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传播类专业新闻摄影教法新探

2021-09-10詹雨鑫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新媒体教学方法

摘要:传播与策划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专业大类,是近几年国内众多高职院校陆续开办的新兴专业。新闻摄影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鉴于新媒体传播环境对新闻摄影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非摄影专业的学情特点与实训特色,传播与策划专业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必须紧扣育人需求与职业要求,以技艺融合为导向,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新闻摄影技艺,同时着力提升新媒体素养,为日后从事新闻传播领域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与策划;新闻摄影;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0-0227-03

应新媒体强势崛起带来的新职业需求,国内众多高职院校近几年陆续开办传播与策划专业。该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专业大类,主要为广大企业新媒体运营、品牌营销策划等岗位,以及各类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宣传岗位培养新媒体人才,技能涵盖新媒体内容策划、生产与传播。传播与策划专业普遍将新闻摄影课程(不同高校课程名称有所不同,如摄影基础、新闻摄影摄像、摄影摄像基础、摄影摄像技术等等,本文统称为“新闻摄影课程”)列为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并明显区别于传统艺术摄影,旨在培养学生新闻摄影技能以及新媒体素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困境与机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须与新媒体时代接轨

“新媒体以个人化、互动性、全球性传播的独特优势对传统媒体构成了强劲冲击。”[1]新媒体时代,信息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发生重大变化,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即“人人都是记者”。“新媒体时代,人们的文字阅读耐性进一步弱化。由于新闻摄影提供了比文字更强的可视性、直观性、现场性、见证性,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的地位日趋提升。”[2]可以说,新媒体时代数字摄影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新闻图片、新闻影像快速、大范围地传播,推动新闻摄影在构思立意、拍摄手法、平台载体、发布呈现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新闻图片的采集已呈现明显的大众化,即“人人都是摄影记者”。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摄影教学方法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传播与策划专业教学之需。教学内容方面,摄影课程内容体系、教材体系还未完全跟上数字时代的信息更新速度,缺乏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显著地位提升、鲜明发展特点等趋势的研究,有效融合新闻与摄影理论并作用于新媒体实践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教学模式方面,新媒体环境对传统课堂授课“重理论轻实践”提出了挑战,如何依据传播与策划专业学情,量身定制更为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获得新闻摄影技能并运用于新媒体实战,并且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在新闻摄影作品中呈现新闻的专业性以及摄影的艺术性亟待解决。

二、探索与思考:以技艺融合理念推动教学策略创新

针对上述困境与机遇,高职院校传播与策划专业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改革着力点应放在新媒体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融合上,植入新媒体概念,借助新媒体资源,以技艺融合理念推动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新媒体时代充分接轨,进一步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摄影技术应注重理论够用与学以致用

1.理论讲授突出重点

鉴于传播与策划专业并非摄影科班专业等学情,理论知识讲授应突出重点,够用、适用,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运用即可,重在探索符合高职层次学生需求、能增强学习主动性的理论教学方法。

新闻理论方面,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新成果,着重讲解新闻的含义、特征与要素,新媒体的含义、特征等重点知识,精讲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典型性,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以及“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本源,变动出新闻”等基础理论;摄影理论方面,着重讲解摄影器材参数与操作、景别与角度、构图与用光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融合新闻与摄影形成新闻摄影知识话语体系——摄影技术只是手段,报道新闻才是目的。即通过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获取新闻图片、新闻影像等内容,目的在于表达和传递新闻;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注重现场感、纪实性、典型性是新闻摄影的重要特征;抓拍构图、定格瞬间是新闻摄影的重要技巧。

理论讲授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要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技术、传播生态之变,以应对复杂的形势与挑战,但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工作者不变的坚守。无论新技术带来的新媒体媒介容量有多大、速度有多快、互动有多强,新闻传播一旦脱离事实,新闻再也无从谈起,新闻摄影从根本上不成立。换句话说,新闻摄影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了新特征、新趋势,拍摄手法、传播途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但从根本上更加强调真实性、时效性与现场感等新闻特性。

2.任务驱动重视实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闻实践类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3]新闻摄影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实操能力是传播与策划专业人才的核心技能,学生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实训,在不断实践操练中才能掌握摄影技能。新闻摄影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在实训环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使用器材,在反复操作、反复体会中逐步提升摄影技能,同时结合新闻与摄影理论知识,领会新闻摄影的精髓,做到熟能生巧、学以致用。此外,在课程的过程性、终结性考核评价中应加大实践成绩的比重。

