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悉数这些个“十年”

2021-09-10孙娜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室教材数学

孙娜

“十年”这个词,于我而言,似乎有特别的意义。在我人生的时光轴上,曾经的那些个“十年”, 刻下了我与教育的情缘。

第一个十年:爱为底色, 情系语文

1993年,17岁的我成为山东省济南市一所历史名校——经五路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这所学校有着优良的教学传统,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都很丰富。刚入职的我热情高涨,如饥似渴地学习。

也许是因为自己过早上学的经历,我对年龄偏小的孩子,格外有一种理解和疼爱。祺是班上年龄最小的一个孩子,小小的个子,亮亮的眼睛中总隐含着一种羞涩和胆怯,动不动就会哭鼻子。每次活动,我都会拉着他的手,站到队伍的最前面鼓励他;课堂发言时,我会用坚定的目光鼓励他;当祺的爸爸妈妈因工作忙,无暇照料他时,我就带他回家吃饭,给他讲故事,和他说悄悄话。有一次,祺不小心拉了裤子,我二话没说,赶紧把他抱进洗手间,帮他擦洗干净、换好裤子,帮他把内衣清洗干净,放在暖气上烘干。渐渐地,他的声音大了,思维越来越敏捷,数学上的才华展现出来了,我推荐他做数学课代表。他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到了中高年级,一跃成了年级里数学成绩的佼佼者。

也许是因为这份理解,我一直没有把老师们“好心的忠告”放在心上——“对孩子要严防死控,否则他们就会蹬鼻子上脸”。在从事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孩子们很黏我,而且比较听话,把我当作知心姐姐。其实我没有为孩子们多做什么,只是在他们需要我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陪伴、倾听和关爱。

工作的第二年,我参加全区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三字一画”,我获得了全区鲜有的全能奖,崭露头角。第三年,学校推荐我参加了全国多媒体课堂录像课比赛,我上的是《蔬菜》一课。当时教学设备简陋,要用幻灯片,我就一张张地抄写、绘制。当时计算机还没普及,为了制作课件,我买来各种蔬菜,请专业老师拍照,做成课件。然后一遍遍地磨课,为一个问题的设计反复斟酌。最终这节录像课获得了全国三等奖。这对那时的我来说,是个莫大的鼓励。在这个过程中,我懂得了怎样研读教材、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理解孩子的思维。

渐渐地,我的工作能力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也得到了很多提升自己的机会,开始参与区级、市级乃至全国的赛课、研课活动,获得了不少成绩。在不断的磨砺中,我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功底,成长为一名语文教学骨干教师。

第二个十年:由文转理,初尝“跨界”

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因为工作能力比较突出,在工作的第九年,我被选为学校包班实验教师,通教语文、数学学科,由此结识了我教育生涯中的关键人物——区数学教研员董惠平老师。她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情怀感染了我,并在日后一步步引导我走向成功。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董老师找我聊天,说:“转行教数学吧!”我有些犹豫。原因有二:一是在我语文教学已经逐步走向成熟的时候,语文教学的生涯却要戛然而止;二是要清空所有的付出,我确实有点不忍。更重要的是,我总觉得自己小时候的数学没学好。董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数学学得不好的老师,才能教好数学!” 我不解:自己都学得不好,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可是当我眼前浮现小时候上数学课听得云里雾里的场景时,我开始萌生动意:怎么才能教好数学呢?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我决定试一试:“不能让孩子重复我的路,我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喜欢上数学!”就这样,在工作第十个年头,26岁的我决定清空自己,做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

蓄满的过程是艰辛的。在董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努力拔节。

因为感觉自己当年学得“不太好”,所以我在研读教材上下的气力就特别大。

我开始像小学生那样“啃”教材:仔细揣摩——把握教材的内容实质,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思考学生学习的逻辑程序,找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凡事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每个内容做到透彻理解——如教材呈现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呈现,应根据实际学情做哪些调整,应设计哪些相关的数学活动,通过这些数学活动要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等等。充分把握内容间的逻辑关系——通读了小学阶段的数学教科书后,以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将全册及单元知识成块地呈现出来,使数学知识以网络的方式铭记于心。在备课时,注意将课时的内容与单元的、全套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特别注重摸清本节课的学情、学力,然后分析该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做到课时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吻合。

因为总感觉自己当年学得“不太好”,我对学生的反应特别看重。

记得开始上数学课时,我常常是精心备课,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可上着上着,就感觉起初设计的路子走不下去了。孩子们的发言,我都对接不上,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经常焦灼于自己究竟哪里出了问题。上完第一个教学班,我就钻进办公室反思,记下每一个失败的片段,琢磨改进的策略,接着到第二个教学班去实践,再回头记下效果和不足。几年下来,光反思记录本就写了好几叠。渐渐地,我发现 “痛苦”的原因是自己对接不上孩子们生成的思维。于是,了解学生、研读学生成了我当年最重要的课题。我深深地体会到“当年学不好的人就怕教不好”,这种心理使得反思成为我的一种需要、一种自我要求。由于自己的经历,我深知孩子们学不好数学的苦恼和症结,想法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和数学亲近。

