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与反思

2021-09-10何卫花

学习与科普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践与反思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

何卫花

摘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将大大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本文就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途径方法,从小组合作,发挥同伴作用,创设德育环境;同理共情,促进师生对话,提升德育实效;实践体验,聚焦学生心理,丰富德育形式;内化迁移,凸显学生主体,巩固德育成效四个方面做了实践探索与反思,为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案例分析;实践与反思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理念陈旧,方法单一

八年级班主任赵老师发现女生小玲这学期特别“活跃”,与男生走得特别近。赵老师发现她最近竟然“缠上”了学霸小楠,赵老师坐不住了叫了小玲:“……记牢,以后不许找男生玩,更不许你去打扰小楠,要是他成绩掉下去我就找你……”

学业成绩成为学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女生要矜持,女生不能追男生的传统观念作为男女生交往的标准。德育理念的陈旧落后必然导致德育的低效、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班主任李老师看到班级日记记录着“小浩自习课聊天”。于是问小浩,小浩回答:“又不止我一个人聊天,好多人聊了。”“我就问你有没有聊,你扯上别人干嘛?”“那是有好多人聊天呀,又不止我一个,为什么只记我名字?”“你就说你有没有错?违反纪律还理由十足,自修课不许聊天就是不许聊天,回去把《中学生守则》抄五遍。”“我哪里错了?干嘛总针对我?”小浩大叫着哭了……

犯错——惩罚,法国著名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池塘底”学校至上而下信奉“犯错——惩罚”的教育信条,其结果却是孩子们撒谎、打架、盗窃更甚。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往往会因为德育方式方法单一而导致学生不仅不能认识到自身问题,还会埋怨甚至怨恨老师,最终导致德育工作不能落到实处,学生得不到引导教育和成长。

(二)形式单调,量化评价

当下班主任德育工作仍以“灌输式”为主,空洞说教,过于抽象,脱离学生实际认知,成效不大。学校考核班级现下比较多采用的是量化考核,于是班级也用量化方法来考核学生,德育评价太看重量化考核的结果,如此,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德育就被湮没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了,德育变得简单、僵化和表面化。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方法

(一)小组合作,发挥同伴作用,创设德育好环境

1.班级小组合作理论基础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八种智能,且分布各不相同。智力的基本性质、基本结构都是多元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所以教师要端正学生观,树立积极的学生观、教学观以及多元的评价观,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的特长,从细微处德育(德育生活化),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分为五种层次。根据此理论,在低需求获得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更高的需求。人的需求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人的最迫切的需求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小组合作、同伴互助满足了青春期孩子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也满足了部分学生尊重甚至自我实现的需求。

青春期-心理特征:随着身心的发展,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情感逐渐分离,从依赖父母到逐渐独立,并把情感转向身边同龄人,以求得新的情感寄托。(同伴效应)

2.班级小组合作操作示例

(1)小组建立:眼中有“人”

七年級的第一次分组可由老师指定组长(也可学生毛遂自荐),然后根据成绩(强弱互补搭配)、男女生比例等,6人左右为一组。七下或八上时,可先由全班选举组长,然后组长选择组员,最后没人选的同学自己和心仪组长协商,谈好条件,写在纸上,组员签名或赠言,然后入组。没人选的同学一般情况下,是平时行为习惯较差的同学,而往往这些同学又是不怎么会在乎自己行为习惯的人,而且个别可能是无论你怎么和他谈,都是收效甚微的。这些同学往往比较自我,那么这么一种组长选组员的选择方式其实是帮助这些孩子去中心化的一个过程,从而助推其社会化发展。

小帆父母离异多年(小学二年级),父亲抚养他,母亲回自己老家不来往。平时父亲忙于上班,周末不加班也是顾自己玩手机玩游戏,对儿子只管温饱,缺乏教育引导(无视教育)。

本学期组长选组员,果然他是最后组长不愿选的人之一。最后他和心仪的组长进行了协商,谈好了条件,并写在了纸上,然后组员郑重签名、赠言,这样他才入了组。整个过程中结束后我把他叫到了走廊谈心。(抓住谈话的契机:情绪情感越强烈认知越深刻)

“心情怎么样?”我问。他摇了摇头。

“因为组长们都不选你,有点难受?也有点伤心?还有点不舒服是吗?(共情)他点点头,眼眶里有了委屈。

“现在心里有什么想法吗?”

他委屈的看着我问:“老师,为什么他们都不要我?”问完眼泪就下来了。

“刚才组长组员和你说什么了呢?有说不要你吗?还是说希望你改掉一些行为?”

