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须“五看”
2021-09-10郝忠勇
郝忠勇
近日举行的诸城市2020年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有16位语文老师同台竞技,阅读教学同课异构,展示了诸城青年语文教师队伍的风采。赛事尘埃落定,我不禁回顾反思,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从哪些标准来观课议课呢?以阅读教学为例,笔者认为,一堂好课,通常绕不过以下“五看”。
一看文本处理。文本的处理,应恰到好处。拿来一篇文章,即便不会教学,也知道读一读。教参中都有关于文本的解析,这是现成的。但单是这些还不够,只拿这些来教学,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是“二道贩子”。教师还需要深入理解,把握文本,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再付诸教学。不单是知道文本里面写了什么,还要根究怎么写的,也就是上升到“用教材”的阶段。
一篇文章里面有多少内容?无边无沿。一堂课要教清楚文章中都写了什么内容,那是很乏力的。据说当年北大著名学者马叙伦讲庄子,只一个《天下》篇,讲了一个学期也没结束,马先生还得了个“马天下”的绰号。那内容之丰富,知识含量之博大,超乎想象。阅读教学也是这样,抽丝剥茧地顺着一个个枝节讲开去,怕是没有结束的时候。
所以教读文章,自己要先弄明白了,知道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只有这样,你才知道,哪些要讲,哪些该省略掉。课堂上我们往往看见教师什么都想教,却什么也弄不透彻,结果课堂塞得很满,师生都很累,学生貌似收获很多,实则听得云里雾里。有老师问:“九年级时间太紧,舍弃几篇课文不教,行不行?”行!全部舍弃都不碍事。你不用这个,就用那个。以前教材多个版本并存的时候,阅读篇目多样化,也是一样教学,没有“非此不可”。做习题不也是阅读分析,不也得阅读文章吗?文本不过是训练语文素养的例子。关于教材的话题,就是认识的问题——怎么看待文本这个“例子”?高明的老师,化繁为简,不在枝节无效的内容上兜圈子,用教材达成自己的教学目的,而这目的就是超越文本的学科素养指向。
二看学生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活动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表现带动着课堂的氛围,影响着课堂的效果。良好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身心愉悦、精神放松的。
经常看见一些老师的课堂,一上来就弄得双方都很紧张,学生噤口不言,老师越是着急,学生越是沉闷,大有黑云压城之感。我们都替老师捏一把汗:就这气氛,这堂课怕是玩完了!分析导致这样的课堂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缺乏互动,老师自说自话,不关注学生,学生没有被带动起来;二是内容枯燥,老师一厢情愿,不掌握学情,讲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三是老师缺乏亲和力,过于强势,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甚至老师就是一个面目可憎、语言乏味的人,冷淡沉闷的个性难以让课堂热起来。
好的课堂,一定由优质的活动组成。活动方式多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不断产生多维互动,学生如鱼得水,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如果说我们以前多关注老师的表现,那么现在应把更多的眼光投放在学生身上。毕竟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课堂成败的“宝”要押在学生的表现上。
三看教师素质。先进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基本功,高超的教学艺术,是优秀教师的“吉祥三宝”。教师表现也是课堂的主要看点。如漂亮工整的板书、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和蔼得体的教态,都会落在学生的眼里,印在学生的心里,并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对象。
教学首先是一门技术,但是课堂不应停留于技术操作。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业务水平的提高,课堂教学一定要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如同“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庖丁,通过不断的历练,以至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时时产生教学艺术的美感,教学行为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绚烂美好的精神活动。
沉淀在学生生命中的那些愉悦的学习经历、难忘的课堂片段记忆,往往都是与优秀的教师个体素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抽离了优秀教师的执导,课堂是乏味的,也是缺少灵魂的。时过多年,对那些平庸的课堂,学生往往忘记学了什么,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首先忘记了教过自己的老师姓甚名谁,教师的形象早已模糊不清了。
四看教学效果。就是看学生的收获到底有多少。一堂课最终还是要落到学生的实际收获上。识字、阅读、写作这些方面是否扎实,有没有新生成?课堂上有没有高品质的思维训练?学生在思想、情感、价值观方面是不是有所感动或领悟?……这些都可纳入教学成效的考查范畴。
当然,课堂效果也需要辩证看待,想用一纸小卷测试一下的做法,还是低级简单的手段。有一些课堂生成的结果,是试卷检测不出来的,它并不直接诉诸书面题目。譬如心弦轻轻的震颤,如坐春风的聆听,酣畅淋漓的饱读,灵机一动的豁然开朗,脱胎换骨式的情感洗礼等,这些恐怕不是一两道题目可以考查出来的。
一站式的听说读写,逐一做来固然好;一课一得式地在某一两处深下去,也很好。热热闹闹的激烈辩论当然好;安安静静地默读、书写也不错。满教室是学生为主角的唱念做打全武行,听完课也不管老师到底在何处,的确很活泼;教师口若悬河一讲到底,而学生听得入神入迷如痴如醉,也坏不到哪里去……以学生是否学有所得为标准来衡量课堂优劣,一切形式都有存在的理由,皆是好的。
据说某老师执教公开课,上来只布置学生阅讀课文,一节课全是学生琅琅书声,师生不交一言。下课铃响,老师视听课人如无物,拂衣扬长而去……令人咋舌之余,又让人暗暗击节叫好:这不是魏晋风度吗!读书就是教学本身,痛痛快快地读一回就挺实惠的。另觅他物,复要作甚?
五看创新之处。《论语》中孔子标榜“述而不作”,就是说自己只负责传播转达往圣先贤的主张,而不刻意地去创新,另行创作。话是这样说,但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却不断给后人以新的启迪,产生新的理论。这也是教育的秘密,老旧的内容,传统的形式,却能时时给人老树新芽的感发。这也是教学之所以最具艺术活力的特点。
语文课堂也是这样,时时呼唤令人耳目一新的元素和力量,不论是内容的,还是方式方法的、手段的。尤其是青年老师,在传承传统教育理论的同时,应有不断创新的活力和胆识。因为你年轻,有资本去探索,去大胆尝试,甚至去犯错。爱因斯坦就说过,“没犯过错的人必定没尝试过新事物”。
课堂好比是一条河流,它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它的流向也是变动的:有九曲回肠的地方,有平坦舒缓的地方;有枯竭断流的季节,也有恣肆汪洋的时候,有时它还会狂荡不羁溢出河床甚至改道……该怎么办?就随流赋形吧,让课堂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别担心改变了方向,也不用担心更换了内容。对于这节课来说,这只是随机的小改变;对于学生一生的素养来说,这是无伤大雅的小节点;而对于你整个专业成长来说,这是平坦道路的转折处,是有惊无险的历练,是教育智慧,或者也可以叫作“创新”的东西。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