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自有相处之道

2021-09-10武鸿云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红队小刚队友

武鸿云

在很多视频中大家经常会看到谁家的两个或三个娃打闹、争抢东西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在校园里,一群娃更是有层出不穷的“斗争”。下课铃响了,我刚走出教室,一名女生委屈地跑过来哭诉:“老师,老师,坐我后面的小明拽我头发!”几名学生也围过来叽叽喳喳:“老师,今天王飞在校门口买零食!”“昨天张冬借我的橡皮不还我。”……像这样的“小事件”,天天不断,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

这些学生怎么了?天天有这么多的负面情绪!老师成了他们的情绪垃圾桶?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思考了好久,初步分析有这几个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不能每天给予孩子陪伴,不能及时化解孩子各方面的情绪;有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缺乏耐心,把皮球直接踢给老师——“有事找老师”;有的家长给孩子的压力过大,给他报太多辅导班,孩子苦不堪言,心理不平衡;有的家长包办代替的太多,孩子性格懦弱、胆小,不知道如何处理简单的人际关系;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一点委屈都不能忍受……

教育是什么

有人说:教育是时尚的,因为是社会的教育;教育是伟大的,因为是生命的教育;教育是神圣的,因为是未来的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从自己到自我、从随性到自律、从无知到智慧、从粗放到文明、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又是漫长的。教师每天除了备课、制作课件、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听课、教研、开会等,工作量已经很是繁重,下课后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会儿,又被那么多“告状者”困住。真是讲不完的道理,当不尽的法官!

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而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块土地,整个大陆就少了一点;每个人的损失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含在人类之中。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人对心理问题有免疫力。呵护心灵从意识培养开始,身心健康从自我负责开始,和谐发展从良好适应开始。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可能给予自己和别人完整的幸福。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为了使学生身心健康,在主题班会上,我告诉大家,每个人心平气和的时候,学习效率是最高的。一个人长期的负面情绪如愤怒、生气、悲愤等,可能会导致各种疾病,造成免疫力下降——可见负面情绪的危害有多大。情绪又有感染性、累积性、爆发性和不可控性,所以每个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大家探讨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最后达成协议:在保证道德和安全的底线内,应做到“三不”原则,即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假装看不见,让孩子处理

心理学认为:情绪越激动,认知功能越受限。只有当情绪恢复到正常情况时,认知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此时引导孩子才是最有效的。所以我先对学生发生的小纠纷实行“冷处理”——不生气。

有一次课外活动时间,小明与小刚在操场上打乒乓球。兩人正打得开心,球被小刚不小心踩瘪了,致使打球无法继续。于是两人开始互相指责:小刚怪小明用力太猛,不会打球;小明怪小刚看不清球,把球踩坏了……双方互不相让,都认为是对方的错,争得面红耳赤,后来动手扭打在一起,最后气呼呼地含着泪到办公室找老师评理。

我正忙着批改作业,看了他们一眼,笑道:“你们的作业要赶在放学前批改完,才能发给大家。你们不能打球了?真是可惜!先冷静冷静,反思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什么挽救的办法吧。”说完我继续低头改作业,不搭理他们。批改完作业,我就到教室去发作业,组织学生站队准备放学。大约半小时过去了,当我回到办公室时,他们原来的急躁模样荡然无存。“怎么样?想通了?”我问。“老师,我错了,我不该怪小刚的。”“老师,我也错了,以后我多带个乒乓球就是了。”两人先后认错。“我家里还有一盒新球呢!”小刚兴奋地说。“这样想很好,球坏了是正常现象呀!”我笑着说,“我这儿正好有个新的乒乓球呢,送给你们继续好好打,改天我去和你们较量一下。”两人手拉手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办公室。

不当法官,架设友谊桥梁

有很多家长经常向我抱怨,每次看到孩子们打架就心烦意乱;每次孩子们找他们评理,评了理后孩子们不服气,往往弄得他们不胜其烦。有的家长生了二宝后,白天让老大吃“小饭桌”,放学很久才接回家,尽量避免俩娃的吵闹。还有的家长,因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就找另一个孩子的家长理论,个别家长大动干戈,发展成了家长之间的“战争”。