“希望我改。”

“对啊,不是不接受你而是不能接受你身上的一些行为(问题外化)。比如体育课上你没有按上课要求在规定的场合训练,拿着足球到处踢,多次把球踢到了别人的身上,虽然你不是故意,但那么多次被踢,换成你,你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想法呢?(换位思考)那么我们只要改掉一些不好的行为就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呢,同学们就会更愿意甚至喜欢与我们相处呢?我大概讲明白了吗?”(我信息表达)

“老师是不是我不要乱玩?不要只顾自己玩?”(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对——心中有他人(去中心化),因为,这个世界不只有你,还有我,还有他,还有我们、你们和他们,我们一起组成了这个世界,所以想愉快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惟有先改变自己。(同理)但凡是会和别人产生关联的事情我们就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不是只顾自己的感受。”

进入新的小组后,小帆的行为习惯明显好转,对于自己的行为他明显多了一些约束。

德育最终的目标是让一个人成为“社会人”(助推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使他的行为、思想合乎社会规范,所以有些时候,有些学生需要去直面心灵的暴击,通过别人的行为看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然后眼中才会有他人,教师的支持和助推使他不做困难面前的鸵鸟,从而助推其社会化过程。

(2)小组分工:眼中有“事”

小组做好内部分工,如A:组长,管理整个小组(发现问题可及时召开会议解决,亦可求助)B、C:行为习惯小组长,专管行为习惯并做好记录D、E卫生习惯小组长,专管卫生习惯并做好记录F、G学习习惯小组长,专管学习习惯并做好记录。人人有岗,人人有责,越能分工明确,就越能各司其职,效率就越高。

(3)小组建设:心中有“责”

1)前期建设——归属感快速凝聚小组

两个办法见效比较快:一小组成员买一样同样或同款的物品,如水杯、笔袋、雨伞等,这样会让成员有一种归属感。二让家委会组织带孩子们去参加团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各项竞赛类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快速提升小组凝聚力。

2)后续建设——发挥同伴智慧携手共进

疫情复学后,“方正组”的小昊经常周末不完成作业,组长小博向我求救,我建议(马斯洛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可以开一次小组会议。于是小博召集组员开了一次小组会议。大家群策群力。某个周一清晨,我和小昊在校门口相遇,我问:小昊,这个周末的作业都写了嘛?

小昊有点不好意思的和我说:“老师,这几周周六晚上组长都给我补课了。”

“啊,补课?你跑他们家去了?”“不是,钉钉啊,钉钉上给我上网课。”

我问了小博,小博说:小昊很认真听的,我也觉得效果不错,很有成就感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自我效能感提升),所以先用这个办法了……

以生为本,开展小组合作,搭建更多生生合作的平台,充分调动小组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同伴效应,用小伙伴去解决小伙伴的困扰。

(4)小组考核:班级有“约”

1)考核内容:根据校纪校规、班级班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班级考核制度,并与学校考核相结合,一周一统计一上报,半学期一奖励(也可累计分值到期末换大奖——延迟满足)

2)考核方法:正向强化,加分替代减分。如出勤项考核: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的每组加2分(替代迟到扣分)。

考核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手段,不是目的。小组合作,为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创设了非常好的环境与氛围,充分运用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发挥同伴互助作用,极大提高了德育实效。

(二)同理共情,促进师生对话,提升德育高实效

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用心倾听、尽力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那么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在发生误解甚至冲突时,当事人如果能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就更容易消除误会或解决问题。

前面案例2中的小浩因为是我任教的隔壁班学生,那天班主任让他到走廊上冷静一下,小浩就在走廊上默默抹眼泪……

我问:“小浩,你昨天自修课是有聊天吗?”

“又不止我一个人聊天,好多人聊了,为什么只记我名字?” (逃避正面回答,避重就轻)

“嗯,不止你一个人聊天但班干部却只记了你的名字,你感到不公平,感到委屈是吗?”(共情)

“是的?”小浩的眼泪更是止不住的流下来。

“老師理解你的心情,换做我我也会难受。(同理)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事情好吗?你的确在自习课聊天了,同时你也听到还有同学聊了天,是这样吗?”

“嗯。”“好,我们先来分析解决自己的事情好吗?你自己分析一下。”

“我自习课不应该聊天。”

“自习课为什么不应该聊天呢?”(追问。德育不能仅停留于“知其然”,只有“知其所以然”才会内化)

“啊,”小浩看着我楞了一下,“自习课,自习课同学们在做作业,我聊天会影响他们。”

“是‘你聊天’会影响他们,还是‘聊天’会影响他们?”(问题外化:是聊天的行为影响了同学,所以对事不对人,只要聊天就都是不对的,不管是谁聊)

小浩愣了愣想了想后答道:“聊天。”

“所以刚才李老师针对的是自习课聊天的行为,而不是你,对吗?”(纠正小浩“干嘛总是针对我”的错误观念。)

“针对自习课聊天这一行为,你觉得你可以怎么做呢?”(避免灌输,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因为“这是你的事”,这样德育才可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理共情是师生能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同理心为师生充分“共情”奠定了基础,确保了师生的顺畅沟通,有助于教师正确“导行”,因势利导,机智点化,助生成长,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三)实践体验,聚焦学生心理,丰富德育多形式

心理健康强调受教育者内心的体验,强调情感的认同,在形式上强调活动性、体验性和渗透性;传统德育形式有报告、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课堂传授和社会实践等。如何聚焦学生心理,以实践体验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形式?

