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发展对策研究
2021-09-10卜玮晶
卜玮晶
摘要:高等院校的机电一体化学科建设与教学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在教学新形势下研究本课题,一方面能够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学习机电一体化的理论素养、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并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一定的优势。本文结合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专门探讨了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发展对策。首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之后从四个方面重点分析论述了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发展的有效对策,即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优化教学课时、建立并完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开展教学。
关键词:高校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信息技术;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3-0057-02
基金项目院2019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民办高校机械类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LW8837120190724115757)研究成果之一。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能够掌握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原理以及相关操作步骤,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就业的优势。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如何建立与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了该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某理工类高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学为研究对象,将教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重点研究范围,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专门研究。
一、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
(一)课时的安排不尽合理
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诸多门类的课程。这些课程中包含了很多新技术,在讲解时需要一定量的课时安排。但是学校在安排具体课程的课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学校在学科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做取舍”,为了保证主干课程的教学,大幅度缩减甚至直接舍弃其他课程的课时,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知识;在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之间“做取舍”,将课时安排的比例向理论知识讲解进行倾斜,在技术实践的内容进行删减。上述课时的安排明显不合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之间易脱节,以至于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的学习兴趣不高,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较低。
(二)理论教学模式亟待改进
高等院校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解是基础内容。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学校采取的方式则是抽象化的概括,没有运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将其“具体化”。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的理论没有领悟透彻,仅仅是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另外,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包含诸如安装调试等方面的工艺知识,其中也含有系统的理论[1]。但是有的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时,采取“纸上谈兵”的方式,没有在如何进行工艺实践上下功夫。理论教学的这种模式与企业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的差距。
(三)缺少良好的实践训练环境
实践训练是提升学生应用机电一体化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学校在给学生搭建实践训练平台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一方面,缺乏实践设备。机电一体化教学所需的设备具有体积较大、费用较高的特点,而学校的经费有限,无法购置大量设备。学校通过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电教录像片了解相关设备、技术,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缺少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由于机电一体化的实践性非常强,学校需要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岗位上进行锻炼。但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缺少良性的合作机制,由于双方的理念上存在差异,以至于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上易流于形式。
二、新形势下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发展的有效对策
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对学科建设与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新形势下,机电一体化学科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并发现该学科教学发展以及应用的新方法,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教学的实效[2]。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优化教学课时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的机电一体化学科教学要将信息技术作为载体,对教学课时的设计进行全面优化[3]。学校要建设机电一体化教学学科综合运用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科学整合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资源,并在平台上设计不同的版块,实现“一站式”的教学服务,并对知识系统的概括与讲解实现“全覆盖”。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将该平台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理论内容部分可以采取“平台应用+教师讲解+学生自学”的方式,实践训练部分可以在平台的引导下进行,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课时,将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调整至最适宜学生学习的状态。在课前或者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的运用,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特别是对于课堂上教师“提纲挈领”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在课后可以自覺利用该平台进行复习。教师可以将录制的“微课”视频及时传到平台的不同版块中,让学生通过手机App或者其他网络形式随时随地自学,在优化课时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二)建立并完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
鉴于机电一体化学科的实践性特征,高等院校在开展该学科的教学改革时,要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给学生提供实训的平台和空间,并且及时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机电一体化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首先,学校要增加资源的投入。要积极争取资金以及社会力量的支持,购置学科实践设备,为学生参加机电一体化的实践训练提供硬件条件。其次,采取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高等院校要根据学校的技术水平以及硬件设施的情况,筹备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可以从学校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加以结合建设。校内方面,要建立机电实训基地,具体包括车床、刨床、铣床、钳工操作台以及机械测绘、数控加工等相关的设备,同时为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奠定基础;建立计算机系统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将机电一体化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的能力;建立电力拖动实训基地,培养学生与电力拖动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校外方面,高等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投入并建设机械加工厂,在加工厂中配备数控、机床等相关设备。该机械厂在承接机械加工的具体任务时,可以让该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以实践带训练”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技能。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地、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优化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的学习程度,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要对不同小组的情况进行有针对的教学[4]。再比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设置机电一体化在生产中的具体情境,根据该情境给学生设置相关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中让学生现场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果进行点评,从而引导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还可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围绕机电一体化课程中的某一问题展开专题讲解,采取小组备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准备,形成学习小组的科研成果。教师要点评学生的课程准备情况,并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四)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开展教学
高等院校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的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融入机电一体化教学中,为教学的发展提档升级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效率。高等院校重在研究学科理论,学生要想全面掌握机电一体化的课程内容并合理运用,需要到现代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使之成为实训基地的补充。首先,学校和企业就合作以及学生的培养管理建立工作制度。企业要对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培养和管理学生,围绕科学系统的管理建立相关的标准,并对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与考核,确保该制度能够真正地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其次,采取“教学+学徒”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校企合作中,高等院校与企业实行双向教学,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机电一体化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后,分批次选派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5]。企业要运用“带学徒”的方式,让业务骨干带着学生实习。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表现,将作为本学期机电一体化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实习情况与高等院校签订协议,定向培养一些综合素质好、实践技能强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
高等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要以教学改革的目标为导向,以科学的、多样化的形式加以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机电一体化学科的发展,将会对学科教学的发展与建设提出更多的新要求。因此教师要始终树立创新意识,深入挖掘推进该学科教学发展的新思路,并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教学取得更大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金圆,陶秀梅.高职院校跟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學版),2019(04):47-51.
[2]郑东旭,章建林,杨豪虎,等.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J].知识经济,2020(12):118+121.
[3]王硕.浅谈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体会[J].科技资讯,2016(27):89+91.
[4]肖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J].南方农机,2019(15):190-191.
[5]方振龙,陈国才,于福权.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4(08):157-158.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