为了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课,我对自己的要求近乎到了苛刻的地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自录自评”。把自己的摄像机架在教室后面,随时录课。在镜像中的场景最真实、最客观,也最无情。它记录着我课堂上每一句话、学生们的每一句反馈,甚至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课后,我和同事们对着镜头一遍遍地看,研究思路、寻找对策。面对镜头,我自我剖析,自我否定,这个滋味虽很不好受,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上公開课再一次成为我这个数学教学“新兵”的成长机会。而每次课后的评课环节,都是让我感到最“尴尬”的时候。我最怕别人找我的毛病,但董老师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课堂问题,然后细致地分析背后的原因。起初,她的“严苛”让我很下不来台,常弄得我面红耳赤,觉得无地自容。但过后再上课,恰恰是这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解决了问题症结,让我的课越上越好。

曾经喜欢听表扬的心态随着阅历的丰富已经悄然变化。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表扬可以满足短暂的心理需求,但不能指导行为改进,真正有价值的是对问题的发现。所以,后来我再请老师们来评课时,第一句话就是:“优点一概不用讲,大家直接说问题。”就这样,我从一节节观摩课的打磨中,受益颇深,无论是理念的引领、教学思路的设计,还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实施,都得到极大的提升,缩短了在教学中自我探索的进程。

这些经历都告诉我,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承重”,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咬牙挺过去,这样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心无旁骛地付出,成绩就会不期而至。2004年,我执教的“1000以内数的认识”获省评优课一等奖第一名;同年,获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多媒体综合运用实验研究评优课一等奖。2005年,我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第七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察交流会课堂教学大赛,执教的“长方形的面积”获得一等奖。接着,先后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录制的两节课收入人教版教材VCD光盘,面向全国发行。我个人先后获得区教学能手、市青年科技奖、市数学学科带头人、省青春立功三等功、全国优秀实验教师等荣誉。

2010年,我成为一名山东省特级教师,我庆幸自己的选择,正是因为先前的语文、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拥有了更多的人文情怀、文学视野、跨界素养和优秀的班级管理经验。

第三个十年:学科融合,全人教育

结缘李振村先生,结缘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也许是我所有经历的准备使然。“全课程”实验带来的美妙教室生活愿景深深地打动了我。2013年9月,我成为“全课程”实验改革团队首批成员。重新定义的包班生活,完全不同的跨学科教学以及颠覆传统的新教室生活,对我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当老师拥有教材开发权的时候,“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才不是一句空话。始业,源于民国时期的一个概念,就是“开始学业”的意思。我们把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作为“始业”学段,开发了幼小衔接、让孩子们柔性“软着陆”的“始业课”,目的在于营造安全、愉悦的教室氛围,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喜欢老师;用丰富、有趣的课程内容,让孩子们爱上学习,学会学习;帮助孩子们建立内在的秩序感,让他们形成自主约束的规则;建立解决问题的程序,让孩子们学习自主解决问题。“始业”课程有三个特色。第一是学科融合。每个小主题选文和活动设计,我们要考虑到和孩子的生活经历融合,多学科支撑。课程本身,应该指向儿童生活,能给予他们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广博的智力背景,让孩子们成为一个完整和立体的人。第二是高度的游戏精神。在校本教材选文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如何坚守儿童立场。围绕主题,孩子们唱儿歌、读绘本、玩游戏、演戏剧、学舞蹈……创造出有趣、有意义的生活。第三是坚持教室中心。师生共同生活,构建润泽教室。与传统的分科学习相比,置身于广阔的世界,孩子们的知识与生命就这样被唤醒。我也因此调动起自身沉积多年的全科素养,跟着孩子们一起成长、创造,生命焕发出无限的活力。

包班生活留给我太多的温暖而美好的记忆,让我构建润泽教室的愿景成为现实。而更重要的是,包班生活让我们可以听得懂孩子的各种语言,让他们得以做最好的自己。

我用每一天的晨诵唤醒黎明,用每一个生日课程温暖心灵,用每月的“非傳统文化日”给自由更大的空间,用每个课程结束仪式和期末庆典激励孩子们进步。是的,用我们每一份努力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闪闪发光。

通过六年的革新实践和探索,如今的我,成长为一名北京市特级教师。所有的实践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面向未来的教育,仅仅做一个优秀的学科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要做一名全人教师,构建润泽的教室,以爱和尊重为底色,使儿童的智慧和潜能经由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润色和启迪,得以发展,从而成就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我的使命。

海明威说过,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生命是一段旅程,悉数这些个“十年”,我庆幸自己教育生涯中,能够拥有这样一次次跨界的机会,每一次的角色转换,都是对自我的突破;每一次的重新出发,都是曾经积淀的勃发。在未来的N个“十年”里,我将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继续一步步地接近教育的真谛:丰富人,完善人,成全人。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教室教材数学
教材精读
不要在教室打闹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