我校把每年9月定为“感恩月”,开展一系列感恩活动,学生可自主选择:给老师、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写封感恩信,主动帮师长朋友做件事,给父母长辈洗头、洗脚,拍一张照片,做家务,参加公益活动回馈社会等等,围绕“感恩”主题亦可自设活动。9月初下发调查表(记录及反馈表),十一长假回来后上交,后面黑板做一期专展。

除了“感恩月”这样的文化活动,德育形式还可以有班队活动、家庭活动、社区活动等等,德育可以生活化。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全面觉醒,独立性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很强烈的“成人感”,不愿别人再把他当孩子看;自我觉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开始趋向于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存在价值。“感恩月”活动让他们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各类活动渗透于生活中,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阶段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都被重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动态评价,这就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内化迁移,凸显学生主体,巩固德育稳成效

班华教授认为:体验是内化的必要环节,偶尔有些认识、体验、行动不能算是内化,内化必须经过反复的体验和实践。德育如果没有成为学生的自身需求与主体参与,就不能达成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就无法成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由此,在德育过程中充分显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德育获得实效的关键。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假期自行组队,或小组联盟,自己选择内容展开实践体验活动,以同龄人的交往、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促成德育内化、迁移,从而巩固德育成效。

今年的重阳节,我们班的方正组和规箴组自发组织前往敬老院慰问老人。孩子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慰问品,帮老人们打扫了居室和院子,还结了对,交换了电话号码,不定期的打电话问候。

捷悟组小锦有次在报纸上上看到一個给贫困地区学生捐书的倡议,于是平时内向的他竟然在班里发起了倡议,最后150多册书寄往了陌生的有缘人手里。

德育一定要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体验,活动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德育评价的最高目标。

三、反思

(一)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缺乏

当下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呈现出的问题是:年轻班主任有与时俱进的德育理念,但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中老年班主任仍是班主任队伍的主力军,但因为缺失培训或自我成长的阅读,所以观念老旧现象比较突出,老班主任们更多的是保姆式的管理,因为不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特征而成为学生厌烦、对抗的对象,因此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无法帮助青春期学生平安度过青春期这一人生危险期。如何转变老班主任们的德育理念,全面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值得思考。

如案例1的处理: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快速发育成长,青少年性意识慢慢觉醒,性心理萌动,性心理发展由异性疏远期(小学中高段)转入异性接近期(七八年级),这一时期学生往往是群体交往,我们只要做好一个引导就可以,可借助一次微型班队课对男女生的合理交往做一次讨论,最终让学生明确青春期男女生交往三个原则:一群体交往,不单独交往;二公开场合交往,不去密闭空间;三不谈不看与性有关话题、视频。青春期孩子需要学会异性交往,德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创设一个健康的异性交往环境,这样才会使学生在交往实践中使自己的需要、动机、行为、角色等与社会规范一致,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人格,而不是阻止学生与异性交往。

(二)班主任德育与家长的教育观无法统一

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顺利,但有时个别家长价值观相左,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孩子的德育工作?以及更艰难的如何做这些家长的工作?

小柯很喜欢运动,是短跑健将,八年级的他被校运队看上了,于是他开开心心的去训练了。没想到没几天他妈妈就微信给我:老师,我不想让我儿子参加运动队,我只要他好好把书读好就好。

可事实是孩子的运动智能突出,可语言、数理逻辑智能较弱,文化成绩上很自卑,习得性无助感很强,可自从参加体育训练后,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脸上有了笑容,有了阳光,眼神也亮起来了。

我支持他继续训练,可没几天他妈妈又微信留言,我和她讲孩子的变化,和她讲多元智能理论,发现到最后他妈妈还是一句:我只要他学习好就心满意足了。甚至在校运会上,小柯拿了100、200米两个冠军,我在家长群里大肆表扬,家长们纷纷点赞,他妈妈在群里留下评论:要是读书有这么好,我梦里都笑醒了……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与家长的教育如何达成一致,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儒德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年4月.

[2]孟万金 《积极心理学》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7月.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 311400

猜你喜欢

实践与反思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
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中实施德育多元化分层作业的实践与反思
微课模式支持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及反思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高中数学小组教学的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