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2021-09-10郭丽婷
郭丽婷
【摘 要】近年来国际经济往来密切,海外并购成为企业向外寻求发展的方式,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来获取外部资源与信息,为企业创新提供新动力。本文选取2014至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海外并购事件为样本,采用负二项回归方法对海外并購创新绩效展开探讨。结果表明:海外并购股权、并购规模与海外并购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效应。
【关键词】海外并购;创新;创新绩效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不再只是制造大国,而在努力成为创新源地。并购作为获取外部资源的重要方式,拓展了企业的技术范围[1]。有学者研究显示,跨国并购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总体上跨国并购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为正[2]。海外并购可以减少研发成本,快速获取战略资产和技术,合理整合后可以实现技术转移,迅速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
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呈现迅速发展。海外并购可以快速引进、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建立强大的研发力量。因此,为了获取先进技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实施海外并购战略。对于海外并购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但在研究中国海外并购的创新绩效的文献中,学者们多从国家和企业层面进行分析,极少考虑到海外并购的交易特征(并购规模和并购股权)。本文将探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效以及海外并购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海外并购股权与创新绩效
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股权比重体现了支配意愿和支配强度[3]。高比例的股权收购使并购企业掌握了更大的话语权和控制力,企业在并购整合过程里可以更好地实施和落实自己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能更高效地实现整合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4]。海外并购股权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企业海外并购可以从外部获取知识、技术等战略资源,并购企业占据被并购企业的股权比重直接影响企业资源的获取程度与效率。第二,并购股权影响组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包含于被并购企业组织中,需要通过组织学习才能获取。企业并购获取髙的股权比重,拥有更强的自主性。第三,高股权比例意味着可以尽量减少股东间的决策冲突损害,为企业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创新绩效。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1:海外并购股权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
(二)海外并购规模与创新绩效
而海外并购规模对并购后的整合的影响较大,会对企业创新活动产生进一步的影响,从而影响创新绩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采取现金支付方式,并购规模越大,企业投入的现金也就越多,资金流动性降低,有可能导致企业减少创新投入。另外,对中国企业而言,如果自身管理能力薄弱,国际化经验不足,在海外并购中缺乏自信,容易出现决策失误[5]。海外并购规模越大,整合成本和难度越高,整合过程中出现战略失误的可能性越大,从而阻碍知识转移以及协同效应的发挥[6],对创新绩效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企业并购规模负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2014年-2018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海外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初始样本来自清科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如下筛选:仅保留已完成并购的样本;并购方为沪深两市上市公司A股企业;剔除关联方交易。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统计,中国内地企业对香港的投资视为对外直接投资。本文将中国内地对香港等地的并购视为海外并购,最终以148个海外并购事件为样本研究。
(二)变量测量
1.被解释变量
对于创新绩效指标的衡量,Hagedoom等[7](2003)使用高技术企业为样本,对比分析了多指标是否比单一指标衡量创新绩效更合适,结果发现申请专利数量、引用专利数量和新产品发布数量这几个指标存在明显的统计重复,建议使用单一指标即可。因此,本文用企业总专利申请量(pat)来衡量企业创新绩效。考虑到海外并购创新绩效的滞后性,因此,采用海外并购后一年的新增专利申请总数来度量[8]。
2.解释变量
(1)并购股权比重(equi)。本文使用企业海外并购所得的被并购企业的股权比重来度量。
(2)并购规模(scal)。本文用并购交易金额和企业总资产的比例来度量海外并购规模。
3.控制变量
借鉴以往研究,本文引入了盈利水平(roe=净利润/平均净资产)、资本结构(dl=企业总负债/总资产)、企业规模(size=期末总资产取自然对数)、企业年龄(age=企业成立时间至观测年度时间的自然对数)等企业方面的控制变量[9]。
(三)模型设定
在研究方法层上,由于企业专利申请数据为计数型数据,如果采用普通的 OLS估计回归,即便对专利申请数据进行对数变换等处理,也会有偏差,采用负二项模型更有效。因此,为考察海外并购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进行估计,运用stata进行计算。
本文的模型如下:
