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探究
2021-09-10胡长春
摘要:汉代陶瓷产品的出土,对我国研究古代艺术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朝代更迭、文化演变等,深度查证出不同文化空间下,陶瓷艺术产品的文化内涵,为现代艺术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提供有效助力。基于此,文章以汉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雏形为切入点,对汉代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并对汉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关键词:汉代;陶瓷艺术;文化内涵
引言:陶器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万年之前,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制陶体系与文明体系的双重建构下,在商代形成较为完整的陶瓷艺术派别,例如,商代出土的青釉器,已经具备陶瓷的基础属性。伴随着制作陶瓷技术及人们审美的优化,在汉代得以完善,且历经隋唐、两宋、明清时期的艺术整合,陶瓷俨然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在近年来出土的陶瓷文物中,逐渐揭开陶瓷制品的艺术面纱,为古代历史及现代文明搭载一个沟通渠道。本文则是对汉代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汉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雏形
汉朝具有404年的历史,在建立初期形成了封建体系,经过集权制统一,令汉朝各个封地之间达到空前统一。对于汉代陶瓷艺术而言,真正发生转折点的时间段是在东汉末年时期,由文学为引领,令陶瓷艺术风貌贴近于精细化层面,整个陶瓷作品制造工艺精巧。但是伴随着朝代易主,不同执政者所宣扬的思想具有差异,例如,在刘邦执政阶段,则是宣扬“黄老学说”,使得“道法自然”的思想映射到民俗风气中,这样便形成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艺术基底。从陶瓷产品的制备及发展而言,可以看成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写照,其不仅局限在陶瓷产品本身,更是通过陶瓷所映射出的文化色彩,凸显出当朝的风俗习性,真正建立起艺术与文化相交融的体系。
从艺术作品的文化衍生角度来讲,陶瓷产品的艺术性可以看成是以社会为主导的客观价值演变体,即为在文化交替过程中,产品本身所呈现出的塑造属性具有高度集成的特点。因为在汉朝初期,文化蕴含的表达过程可以看成是不同载体的立足点,如果想要从各个方面降低文化演变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则需要考虑到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所产生的交互特征,充分利用统治能力,将制度作为一个硬性约束体,建设出多元性的表达体系,由内而外的阐述价值观以及思想观,进而对基层群众形成舆论引导,打造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体系,为艺术产品的融合与共生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在产品表达过程中,陶瓷艺术产品的价值不再局限于特定的领域中,而是通过不同方面的解读,将整个代表体系作为一个延伸体,形成基层群众思想与产品表达的精准对接,提高文化融通力度,从多个方面折射出陶瓷产品的价值属性。
二、汉代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解析
(一)简朴与豪放结合的艺术文化
汉代陶瓷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其既包含汉代本土艺术、朝代传承特征,也带有一定的西域色彩。在时间的推移下,陶瓷艺术正逐渐吸收更多的艺术信息,并且在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映射,真实凸显出汉代文化的多元性。例如,在西汉时期,受到秦朝文化的影响,令陶瓷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具有细节刻画、形体高大的写实属性。在汉代中期时,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原有黄老学说所衍生出的文化范畴逐渐倾向于儒家思想范畴,掌握事物的发展本质,达到形神合一的效果。从时代更迭角度而言,陶瓷产品属于本土文化的一个复刻体,艺术风格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写照,更多的贴近于民生,这也使得民生体系与宏观文化体系在交融过程中,产生简朴性与豪放性相结合的艺术意境。
(二)南楚文化的衍生
汉朝建立初期,针对秦朝灭亡的事例,在政策制度上选择了与民休息的管控方法,杜绝社会体系中的奢侈、浪费等现象。当此类大环境的思想映射到汉代文化体系中时,则是以一种朴素、简约的风格予以呈现,为陶瓷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提供新思路。除此之外,在汉文帝继位以来,明令禁止青铜器的陪葬,间接促进民间陶瓷工艺的发展。到后来的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管理思想,为民生发展提供一种文化倾向,导致在艺术衍生过程中,整个陶瓷文化带有浓重的地域及历史色彩。在刘邦创建汉朝初期,其本身也带有一定的楚文化色彩,且当时朝政思想保留着南楚特色,特别是在是原有政治、经济体系的约束下,部分文化思想是以楚文化为底蕴得以派生的,这也使得后续发展过程中,南楚文化所带有的情怀意识通过各类文化载体予以呈现。例如原始图腾、儒家思想等,在不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的共生载体,真实反映出南楚文化的本质内涵,同时也對汉代陶瓷文化的艺术发展提供基石。
(三)陶瓷艺术的西域文化色彩
