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分析
2021-09-10姜晓娟
姜晓娟
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结果。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研究对象为本地定点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40例婴幼儿急性腹泻患儿,对患儿的大便标本加以采集,并实施病原微生物的临床检验,对最终检验结果加以分析,同时给出对婴幼儿急性腹泻加以预防的相关措施。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140例婴幼儿中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为64.29%。在各种致病菌中,轮状病毒所占比例最大,是37.78%。沙门菌次之,是16.67%。然后是产毒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志贺菌、鼠伤寒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所占据的比例分别是13.33%、12.22、11.11%、5.56%、3.33%。结论 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主要包含轮状病毒、志贺菌、沙门菌等多种,采用合理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发生率。
关键词: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
对于婴幼儿而言,急性腹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是因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造成,导致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情况严重时,还会出现死亡的现象。所以,加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诊疗工作十分必要。此次研究选取本地定点医院的140例婴幼儿急性腹泻患儿,分析婴幼儿急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结果,现做出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为本地定点医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40例婴幼儿急性腹泻患儿,其中包括90例男性患儿,50例女性患儿,患儿的年龄为8-13岁,平均年龄为(9.56±2.13)岁。
1.2 方法
对患儿的大便标本加以收集,应用麦康凯、碱性蛋白冻水、SS琼脂与沙保弱氯霉素等相关培养液对病原微生物加以培养,应用API与Vitek-32两种相关鉴定试剂加以鉴别,完成标本的采集处理以后,在一小时中需实施相关检验,对于所采集的样本需要在联合培养液中完成培养,并结合临床检验相应的操作规程针对病原微生物实施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实验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
2 结果
140例患儿标本中,有90例患儿大便样本中检验出病原微生物,检出率是64.29%。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详见表一所示。
3 结论
为了使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得到一定提升,医务人员应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法都有所掌握,提升检验水平,了解各种不同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情况。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消化不良是造成婴幼儿产生急性腹泻问题的主要因素,致病因素的不同患儿所出现的临床症状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就细菌感染而言,患儿的大便会表现出黄色水样或是黏液脓状,大便的性状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就病毒感染而言,患儿的大便呈现为水样或是蛋花汤状,颜色是黄色或是黄绿色,部分患儿的大便还会伴发腥臭味道。就细菌性痢疾而言,患儿的大便会表现出脓黏液冻状血便样,没有腥臭的味道,且大便量比较少。就纯粹性的消化不良而言,患儿的大便会表现为黄绿色或是黄色,出现蛋花汤状或是稀糊状大便,少许粪便中还会存在黏液,能够观察到很多的泡沫或是黄色和白色的奶块状物质。在患儿发生急性腹泻以后,需要结合患儿的相关临床症状表现与年龄大小等诸多方面做出初步的判断,确定患儿感染的微生物病菌类型,之后进行取样并送检,獲取最终准确的检查结果,结合最终诊断的结果选取合理的药物予以治疗,从而获取更加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针对140例急性腹泻患儿进行大便样本的采样,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为64.29%。在这其中轮状病毒所占据的比例最大,是37.78%,沙门菌次之,产毒性大肠杆菌占比排在第三位。本次研究结果和有关报道结果相一致。
促使婴幼儿产生急性腹泻问题的通常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导致,需要结合患儿相应的致病原因予以科学的预防。首先,应对饮食卫生予以高度关注,尽可能减少生冷食物的使用,婴幼儿的食物需要进行加热处理,并使用专用的餐具,同时做好定期的消毒处理工作。其次,对于年龄相对较小的婴幼儿,最好采用母乳喂养的方式,以加强他们机体的免疫能力,有效规避细菌感染或是病毒感染情况的发生。母乳对于婴幼儿来讲是最好的食物,母乳中含有大量的IgA,能够有效加强婴幼儿机体的免疫能力。另外,部分急性腹泻存在的一定的传播性,所以,本地定点医院也应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定期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情况的发生。
总而言之,婴幼儿急性腹泻疾病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种类包含志贺菌、白色念珠菌、轮状病毒、沙门菌等多种,其中轮状病毒的检出率最高。
参考文献:
[1]刘永凤.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临床检验分析及预防措施[J].健康之友,2019,000(003):180-181.
[2]唐骐.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v.19(74):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