其中,β0 常数项,εi代表的是残差。pat表示企业海外并购后1年总专利申请量,equi和 scal分别表示并购股权和并购规模。λi∑control是控制变量,包括盈利水平(roe)、资本结构(dl)、企业规模(size)和企业年龄(age)。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用stata得到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专利申请数的最大值为992,最小值为0,平均值为46.9183,这说明中国海外并购企业总体上的专利申请数量整体偏少,企业的创新绩效有待提高。专利申请数的标准差为138.8333,因变量的方差显著大于均值,意味着存在“过度分散”,因此,本文选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另外,全部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小于10,说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相关性分析
在回归之前,本文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初步检验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除企业规模与企业专利申请数的相关性系数为0.3478,并購规模与盈利水平相关系数0.2660,企业规模与企业年龄相关系数0.2669外,其他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2。因此,说明本文的各个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相关。
(三)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依次将各类变量纳入模型,先检验控制变量,再是检验解释变量。模型参数表明,各模型的Wald检验的卡方值均高度显著,表明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表1汇报了海外并购与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
模型1是对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盈利水平、资本结构企业规模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模型2是加入解释变量并购股权和并购规模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海外并购股权的回归系数在5%水平下显著为正(0.1342),说明海外并购股权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获得实证支持。海外并购规模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0.3201),说明海外并购规模越大,其创新绩效反而更不好,H2获得实证支持。
(四)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将发明专利申请量作为企业创新绩效的另一度量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基于发明专利的回归结果中,海外并购股权和并购规模对海外并购的创新绩效在1%的水平下显著,且方向与原回归保持一致,检验结果与原回归模型基本保持一致,说明本文的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选取我国 2014-2018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海外并购事件为样本,从海外并购股权和并购规模两方面实证验证了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启示:
海外并购中,取得被并购企业高的股权比例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并购的创新绩效。这表明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并购获得高股权比例非常重要,即使会增加并购成本投入,但对企业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十分有效,有助于吸收和整合并购获取的外部资源,促进提升企业并购后的创新绩效。因此,企业在制定海外并购决策时,需要对并购的利弊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评估,采取更加有利的并购策略,达到更大的创新效益。同时,海外并购企业也要应注重提升被并购企业的股权比例,获取被企业控制权和决策权,提升创新产出。
海外并购规模与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并购规模过大,会造成自身的资金压力,要想通过海外并购提升创新绩效,需要合理调整并购在企业资产的占比,才能在海外并购中取得最高的创新绩效产出。
在政府方面,目前我国国内研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明显,要想提升我国技术能力,必须提高研发投入力度,政府可以借助相关政策来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支出,同时使用税收优惠、政府补贴等方法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提升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1]谢洪明,章俨,刘洋,程聪.新兴经济体企业连续跨国并购中的价值创造:均胜集团的案例[J].管理世界,2019,35(05):161-178+200.
[2]冼国明,明秀南.海外并购与企业创新[J].金融研究,2018(08):155-171.
[3] 林季红,张斑.201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股权策略选择[J].财贸经济,(09):76-84.
[4] 杨晓敏.2008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07):24-25.
[5]李田,刘阳春,毛蕴诗.OEM企业逆向并购与企业升级——台升及万向的比较案例研究[J].经济管理,2017,39(07):67-84.
[6] 杨德彬.跨国并购提高了中国企业生产率吗——基于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4):166-176.
[7] Hagedoom J, Cloodt M. 2003. Measuring innovative performance: is there an advantage in using multiple indicators[J]. Research Policy, 32(8): 1365-1379.
[8] 李梅,余天骄.2016.东道国制度环境与海外并购企业的创新绩效[J].中国软科学,(11):137-151.
[9] 徐明霞.2014.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战略、国内市场的多元化行为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