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力量消长及中共取胜原因
2014-09-17王彦有
王彦有
摘要:我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艰苦奋战,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及高超的指挥艺术,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建立统一战线,放手发动群众,在苏联的帮助以及国民党失去美援的情况下,仅用4年时间就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关键词:解放战争;国共军事力量;共产党;胜利原因
一、国共军事力量消长
(一)处于劣势、国民党占优势
国、共两党的军队1946年6月26日,在河南、山西等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这一时期被称为战略防御时期。这时,战争双方力量对比情况是:“国民党军总兵力约43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约127万人。”[1]装备上,国民党军更占绝对优势。在战争资源方面,国民党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和3亿以上人口,控制着全国绝大部分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国民党不但人力物力资源比解放军雄厚,还获得美国政府大量军事援助。与此相比,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力量虽比抗战前有所发展,但仍处于劣势。
国共两党初期并没有进行主力决战,而是采用边打边撤的方针将军队转移到山区以保存实力,采用运动战战略,利用国民革命军分散搜索的契机,集中兵力展开包围进攻,这种方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首要作战策略。四个月来,国民党军队由战争初期的得地失人变为净损失40万人而无地可得。”[2]经过半年多的作战,国民党方面战斗减员约70多万人,可用于一线作战的兵力由1946年6月的100多个旅,下降至80多个旅,人民解放军在防御阶段取得重大胜利。
(二)国共力量处于均势
经过大半年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共产党方面主力还比较强大。这样国民党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重点进攻山东与陕西根据地,面对20多万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主动从根据地撤退,胡宗南总司令占了一个空城,谎报大胜。同时解放军开始在陕北高原进行游击战,运动战,分别取得了在沙家店、青化砭、羊马河等地的胜利,歼敌1.4万多人。同时在山东,解放军采用内线作战方针,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号称“王牌部队”的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师长阵亡,国民党军队全线撤退。另外,由于国民政府集中兵力进攻山东和山西解放区,导致后方兵力空虚,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过黄河,挺进大别山,陈、粟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谢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河与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军进攻共产党统治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3]
(三)中共获得优势地位
1948年秋形势有利于共产党,国民党在战争的第二年损失正规军和非正规军152万人,经过大量补充,其总兵力仍保持在365万人左右,但多数为被歼后重建或受过严重打击的,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与国民党的军力削弱的情况相反,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总兵力已由原来的127万人发展为280万人,解放军由于后方稳定兵力可以集中用于前线。全军的装备也大为改善,其中重型火炮就有1 100余门。[4]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主力近150万人,更有超过100万的部队与政府官员投降共产党。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被摧毁。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完全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1949年4月,国共举行了北平和谈,但共产党的要求国民党拒绝接受,谈判宣告破裂。1949年4月21日5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于芜湖市成功渡江。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下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广州。
二、 中共获胜原因
(一)对中共有利的外部环境
1.国民党自身矛盾重重和指挥失误
蒋介石军队中派系林立,仅仅在名义上是其几百万军队的最高统帅。杂牌军中央军矛盾尖锐,互相吞并,勾心斗角,几百万军队中只有十分之一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政府一面不愿自己的部队在战争中损失太大,又想在“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军队”,由此造成了造成了中央军同杂牌军的矛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矛盾。在消灭共产党军队这一统一目标下的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纷争。“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率领的兵团共三十万人被解放军包围在永城东北。为解杜聿明部之围,蒋介石急令华中“剿共”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宋希濂部前往增援徐州,遭到华中“剿共”司令的力阻,桂系不惜采取同蒋介石决裂的态度,力阻东调第十四兵团。其目的就是希望蒋仅存的主力部队被消灭,由桂系李宗仁取而代之。”[5]这种始终无法达到在战略指挥上的统一战争,决定了蒋军在战场上必败无疑。
三年多内战中,国民党军事策略上的失误也是其政权加速崩溃的主要因素:其一在战略方针上,企图全线出击,速战速决。其二在作战目标上蒋军以占领、夺取城市、地方为直接目标,企图以此达到歼灭人民军队的目的。其三在战略部署上,蒋介石完全迷信于占领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其四、在军事指挥上,无法达到战略上的统一。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腐败贪污成风,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民党政府的组织力、军队的战斗力、政纲的号召力,失去民心、士兵厌战,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2.国际形势
