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一课教学设计——从和平的视角来设计内战

2021-09-10徐峰

高考·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民族复兴

徐峰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顺应教育教学的时代要求,有效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方面。进而优化课堂设计,从和平的视角来设计《解放战争》一课,希望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养成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和平与内战 ;  民族复兴

1945年8月15日,随着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国人民为之欢声鼓舞,举国欢庆。但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和平建国还是战争?却摆在了全国人民、国共两党及世界主要大国的面前。蒋介石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坚持专制统治,毅然不顾和平的浪潮,发动了战争,内战应然爆发。

一、和平之机遇——内战背景

(一)和平契机——引用五段材料:

材料1: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像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

材料2:1943 年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总统甚至直截了当地告诉蒋介石,你这种政府决不能代表现代民主,……美国从全球战略的大局出发,并不希望看到中国内战。[1](P225)

材料3:与此同时,斯大林来电劝告毛泽东接受邀请,赴重庆谈判。[2](P267)

材料4: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和平局面,可期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

材料5:1945年8月26日,中共政治局研讨毛泽东赴渝一事。毛东泽指出:我去重庆的问题……可以争得全部主动权。要充分估计到蒋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必须做一定的让步。[3](P14)

从五段材料可以得出:中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美国、苏联都希望中国避免内战和平、民主成为世界性潮流;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商讨国内和平问题;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作出较大让步。总而言之,中国迎来和平建国的最好时机。

(二)和平过程——重庆谈判

引用书本的3幅插图,描述毛泽东同志为了民族利益与国家兴衰,不顾个人安危接受蒋介石的电邀赴重庆参加重庆谈判,经过国共双方的谈判与民主人士的努力(插入柳亚子的诗稿),最终签订《双十协定》,并根据协定精神商定在1946年1月召开政协会议,和平曙光初现。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本质决定了这只是一种幻想。

(三)“和平破裂”——假和平、真内战

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信息透漏出,国民党此时电邀中共谈判,主要为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并明确告知各位司令长官,如果谈判不能使共党屈服,则用重兵剿灭。此密令反映出国民党召开重庆谈判的真正目的:假和平、真内战。

面对上述,有学者不禁感叹:世界上最需要和平的民族在和平机遇最好的时代却与和平擦肩而过。[4]

二、和平之破灭——内战过程

(一)战略防御(1946.6——1947.6)

国民党: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年春,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

共产党:毛泽东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是毛泽东鼓动宣传手法上的一种技巧……从客观现实中重点找出对革命斗争有利的因素,并强化其意义和作用。……真正有力量的是人民,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决心。[5](P515-516)

(二)战略反攻(1947.6——1948.9)

共产党:1947年春,由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解放区,随之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的区域也暴露出来。毛泽东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战机,于6月,命令刘邓大军12万人突破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我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并阐明其意义,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三)战略决战(1948.10——1949.2)

三大戰役:牢记双方交战地点(城市)、作战部队、将领及战役的意义。

(四)战略胜利(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毛泽东及中共考虑到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国共双方于4月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南京国民政府反共反人民的本质,注定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吹嘘的“东方马奇诺”——长江天险。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也标志着中华民国时期结束。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不仅对中国、对世界有着重要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三、和平之追求——内战反思

材料1:战争之际,通常都是血流成河…长春围城造成大量民众饿死……国军在山东战场下达造成“绝地”的命令,“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国共为争夺苏北重镇盐城,造成大量的伤亡。

材料2:1949年,国共两党经过数十年生死搏斗,以国民党败退台湾告一段落。但相互的敌视丝毫没有减轻……彼此视对方为匪当然不能客观对待这一段历史。台湾问题一直严重制约着中国的崛起。 [6](P8)

材料1描述了战争之残酷、民众之悲苦、民族之灾难,从而在材料2中感悟出:国家和平与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和平与战争是一对孪生姊妹,战争破坏和平却又孕育着和平。从和平的视角看待解放战争,会让人理解和平的真谛。

参考文献

[1][2]杨奎松.抗战前国共谈判实录 修订版[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 1893-1949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4][6]郭富斌、张艳.历史的反差与反思——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思考[J].历史教学 2010(21).

[5]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民族复兴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浅析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特点分析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人文信仰的建构是民族复兴的关键
华北解放战争中我军政治工作思想和实践初探
解放战争时期延边地区的剿匪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力量消长及中共取胜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