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体系规划研究
2021-09-10代晨光
代晨光
摘 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的问题日益显现,为了能够更好地整合广大乡村地区的发展资源、提高村庄发展质量以及促进乡村振兴,一定要对乡村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基于此,文章首先对乡村建设规划的目的和原则进行了分析,接着重点阐述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完善乡村体系规划的建议。希望能够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国土空间;乡村体系;规划研究
0 引言
“多规合一”理念是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提出的重要思想。经过近五年的试点工作,规划转型已进入高潮阶段。不仅改革了管理机构,而且重构了规划体系。农村建设规划一直是规划体系中最广泛的部分,也是规划人口中最分散的部分。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编制农村建设规划值得规划者探讨。
1 乡村建设规划目的与原则
1.1 乡村建设规划的目的
乡村建设规划的目的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加强城乡统筹管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协调配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指导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人居布局、生态保护与历史文化遗产、人居环境改善,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规划。
1.2 乡村建设规划的原则
1.2.1 统筹城乡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产业繁荣、生态宜居、风土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重要要求。需要全面协调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准确把握劳动力就业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尊重农村自然演变的客观规律,合理确定和规划农村的发展,严格防止盲目拆村、合并村,推动农民集中搬迁入村。
1.2.2 促进多规融合,引导空间落实
做好乡村多规融合是促进农村产业振兴的关键,规划中要处理好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景观保护等因素的综合协调,协调全县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设施建设,要对开展的空间提供适合村寨发展的基本条件。
1.2.3 划定分区主导,强化村庄特色
在进行体系规划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农村发展基础、建设短板和薄弱环节,综合考虑县域农村人口分布、未来农村产业布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因素,按照地域性特征,对县域进行分区,根据村的区位、产业、景观特点和设施来指导村的建设[1]。
1.2.4 科学引导建设,弹性配置资源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科学确定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村庄的具体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对策,坚决杜绝不拆不建理念,不一刀切,以村庄分类为基础,提出不同类型村庄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和需求,灵活设置不同类型村庄的配套服务设施。
1.2.5 突出项目带动,注重规划实施
在明确规划项目为抓手路径的基础上,梳理出近五年实施的公共设施建设、改造成农家、村寨、农村人居环境规范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对建设规模和建设进度等要求,规划和融资策略进行明确,形成全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协调计划的实施。
2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完善乡村体系规划的建议
2.1 明确乡村体系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建议将农村制度规划列为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或重点研究课题。农村体系规划作为一种结构化规划,在宏观上发挥村庄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关系,划分村庄类型,研究村庄布局等作用,在微观上还能够制定指导村庄建设发展的方针,提出禁止、限制、引导有序空间等控制策略,引导乡村发展。农村系统纳入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是大势所趋,在科学规划系统中,一方面,农村规划的系统有助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规划等规划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融合在农村体系规划中具有重要的空间协调作用,也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城鄉规划体系,完成更为全面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图”建设。
2.2 以促进村庄四项基本功能发展为目的
在制定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乡村体系规划时,首先要明确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四大基本功能。(1)生活功能应以宜居的适当标准进行建设,不仅要服务于农村居民,还应为农村农业从业人员和部分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城市生活场景和不同的乡村田园生活空间,严格落实村级规范化建设和管理,避免低效村级建设[2]。(2)生产功能应首先重视对农村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把守耕地面积,这不仅关系到农村生产功能的实现和居民的幸福感,也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此外,在农村产业发展方向上,要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资料集约利用、工业经营规模化、管理精细化、产品的市场化和生产方式的可持续性,从而达到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3)村落是保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传统农耕文化向现代农耕文化转型的过程中,在城市化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乡村文化遭到了破坏和扭曲。由于乡村建设的同质化、审美同化和乡村发展的严重“营养不良”导致了乡村文化的衰落,新农村制度规划的建立应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出原则指导。(4)生态保护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从地理上看,生态安全不存在城乡之分。从时间上看,生态安全将是人类长期的课题,生态保护应成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农村制度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林地、湿地、水网、乡村等土地空间的布置,也可以是绿色建设的要求和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导。根据不同村庄的当地情况,制定简单易懂、实用的方法,确保可持续发展。
2.3 建立乡村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农村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双重评价”,可以客观有效地了解村庄的自然背景条件;其次,通过“体检”式方法对村庄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处理,有利于及时发现村庄发展的潜在风险;第三,它为村庄发展变化提供了客观记录,是纠正村庄发展偏差的有力证据。第四,它是一个对国土空间规划地图有很大补充作用的数据库。除了要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空间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外,乡村体系规划的主要评价因素还包括区位与交通条件、建设与人口规模、传统风格、产业发展、产值变化、人才和人口吸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条件[3]。是基于“双重评价”结果的乡村发展与保护评价体系。“双重评价”在农村制度规划中的应用可分为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基本功能是指评价结果直接反映的客观条件,如地域空间的自然条件、宜居性等。非基础功能比如基于开发适宜性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农村格局优化、农村土地空间开发保护风险分析与防控、农村发展潜力分析与开发情景模拟等。此外,在“双重评价”的基础上,还可以探索“双重评价+”的分析与决策模式,如双重评价+农村文化、双重评价+农村经济、双重评价+农村保护等模式。“双重评价”既是了解农村背景情况的工具,也是不同专业对农村建设目标的统一口径。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如今在国家振兴战略与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双引擎带动下,乡村类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应抓住历史机遇,思考除了规划的视角外还应从社会、历史、经济、农业、文化、充分认识国家的主体性,深刻认识国家振兴任务的系统性、长期性、多学科性,避免“全能规划师”这种错误的观念,促进我国乡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书威,王阳,陈恺悦,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体系规划的演进特征与启示[J].规划师,2019,35(16):56-61.
[2]翟俣嘉.武陵山区“多规合一”村域规划体系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6.
[3]刘宏燕,康国定.“城乡统筹理念”指导下各层次规划编制重点浅析[C].中国科协年会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