热衷音乐的记者共同完成叙事,举办了一场令人难忘的草原音乐会。《不已》则以93岁老教师叶连平为主角,记者和UP主通过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真实展现了他一生奉献于乡村教育事业的感人经历。《雁归》引出扎根新疆神秘核试验基地四十年的老将军李文泉,与其搭档的是深耕科技行业多年的记者和UP主,用生动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核。《见证》则围绕“楼王”陆建新展开,他与摄影记者以及UP主实地考察,一同完成了关于未来深圳发展的建模作品。系列纪录片中,记者和UP主通过体验式探访,展现出的六位老党员不仅是宏大叙事下的个体人物,更是有理想、有信仰、有泪有笑、有血有肉的平民英雄,纵使经历各有千秋,核心都紧扣党员精神与奋斗初心。

其次,“趣味设计+深刻历史+共情体验”三位一体,是《少年不老》讲好平民英雄故事的创新之道。其沉浸体验式的观看视角拉近了受众距离,并以年轻语态消解了年代距离感,参与式、介入式的拍摄手法将老党员的热血人生生动呈现。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把红色故事一直讲下去,需要年轻人的参与,需要年轻人真切地去体验与感受。《少年不老》以细腻、平缓的讲述基调写实地记录了老党员与青年一代的深度对谈。

三、多方对话促进全网传播,良性互动促生优质评论

“这样的纪录片多来一点好吗”“这种视频才应该多多上热门”“这不就是少年感吗”“我都觉得不够表达我的感动”“希望有一天,我能变成您”……开放的网络空间赋予《少年不老》观看者灵活的讨论空间。观众成为隐藏的主体叙事者,通过即时群组讨论、实时弹幕留言、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故事话题并分享亲历故事。如《守岛》在B站发布的标题为:“去一座荒岛上生活32年?你愿意吗?”在视频初始便有网友在弹幕中留言“我愿意!”观者加入故事文本,共同完成意义建构,让正经严肃的故事、增加温情,并提升作品的传播自由度。

《少年不老》讲老党员、讲老教师、讲退伍军人,也讲开拓者与守卫者。借助网络留言、转发评论及弹幕等形式的积极运用,节目不断扩大互动场域,调动各形各样的网民群体主动谈论相关议题,创造出持续不断的火热传播,受到多方关注。如在《守岛》的留言区便有网友留言称,“如果不是当初分到陆勤,而是舰艇或是岛礁,我一定留下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对于同属一类职业的观众有天然的吸引力,他们更愿意投入文本意义的再创作与再传播过程,能够建立强烈的身份认同感。

良好的互动氛围促成大量优质的评论留言,如:“最令人动容的是,看完孩子们给叶老师录的视频后,他没有泣不成声,而是:我得锁门了。真正泣不成声的,是我们”“‘七一勋章’获得者都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立足本职、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他们的精神可追可及”。动人的真实故事深深打动了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

四、主创团队攻坚克难,“网感式”策划制作精益求精

从项目筹备伊始,主创团队便遇到许多难题,但始终把老党员的身体健康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才是如何确定故事线、组建团队,并在最终呈现上取得有意义与有意思的平衡点。该项目拍摄难度大、耗时耗力,稍不细心就可能导致策划内容不完整,最终成片不合格等。面对未知,主创团队没有惧怕,反而充满干劲,积极解决问题。拍摄地分散,就成立不同小组点对点专项负责;受访对象寻找难,就投入精力,在万千资料中逐一筛选;考虑老党员身体健康状况,就聘请有经验的摄影师以及医务人员随队,尽可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才能保证后期制作精益求精。

主流价值观作品需要青春化包装,进行网感式处理。网感,是指目前文化传播市场中,作品应当跟进考虑年轻人的思维和欣赏习惯,这要求创作人员具备即时的热点敏锐度,与善于跟踪事件话题与适应相应传播话术的能力。对于主创团队而言,网感意味着观察互联网动态,如用户社交喜好、常用符号话语等,在进行足够的摸索与调查后进而生产符合社交网络调性的产品。在《少年不老》的后期制作中,主创团队在画面、音效、配乐、字幕等细节均融入活泼的装饰,考虑了年轻人的审美方向,使作品风格与当下潮流同步、更易于被年轻人接受。

截至目前,《少年不老》推出的三集纪录片中的两集内容获得全网置顶推送。

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他们是时代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故事是宝贵的党史教育素材,他们的精神是青年一代茁壮成长的文化养分。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员身上体现的坚守之真、人性之善、思想之美需要新一代媒体人予以深挖、还原,以“青春态”解构主流话语、以沉浸体验营造生动氛围、以实时互动促成全网传播,突破圈层界限,拓展创新路径,从而让这些平凡英雄的精神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党史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第一次学党史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党员之家
党史百年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4 月党史上的今天
党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