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21-09-10聂美琦
【摘要】本文通过听课、讲课、讲座等方式,分析了学讲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取得的成效,重点阐述了学讲方式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学校相关政策措施不够完善,部分教师缺乏长远发展意识教学理念因循守旧,自主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设计不贴合学生等,并从分组、教学载体、教师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
【关键词】学讲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进去;讲出来
一、学讲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取得的成效
(一)分层施教,成长重于成绩
该校每班的学生层次高低不齐,学生的学习起点普遍较低,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但各位教师都能根据学讲方式组织课堂,以因材施教作为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分层组班,根据学生的学情调节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发展,逐步推进,让学生慢慢对自己充满自信,可以很好地适应课堂。对于很多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会在午休進行免费辅导,学生自愿参加,慢慢下来,普遍班级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以讲促学,学习动机提高
学讲方式注重学生“讲出来”,在记忆金字塔中,讲给别人听是最高层次的记忆效果。在课堂中,学生可以站在讲台上,去给其他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方向指引者,自主学习的支持者,小组讨论的组织者,在课堂中,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时刻给学生进行解疑答惑。这样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品质,既满足了学生在同学面前的表现欲,又让他们体会了分享知识带来的喜悦感,利用成就激励作用,很好的让学生收获成就感,有其他同学的赞赏和教师的鼓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责任感,这些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讲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教师缺乏长远发展意识,教学理念因循守旧
部分教师在学讲实施的过程中,有些过于急功近利追求短期表现,做了一些迎合形势的投机取巧行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也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学讲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位老师这么跟我说:“我工作20多年了,感觉只有这几年,教师都在谈教学的话题,无论赞同还是否定,都在谈教改。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是有一部分教师无法更新新观念,跟不上课改的步伐,认为其没有用处,过于花哨。”这实际上是很多学校面临的现状,学校有时会根据学校自身做出一些调整和改进,大多数的教师会从自身开始改变去适应学校的发展,仍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每每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不知会实行多久而不想去做出改变,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对的,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为学校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行动。
(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较差,课堂参与积极度较低
在刚开始进行学讲课的时候,通过课堂发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较差,对于很多问题有些学生即使会,也讲不清楚,达不到让其他学生听懂的效果,而教师要是在重复讲一遍又影响了课堂进度,也不符合学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不对,导致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较差,并且学习习惯养成重视培养度不够,尤其是自己的思维能力,无法适应新课堂;另一方面在于教师,几天课堂实践下来,很多教师会比较急躁。想想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也跟着变得急于求成,变得急躁。然而教育的一大特征是“慢”,教育是一个“慢”事业,我们不能只是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速度。虽然社会期待我们学校快速发展,学校会期待我们教师快速成长,家长也会期待学生快速成才,却忘记了一个教育的重要理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学习,主动成长,我们老师更要有耐心的细致的去培养学生,引领学生“学进去,讲出来”。
三、学讲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分组要求不够明确
分组一直都是课改之中一种重要方式,在分组中首先应该保证要达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帮互助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这种机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更能让教学效果显著。利用互相批改、互相检查、互相提背等形式,可以最大化地扩大检查面与练习面,也最能及时发现问题。利用“兵教兵”的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学生疑难,可以有效减少学习的“夹生饭”。
(二)教师的教学形式组织不当
课堂中组织教学的形式主要以自主性学习和同学间的合作性学习为主。要求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自主性的学习来彰显学习主体是每一位学生,学习方式包括:合作学习、“讲出来”和“教别人”,学伴随着讲,特别是同学直接的一对一的互助,调动了学习者主动的自主学习,提升学习者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探讨问题的深度,重点在于培养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习者自学的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也让教学更有效。
课堂教学的改革一直都在路上,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变得更有意义,并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都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教学的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它不断的引导着我们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做出改变。我们要在学讲方式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深入、持续的反思,让反思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习惯和本能。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一方式提出更为合理、及时、正确、先进的认识,才能对学讲方式把握的更清晰,运用的更娴熟。
参考文献:
[1]李雪.《新课改背景下对杜郎口教学模式的反思研究》,《新课程改革旬刊》[J].2011(1):93-94.
[2]郭晓明.《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论探讨》,《课程·教材·教法》[J].2001年第2期:27-31.
[3]杨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的演进》[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6月.
[4]张雪峰.《思想品德课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11月.
作者简介:聂美琦(1993.05-),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徐州高级中学,研究生,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