在汉武帝北击匈奴以后,打开了丝绸之路的大门,经过经济交流、货物交流等,不同文化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实现相互交融的状态,其中西域文化在中原之中的根植,则代表着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行为交融、意识交融等。对于陶瓷产品制备而言,陶瓷艺术也带有一定的西域色彩,对于当时的人文环境而言,尽管西域文化的侵入在国家眼中是处于敌对思想,但是从民生发展而言,异域文化的审美观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冲击则是表彰着当前文化体系下,搭载西域文化而衍生的陶瓷艺术体系带有相对应的异域色彩。从近年来出土的汉代陶瓷制品中可以看出,乐舞俑的出土,则可以看成是儒家文化与异域文化的融合,通过外在与内部的关联,真正映射出陶瓷产品的艺术价值。纵观古今,任何一项陶瓷文物的出土,对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衔接起到促进作用,从社会发展而言,可以将陶瓷艺术产品作为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打造出多领域融合的平台,为我国美术工艺品的设计与制造提供宝贵意见,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三、汉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程
从汉朝的文化及社会发展背景来看,其属于封建社会的发展类型,在中央集权政府的建设下,令整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秉承着文化交融、意识交融的重要属性。此外,在汉朝统治视域下,外域文化在渗透期间,真正建立在固有体系的形成之上,为文化共生奠定坚实基础。从汉代陶瓷艺术品可以看成,艺术与文化根基的形成是基层群众的一种思想及情感写照,在映衬现实的过程中,艺术格调正伴随着基层思想艺术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派生体系,当然此类思想体系的形成也受到当朝政场的影响与规制,但也从侧面反应出在当朝者的管控下,整个国家与社会文化所形成的一种文化范式。
(一)汉代陶瓷艺术体系的组成
陶瓷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最初是以功能性为目标,其既符合时代人们的用取诉求,又符合人们的审美特征。在陶瓷产品的不断应用下,艺术与文化的加持,为陶瓷产品本身附加了美学思想的代名词,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陶瓷也正由功能产品逐渐转變到艺术层面,无时不刻的不再彰显出陶瓷作品的本质内涵。从艺术角度而言,陶瓷产品所具备的美学思想具有多向融合特征,通过内在与外在的共同表达,凸显出陶瓷产品的传承价值与各类当代艺术价值。从汉代出土的陶瓷作品可以看出,艺术流派的形成具有推动性,即为产品在塑造及推广过程中,艺术与社会体系呈现出深度融通的势态,表达出陶瓷作品的内在蕴意。在陶瓷艺术产品的不断设计下,以文化为催生的艺术体系,正在原有的艺术架构上表现出来,其不仅作为艺术价值的表彰体,更是通过文化共生、民众思想等,形成具有表达特征的作品体系。在陶瓷产品建设及发展过程中,产品艺术价值属性的确立,正伴随着技术工艺的成型,体现出递进式的发展内涵,工匠们对技术工艺的掌握程度、对艺术产品的认知程度,均标榜着陶瓷产品在成型与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进而体现出划时代的意义特征。从传承属性来讲,任何一项历史艺术品的诞生,均存在一定的文物价值,其是由历代传承者的保护与弘扬,将艺术作品根植于自身生活之中,体现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对接性,为艺术瑰宝的社会价值所正名。
(二)陶瓷艺术的新风貌
陶瓷产品艺术新风貌的形成主要是在西汉后期,经过时代变更,整个艺术派别更加倾向于写实化,例如西安出土的人俑,可以清楚的看出各个部位以及色彩之间的比对,无论是从形态样貌,还是从风格阐述方面,更加贴近于写实风格。由此可以看出,西汉后期陶瓷艺术体系的演变路径,逐渐由汉朝前期的思想流派转变到后期的写实风格,凸显出特色化的艺术蕴意。从实际发展模式来看,无论是汉朝初期,还是汉朝末期,陶瓷艺术体系的形成与弘扬更加倾向于思想层面的引导,即为到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体系不会随着朝代更迭而泯灭到历史长河中,其仍然以另一种形态意识流存下来,而陶瓷艺术的风貌及蕴意,也将伴随着产品艺术性重新依附于时代推进的载体中。反观,汉代时期,艺术风格所呈现出流派特征,则是在既定发展路径进行不断更新与拓展的,从最初的黄老思想,再到后来的写实风格,其都固定阐述出产品的时代特征,同时也间接认证着社会发展及民众思想的一种转变路径,真正打造出更具艺术特征的陶瓷产品。从社会阶级层面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映射关系作用于陶瓷艺术品设计中,则是按照人们意愿予以塑造的,其本身所形成的关键点,不再局限于固有的表现手法内,而是通过制造人员的主观意识进行范式解析的,即为在设计与雕刻过程中,尽管主体设计大纲是按照统治者的意愿执行,但在细节创作方面,则是体现出基层工作者的表达之情,进而令整个作品呈现出真实性与立体性。
结语:
综上所述,汉代陶瓷产品具备的质朴性与文化特征,是历经四百多年的历史积累与文化沉淀所得到的产物,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结晶。陶瓷艺术产品所带有的文化属性可进一步深化我国艺术产品的内涵,洞悉陶瓷产品的本质价值,为我国现代陶瓷产品提供设计思路。为此,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针对汉代陶瓷艺术进行解析时,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衡量,认证出文化与产品之间的依附属性,从而为现代陶瓷产品提供艺术及文化层面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石蒙蒙.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陶瓷文化类纪录片的价值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2021,41(04):95-99.
[2]李莹.文化生态观视域下当代辽瓷艺术的审美再造[J].美术教育研究,2021(13):46-47.
[3]李玲玲.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传统陶瓷艺术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21,28(04):52-56.
[4]朱鑫龙.四川农村土陶艺术审美语言的传承与嬗变[J].核农学报,2021,35(10):2459.
[5]石蒙蒙.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陶瓷文化类纪录片的价值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2021,41(04):95-99.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环中国海汉代陶瓷文化研究》(17YJC760020)。
作者简介:胡长春,1977.7,汉族,男,江苏盐城人,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设计艺术学方向。