全面内战爆发后,美国的立场变为支持蒋介石以武力解决中共问题,到1948年底,在国民党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美国政府断然采取弃蒋政策,以国民党政府腐败为由,拒绝再向其提供援助,“1948年12月,蒋介石派宋美龄访美,要求美国再提供3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杜鲁门总统答复:美国只能付给已承诺的援华计划的40亿美元,美国不能保证无限期地支持一个无法支持的中国。杜鲁门毫不客气地向报界透露,美国向蒋介石提供的援助已经超过38亿美元。李宗仁上台后,主动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请他敦促美国政府供给中国10亿美元,至少5亿美元,以制止通货膨胀,司徒雷登说:‘由于蒋介石仍然在幕后控制着政府,中国的局面没有改变,美国对远东外交政策已定,现在决不能改变。”[6]这样,国民党政府赖以进行战争的重要源泉枯竭了,战争无法进行下去,最后的覆灭不卜可测。当然,国民党的失败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美国的援助与否,援助多少,是可以起到加速或延缓其垮台作用的。
总之,解放战争中共产党虽然在大部分时间是自力更生,依靠人民艰苦奋斗。但后期获得了苏联一定的援助,武器装备上得到改善,不可否认,苏联的援助客观上帮助了共产党取得胜利,而失去美援也加速了国民党的灭亡
(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总的策略路线。全面内战爆发不久,毛泽东发表《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谈话。这篇谈话,在内战初期敌强我弱的严峻态势下,给中国人民指出必须打倒蒋介石和能够打倒蒋介石的道理,在战略上武装了中国人民,使之树立起革命必胜的信心,中共在解放战争中制定了正确的策略路线,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
在思想理论上,共产党在革命的各个阶段,适时的提出各个发展阶段的动员口号,为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指明方向。从“和平·民主·团结”到“武装自卫”从“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到“将革命进行到底”,党的这些口号将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凝聚成为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强大力量。
军事上,党根据敌我形势变化和敌我力量消长,准确把握战争进程,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在到战略决战,在战争各个阶段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努力争取和保持战略上的主动地位,照顾全局、掌握关节,战略上坚持高度的集中统一,战役战斗指挥上提倡必要的灵活机断。
2.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发展反对蒋介石的“第二条战线”。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蒋介石军队的战斗,军事战线的斗争称第一条战线。还有一条重要的战线,即国统区以学生为主,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广大工人、农民、各阶层反蒋人士的和平民主运动。这条战线被称为第二条战线,给了蒋介石反动派以很大的打击。
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在国民党统治区蔓延和日益殖民地化,促进了第二条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开展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其一,采取了坚决保护群众利益的城市政策,团结国民党统治区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民主运动。其二,我党坚持团结各民主党派,在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爱国民主运动中,与他们合作协商,结成战斗同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运动广泛发展起来。
3.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毛泽东说,必须切实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中共中央于1946年5月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标志着党的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开始向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的重要转变。“1947年7月至9月,中央工委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形成土改的热潮。它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制度的根基,使长期遭受地主阶级残酷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农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毛泽东认真总结各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验,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土改后得到解放,积极发展农业生产 ,保证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后勤供应。翻身农民获得了土地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农业生产。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下,努力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增添牲畜农具,发展多种经营,使农村经济面貌迅速改观。由此可见,没有土地改革就无法解决解放战争的巨大物资消耗。
4.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是我军在长期战争实践中养成的优良战斗作风,也是我军优良的政治素质的集中表现。它同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相结合,在我军兵力装备处于劣势时,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劣势,减弱敌军的优势,而在我军兵力装备转为优势后,又能使这种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以加速敌人的覆没。我军的这种优良战斗作风,是在残酷、激烈的战斗中锻炼出来的。人民解放军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惟一宗旨的军队。通过强有力的政治,使其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纪律和良好的内外部关系,具有无坚不摧的战斗力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全军指战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文原.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M].军事科学出 版社,1998.
[4]胡绳.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7.
[5]吴京超.当代国际关系论丛[J].北京国际关系学报, 2005.
[6]范中路.中国经济军事史[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0.
[7]近代史编写组.中国国民党史[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7.
[责任编辑:胡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