可在實训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例如,安排校园新闻摄影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特定人物、实物、景物、活动等抓拍,在立意、构图、色彩方面体现新闻性,并通过新媒体方式发送作业,最后将教师检查、把关后的作品发布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学生个人新媒体社交平台作传播尝试,由此熟悉采、编、发等流程。还可利用校园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资源,安排学生参与真实的新闻采访、图片拍摄、新媒体内容制作与传播等一系列工作,熟悉真实的新媒体工作环境,了解新媒体工作特点,掌握新媒体工作技能。

实训中还应嵌入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例如,引导学生养成谨慎、有序的工作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导学生在执行新闻摄影任务之前,做好“两个准备”:一是检查器材功能是否正常、配件是否齐备、电池电量是否饱满、备用储存卡是否携带等等;二是明确新闻主题、了解拍摄对象,预先在摄影技巧、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谋划,为定格有冲击力、感染力的作品做好准备工作。

3.对比教学解决难点

新媒體时代,新闻视频尤其是新闻短视频传播方兴未艾。新闻摄影与新闻摄像有很多共性,因而传播与策划专业普遍将摄影摄像列入同一门课程,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实践证明,采用对比教学法,打通新闻摄影摄像知识体系,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数字摄像机的分类、特点、操作方法时,为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可以从构造、构图、用光、实操等角度,对比分析数码相机与数码摄像机的异同点。相对于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的构造与成像原理更为复杂,但与数码相机又有共通之处,如光学系统、电源系统、数字系统以及光、电、数字信号转换原理基本是相通的。在对比教学中化繁为简,能使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克服陌生感与畏难情绪。又如,正确调整数码摄像机参数是顺利操作摄像机的前提,相对于数码相机的参数调整来说,数码摄像机更为烦琐,主要体现在滤色片的选择,黑平衡、后焦距、增益以及斑马纹等细节的理解与操作层面。通过对比教学,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到数码摄像机相对复杂之处,能更快掌握操作要领。

此外,还可在新闻摄影与生活摄影、专业摄影与大众摄影、新媒体摄影与传统媒体摄影等概念、特征方面进行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认知。

4.案例教学融会贯通

案例教学法亦是新闻摄影课程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选用的案例不必限定于教材内容,可以从经典新闻作品、学生习作乃至手机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获得,着力提升案例的贴近性、适用性、时效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独立思考的主动性、深入分析的积极性。

在讲解新闻摄影核心内容构图时,可先从相对简单的景别、方位、高度等概念入手。讲授景别,为便于学生理解,可选用经典新闻作品案例,分别从景物、人物两大类主体进行景别的分解,即何为“远、全、中、近、特”以及各自的呈现特点。讲授方位,通过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创作同一人物的正面、背面、正侧面、斜侧面等四张不同拍摄方位的习作,课堂上集中点评,对比四种主要拍摄方位的异同点、优缺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拍摄方位的使用技巧。讲解高度,与之前讲解的景别、方位结合起来,通过分析经典新闻作品、学生习作或新媒体作品实例,引导学生学会综合分析案例采用了哪种景别、是什么方位以及哪种拍摄高度,进一步辨识景别、方位与高度的异同点以及呈现效果,从而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案例教学法还可运用于器材选购等课程内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少学生对摄影感兴趣,对器材有需求。通过展示、介绍不同器材,让学生掌握辨别器材优劣的方法;同时告诫学生,购买器材前要明确自身需求与预算范围,不要盲目追求时尚,不能超能力消费,培养学生量入为出、理性务实的消费观。

(二)摄影艺术应注重课程思政与美学熏陶

1.技艺融合提升底蕴

如前所述,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新闻摄影作品的现场感、画面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事实上,“现场感”“画面感”乃至“冲击力”“感染力”已涉及摄影艺术的美学范畴。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则是技术的升华。要正确看待新闻摄影技术性之外的艺术性,即新闻摄影知识与技能之外,真正体现传播与策划专业学生学识水平或底蕴的,是经过升华的内在审美能力。这是高校全方位育人中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媒体时代对从业者新闻摄影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

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应从技艺融合角度进行全方位的再审视、再改造。从首次授课开始至学期授课结束,不间断地向学生输入新闻摄影技艺融合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求知,提升创新创造能力。新闻摄影作为用“光”“影”来记录生活等客观事物、反映感动等主观感受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何在对美学思想的阐释中推动摄影实践,如何在不断的摄影实践中体悟艺术美感,达到技艺融合?一方面,要遵循真实性等原则,熟练掌握新闻传播规律与新闻摄影技巧,突出创作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敏锐的眼光精准把握新媒体时代大众审美的新特点,拍摄具有深厚思想意蕴、情感内涵的优秀作品。

