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准就业角度下的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路径探析

2021-09-10阮家扬张文鹏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作路径新形势高校

阮家扬 张文鹏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对于高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各个行业产业中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广泛,致使市场中大学生对口精准就业难免出现一些困难,非常有必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为基点,根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要求,创新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路径,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让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市场企业人才需求实现平衡,助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精准就业;工作路径

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逐年增大,地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而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对于实施国家人才战略、缓解市场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转型都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态势,为准确把握高校毕业生求职过程所面临问题,降低不利因素的影响,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各类难题,维护地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完善新形势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路径也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师生等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多个方面来做好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的政策指引、教育指导、项目合作、协同育人等工作,将会在经济转型发展下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会有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推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一、影响新形势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效果的原因

(一)政府层面

首先、就业创业服务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地方大学生就业政策流于形式,尚未根据地方大学生就业具体困难退出实质性的政策引导,并未改善地方就业环境起到积极效果。地方政策制定一般是结合国家所发布相关政策,对其中一些就业、创业条款进行细化,配套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组织、机制保障。部分地方高校并不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指导,地方社会尚未形成公益性的就业服务机构,地方高校由于资源有限难以单独承担就业服务的责任。其次,地方就业政策有待落实。地方就业政策缺乏可操作性,部门间缺乏沟通与协调,这导致政策执行困难。就业政策落实中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的多方支持与配合。此外,还有一些就业政策因大学生自身情况而难以贯彻落实。

(二)高校层面

校园就业指导服务相对落后。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建立就业指导中心,但机构规模较小,人员队伍能力有限,就业指导多限于信息收集与求职简历制作的指导,难以对毕业生就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除此之外,地方院校就业指导活动多局限于就业指导讲座,讲座教师仍然是选择校园内部教师,尚未引进相关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些活动对学生求职作用不显著,专业对口的教师难以对学生就业起到针对性、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并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创业教育成为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新路径,但当前地方高校支持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式较为单一。部分地方高校教师尚未转变自身对创业偏见,认为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是“弯路”,学生的任务就是学好专业课,这体现了地方高校内部尚未形成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的形式开展,但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政策尚未形成联动。

(三)学生层面

一方面,缺乏系统化的职业规划。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较晚,这也导致地方高校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但不知具体应如何规划。一些大学生虽然进行了规划,但规划内容却偏离了就业本身。另一方面,创业意识较为薄弱。囿于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地方高校毕业生多会选择成为企业雇员。并且,大学生难以及时了解对自己有利于的创业政策条件,校内学习生活中了解创业的机会也不多,很多学生虽然有创业理想,对于需要较多资金的创业选择望而却步,若缺乏家庭的有效支持,很少有大学生会去践行自己的创业理想。

二、新形势下高校创新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实践对策

为了最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从宏观层面需要创新设计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思路框架。具体而言:首先,高校积极宣传就业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思维,提高各个专业师生对就业创业教育的认识,更新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内容,形成规范化的就业创业模式,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重点引导大学生成为市场行业产业的后备力量。其次,积极调研分析市场对各个专业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及时调整地方院校就业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指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再次,增加地方院校与校外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人才培育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锻炼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层次、职业能力,强化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创业思维、创业理念,培育匠人匠心。最后,立足当地面向全国,通过地方院校的引领作用,探究创新培养服务地方工业产业发展、助推全国各个行业产业改革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具体化的实践对策。

第一、政府建立健全地方就业保障制度。健全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更能有效推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主要包括了:一是法律保障。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问题,确保大学生就业过程个人合法权益不遭受侵害。二是待业基本生活保障。根据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完善保障条件,结合地方标准执行相关保障政策,科学执行才能发挥待业保障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三是完善相关社会保险政策。随着近些年的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供需市场出现供给失衡,待业人员群体不断扩大,地方政府应依据本地经济发展情况与体制改革方向,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擴大失业保险的范围,将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待业情况纳入失业保险的范围,出台相关保障政策,从而解决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问题。

第二、高校优化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地方高校应更加重视临近毕业学生群体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本校毕业生的高效就业。地方高校应根据地方就业市场趋势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地方高校可依托本地丰富的校友资源,选择一批能力突出、责任感强、经验丰富的校友志愿者担任其创业指导教师,为本校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技能培训、技术支持。提升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养,开展管理培训。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地方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内容,并依据就业教育的基本方式、特征,从而实现地方高校就业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就业指导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就业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实施全过程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行业就业形势。

第三、学生积极主动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大学生应结合就业市场分析自己的就业优势与劣势,将就业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积极践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长中短期目标,持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一是形成就业市场偏好的人格与品质。团结、积极、忠诚、敬业成为用人单位所需求的高品质人才。大学生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在团队活动中实现自身人格的健全。二是学习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升交际能力。大学阶段的专业课程就是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阶段,大学生要对未来岗位能力有清晰的认知,重视专业的学习过程。三是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地方高校大学生更应重视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实现本地人才资源的全面,避免區域发展失衡。

参考文献:

[1]宋莉,郑添华.论精准就业视野下的“互联网+就业指导教育”生态构建与运行[J].智库时代.2019(19)

[2]江春然,顾洪洲.“互联网+”就业服务助推大学生精准就业[J].科技风.2018(35)

[3]许琳.“互联网+”视域下高校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8)

[4]杨红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精准就业的路径探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3)

[5]施为家.“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的思考[J].黑河学院学报.2018(02)

本项目受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工作路径新形势高校
城市化进程中群众文化工作路径优化探讨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企业政工师工作路径的探析
优化考务管理工作的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