家长会上,我告诉家长们,以后我们首先要平复自己的情绪,试着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们:“爸爸妈妈相信你们有自己的相处之道。你们和同学和谐相处,就好像蓝天白云,阳光晴好;吵架打架就像风雨来袭,电闪雷鸣。无论怎样都如天气一般,在爸妈的眼里再正常不过了,不存在好坏,只是一种状态。”家长尽量少介入,不要怕孩子吃亏,不当法官。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的纠纷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过这个过程,他们才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因为我们有评判能力,所以孩子们才会来找我们当法官。如果我们尝试去当桥梁,去积极正面地解读孩子的行为,也许孩子们的相处又会别有洞天。比如,同样是一个孩子先打另一个孩子,我们可以好奇地问他:你是不是想跟小伙伴玩,然后不小心劲儿使大了?请以后注意自己的力气哦,不然小伙伴会生气的。

不当法官,要做桥梁。如果忍不住要介入,可以用巧妙的、让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介入。有一次,两个学生因为交作业吵架。当时一个学生插队交作业,另一名学生去制止他。两人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班会课上,我让全班学生分为红、白两队,红队支持“插队交作业”的甲,白队支持“制止”的乙。甲乙二人在黑板前听辩。我先让两队为自己支持的队友找优点。红队说甲队友是我们班的短跑冠军,在上次学校运动会200米短跑中获得冠军;白队说乙队友成绩优秀,助人为乐。红白两队你一言我一语地为自己队友寻找优点,甲乙两人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脸上的乌云早已烟消云散——偷着乐呢!“再来辩辩交作业的事情吧”,我及时转移话题。红队认为甲插队交作业是因为怕老师批评他作业交得晚;白队认为乙的“制止”是伸张正义,任何事情都有先来后到,不能插队!红队说可能甲作业写得不太好,心虚;白队及时反驳:为什么不好好写作业呢?……两队“辩友”绞尽脑汁为自己队友开脱,把甲乙二人吵架的理由说尽了。慢慢地,甲乙两人抬起头,欣赏起全班同学的精彩辩论,早已忘记自己是当事人了。最后甲不好意思地说:“我错了,不该插队交作业。”乙接着说:“我也太冲动了,应该心平气和地跟你说话。”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说你行,你就行

期望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期望效应”常常可以发挥强大而神奇的威力。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的信心越强,学生对教师期望的反应就越强烈,从而越会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在心理学上,这种对别人传递期待并收获预期效果的情况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因此,要想使一个孩子更好地发展,就应该向他传递正向的期望,对他说“你能行”。

记得二十多年前的一次周末野炊活动,学校要求不准家长接送,不准带零食,只允许带饮用水。我和几位同事、家长带领孩子们去郊外。自愿参加的学生有三十多人,步行约五千米。学生分几个小组,各小组分好工,每组带一个炒锅、铲子;教师带好半成品蔬菜、豆制品、肉类等,而我负责带了100个烧饼。队伍整整齐齐地走出市区,不快不慢地到达了郊外。我们来到一座小山下,放下行李。活动开始,我们先爬山,下山后,捡柴,支灶,做饭。每组有一个成人陪同,并负责给组员分工,安排各项工作。当我们组好不容易爬到山顶的时候,动作迅速的一组已经开始下山了。我顾不得留恋山顶的景色,捡了几块燕子石急忙下山来。孩子们有捡柴的、找大石块(支灶用)的,运柴的、支炉灶的,生火的、分菜的,大伙忙得不亦乐乎。在同事和家长们的帮助下,每组六个菜很快上“桌”(天然大草坪当桌子)了。我每组分好烧饼,看着大家狼吞虎咽的样子——吃得真香……我想,也许多年后,他们对那次野炊活动还会记忆犹新。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适度放手,主动将一些能锻炼孩子能力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做,多对孩子说“相信你能做到”。这样,孩子会觉得我们是信任他们的,就会增加自信心、增加干劲,努力更好地去完成任务,最后,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能干。正如“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总之,在孩子们相处的时候,我们尽量不介入。因为信任,所以相信他们有自己的相处之道;因为有爱,所以我们即便介入,也要带着谦卑之心,去帮助而非破坏。不管或不介入不等于袖手旁观、放任自流,管或介入也并不是事无巨细。

管抑或不管,皆因为爱……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红队小刚队友
作文表意要清楚
精彩的足球比赛
不足为奇
为什么每月的天数不一样
专款专用
终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