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
2021-09-10张国金
张国金
体育课程是我国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一环,体育课能够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在锻炼过程中强健学生体魄,磨练学生意志,促进学生身心全方位成长。在初中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师除了带领学生强身健体,学习体育运动技能之外,应当要积极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磨练初中生的意志力,让学生能够具有健康进取的人生态度来对待后续的学习和成长,提高初中生的整体心理素质,使他们成长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现今初中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家庭、人际交往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由于学生心理素质差而引发的各类新闻为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心理素质也已经成为社会优质人才所必备的素养之一。故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利用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来帮助他们树立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承受力和韧性,让学生从体育课堂中收获自信心和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初中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1 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活动,激发竞争意识
体育课程教学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假设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堂活动,自觉学习体育课程内容,才能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从而营造出开放、生动、积极的体育课氛围。一个好的环境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体育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运动比赛,来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打造出一个能让学生自愿投身参加的体育活动,使得原本不太合群、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也能感受到体育竞技和运动的魅力,逐步放开心扉,在热烈活跃的体育竞赛氛围中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个比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健身器材,带领他们了解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项目,然后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对抗赛、年级篮球赛、运动会等项目,以竞争意识和好胜心来带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设置一些个人特长类的比赛,让那些具有跳绳、长跑、立定跳远等特长的学生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展现自我风采,在这种竞赛之中收获成就感和自信心。
2 指引学生制定训练计划,提高心理韧性
在锻炼初中生心理素质的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训练量和锻炼时间,在确保学生能够承受运动负荷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体育课的锻炼强度,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和韧性,對于身体素质较弱、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详细清晰的锻炼计划,比如说某位学生跑步成绩总是不合格,那么教师可以让他先制定一个小目标,每周什么时候进行跑步训练,每次训练多长时间,目标是跑到多少分钟以内,先鼓励学生制定一个他力所能及的目标,然后督促学生逐步按照计划去实行,当计划完成之后学生会收获成就感,提升自信心,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和指导,这样学生不仅仅可以提升体育成绩,更可以从这一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心理韧性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整个班级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像是两人三足、躲避球、袋鼠跳等有趣的游戏项目,一方面能够带动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另外一方面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得学生从游戏中了解到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只有每个人都协调合作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3 给予综合体育教学评价,提高学生自信
在同一个班级中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机能具有差异性,且个性与爱好也是不同的,在体育课上教师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应当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观察、评价学生,根据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育运动技能来调整教学方法,教授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强化身体素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磨练他们的意志力,并使得学生在学习多种运动技能的时候去寻找到特长和爱好。特别是在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时,切记因为学生的体育成绩差而进行批评和叱责,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心理状态,而是要让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成绩,积极配合教师进行锻炼,逐步提高身体机能和肢体协调能力。教师可以不单单要看学生的体育测验成绩,同样要关注学生的上课态度、参与积极性、体育技能学习等多方面考核,避免学生产生自卑、消极情绪。
4 结语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当注重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带领班级学生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的特长,在确保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尽力做到最好,理解班集体和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改变自身不足,克服负面情绪,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综合性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这样才能提高初中生的整体心理素质,使得他们能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