2.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汇聚在时代之美中。”[4]新闻摄影作品讲究瞬间定格,不仅要以现场内容真实感打动受众,而且应以独特的形式美感扣人心弦,即“新闻摄影的纪实性和形象性固然重要,但是情感性也不可或缺”“通过具有情感性的新闻摄影语言走进受众的内心”[5]。唯有如此,新闻摄影作品才能从新媒体传播的低成本、大批量的图片中脱颖而出。

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注入情感,从审美以及人文关怀层面构思抓拍角度,定格饱含情感的瞬间,以富有情感性的新闻摄影语言以及作品的人文价值去打动受众,实现新闻摄影作品感动人心的最大化呈现。

因此,教学中应适时融入与审美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讲解器材硬件构造,重点引导学生领会摄影美学中的自然之美与精神愉悦,不要纠结于器材的机械构造与硬件参数;能否拍出激发共鸣的优秀作品,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在于器材,而在于技艺融合,在于对美学价值的追求,通过人、景、物等客观事物去传递情感内涵与美学意蕴。又如,讲解景别、方位、高度时,通过案例展示或作业点评,引导学生理解美为何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对景别、方位、高度的选择,在于理解美、追寻美、解构美,重在突出主体的进取姿态、有序形态,体现时代特征、时代之美,受众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时代气息。

3.输入正面价值导向

“摄影师只有内蕴美好的精神,才会外化出美好的摄影作品。”[6]在知识传授以及摄影实践中,应积极向学生输入正面的价值导向,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新闻摄影作品要体现精神与形体的统一,即追求技艺融合,用自在的心灵去感悟美好,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艺术美,学会通过镜头捕捉社会之美,形成正面的价值取向,反映出更加专业的新闻态度。

一是求真。真实性与美学性辩证统一。打动人心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是内容真实与形式美感的统一。新闻摄影作品的美学性不等于夸张、修饰,真实性才是美学性的底色,所以必须自觉抵制新闻造假、图片造假乃至版权盗取等不良行为。

二是求善。善于站在受众角度,运用摄影技巧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感染力,让作品不仅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更是情感的注入与表达,营造的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视觉语境。让受众有所感触,留下深刻印象,这才是新闻摄影作品对新闻传播最有力的推动、最有效的表达。

三是求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讲、练、悟结合,让学生跳出为练而练、为美而美的误区,真正领悟新闻摄影不是器材的把玩,而是对时代大美的追求与表达,不是对新闻事件的表面关注,而是对新闻内涵的挖掘与呈现,进一步拓展新闻的价值。

4.摄影摄像艺术共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图片、影像等视觉影像传播的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新闻摄影与新闻摄像具有美学共性,都是追求美、表达美;动态视频作品与静态摄影作品一样,体现的美都是作者对外界事物的积极审美,是和谐、统一的自由形式与心灵美的表达。

因此,新闻摄影课程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摄影摄像背后的艺术共性。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新闻摄影作品还是摄像作品,在内容真实、形式优美的表达中,必须最大化突出、强化作品的主体,以形式美吸引受众关注,以内容美引发受众思想感悟、情感共鸣。循循善诱之下,引导学生逐渐领悟,无论怎样调整参数,摄影摄像的更高追求始终在于通过镜头语言去反映生活中最真实的美,捕捉、呈现社会文化历史积淀于人的意识中的大美;通过摄影摄像,贴近自然与现实,主动感受美的无限意趣,寻得精神的超越与升华。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课程对培养专业人才新媒体综合技能、职业素养有重要作用。在课程教学中植入新媒体思维,采用新媒体手段,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于技术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找平衡,加强美学熏陶,推动技艺融合,是促进学生综合技能发展,提升审美能力、艺术修养、新媒体素养的重要手段;同时,有效启迪学生领悟新闻摄影的不变坚守:除了呈现新闻、传递新闻外,更是为了追寻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而存在,反映时代精神、时代之美才是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终极意义所在。新闻摄影课程教学要从“技”的层面跃至“艺”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胡颖.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新闻摄影教学方法的探析[J].美术大观,2017(12):140-141.

[2] 鄭雷.浅析新媒体语境下新闻摄影发展策略[J].中国报业,2021(5):100-101.

[3] 张弛.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9(1):96-99.

[4] 李昕桐.“摄影美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7-8.

[5] 张翔,张林贺.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解析[J].新闻爱好者,2021(1):65-67.

[6] 李昕桐.“摄影美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7-8.

作者简介:詹雨鑫(1980—),男,四川内江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新媒体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